[摘 要]對于欲望和貪婪的關系問題,很多人并沒有完全弄清楚,要么認為欲望和貪婪差不了多少,兩者都是要不得的;要么認為欲望和貪婪之間絕對沒有關系,兩者是完全不沾邊的。事實上,欲望是以自己的能力可以滿足的,是正當?shù)?;而貪婪則是要去滿足某種無法實現(xiàn)的欲望,是非正當?shù)?。?jīng)濟學強調把利己、欲望和貪婪分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欲望能夠促動人們去努力工作,而貪婪則會使人犯罪。
[關鍵詞]王婆釀酒 欲望 貪婪 進則近盡 退則節(jié)求
作者簡介:祝碧青(1954-),男,湖北省宜都市人;大學本科學歷,現(xiàn)就職于三峽旅游職業(yè)技術學院,任教務處處長,副教授職稱;在學院主講《鄧小平理論概論》、《西方經(jīng)濟學》、《旅游經(jīng)濟學》、《證券投資學》等課程,研究方向主要是經(jīng)濟學,現(xiàn)已公開發(fā)表論文20余篇。
明代萬歷年間有一個禮部主事叫劉之卿,算不上什么歷史名人,至多相當于教育部某某司的一個副司長,但他所著的《賢奕篇》中有一個“王婆釀酒”的故事頗為有趣。
故事說的是王婆以釀酒為生,有個道士常到她家借宿,先后喝了幾百壺酒也沒給錢,王婆也沒有計較。一天,道士說:我喝你那么多酒,也沒錢給你,就給你挖一口井吧。井挖出后,涌出的全是好酒,王婆自然發(fā)財了。后來道士問王婆酒好不好,王婆說,酒倒是好酒,就是沒有用來喂豬的酒糟。道士聽說后笑著在墻上題了一首打油詩:“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做酒賣,還道無酒糟”,寫完便走了,后來這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王婆釀酒的故事對我們現(xiàn)代人的啟示就在于:欲望不是貪婪,但欲望是很容易變?yōu)樨澙返?。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區(qū)別欲望與貪婪呢?
經(jīng)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利己是人的本性,人從事經(jīng)濟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xiàn)個人利益最大化,而這種利己來自于人的欲望,所以,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想多賺錢無可厚非。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圣人,凡人有凡心,這并不可怕,我們沒有必要因此而停滯不前,讓欲望成為我們前進道路上的一種羈絆。因為欲望可以成為我們前進不可缺少的動力,正所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們應該有自己前進的動力和方向,只是動力要積極,方向要正確,過程是絕不可缺少的。人類欲望的最大特點是無限性,一個欲望滿足了,又會產(chǎn)生新的欲望,永無止境,正是這種欲望的無限性便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因此說,欲望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如果人類沒有了欲望,社會也就無法進步。
經(jīng)濟學家對欲望和利己的肯定無疑是歷史的一種進步。但特別要強調的是,欲望、利己并不等同于貪婪。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欲望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需要。一個層次的欲望被滿足之后,自動就會產(chǎn)生新一個層次的欲望,一層一層遞加上去。這也就是說,人的正常欲望應該隨著能力的提高而產(chǎn)生。如果你站在第一個臺階上的時候,把眼光放在第二個臺階,我們稱之為“欲望”,但是你非得一下子看著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臺階的時候,我們說這就是“貪婪”。古典經(jīng)濟學家亞當·斯密曾經(jīng)在《國富論》中肯定了由欲望產(chǎn)生的利己的合理性,但他也嚴格地區(qū)分過利己與貪婪。他的另一部名著《道德情操論》正是要說明利己的人如何在社會中控制自己的私欲和行為,使得由利己的人構成的社會也是一個有道德的社會。也就是說,斯密明確地反對過貪婪。他的這兩部著作便構成既承認利己、又要以道德克制貪婪的理想的市場經(jīng)濟社會。
那么欲望與貪婪有何不同呢?欲望是人正當?shù)囊?,它與人滿足欲望的能力應該是相稱的。換句話說,欲望是以自己的能力可以滿足的,或通過正當途徑的努力可以實現(xiàn)的,是正當?shù)摹6澙穭t是要去滿足某種無法實現(xiàn)的欲望,是非正當?shù)?。在上面的故事中,井里既出酒又出酒糟就是無法實現(xiàn)的,所以王婆希望有酒還要有酒糟就是一種不正當?shù)挠?,或者說是一種貪婪。
經(jīng)濟學強調把利己、欲望和貪婪分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欲望能夠促動人們去努力工作,而貪婪則會使人犯罪。比如當你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想買車,你就會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而努力工作,或在本單位做出業(yè)績,或者去兼職,這都有利于整個社會。但如果是貪婪,整天只想迅速發(fā)財致富,就很可能走上犯罪之路?,F(xiàn)實社會中有許多人正是被貪婪推上了不歸之路從搶劫犯到貪官都是如此。欲望與貪婪往往只有一步之遙,真理跨過一步就是謬誤。
由此我也想到了身邊的人和身邊的事。當了官本已滿足了個人的某種欲望,能出人頭地。但是當了官后他不是為黨的工作考慮,不是為人民的事業(yè)操心,還具體一點說,不是為老百姓謀利益,而是一門心思地在謀自己的利益,腦袋瓜里只有一己之私欲,如此欲望就變味了,搖身一變而成為貪婪。實際上,人的欲望是很容易變?yōu)樨澙返?。一個人對財富的欲望一旦變?yōu)樨澙肪筒粫樗酥?,也就不會勤奮工作,而是專搞歪門邪道了。
那么如何防止欲望變?yōu)樨澙纺?,就個人而言主要是提高自己的道德自律。正如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在《正名篇》中所寫的:“道者,進則近盡,退則節(jié)求,天下莫之若也?!逼湟馑际钦f,對待欲望的正道,就是在可以進取的條件下,就盡量使欲望接近于完全滿足,在不能進取的情況下,就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這是天下對待欲望最好的原則。這當然是先圣們對我們的勸告,但僅僅靠這種勸告是不夠的,作為一個社會還需要有制度上的防范,這就是法律的威懾力,對那些貪婪犯罪者應該是得到法律的嚴懲,正如道士對王婆的懲罰是讓她連酒也得不到一樣。其實道士不僅是在懲罰王婆的貪心,而且更重要的還是在警示后人別學王婆。
言而總之,欲望不是貪婪,但欲望又是很容易變?yōu)樨澙返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