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娜
摘要:在對現(xiàn)當代詩歌的鑒賞中,我們要注意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思想狀況,要抓住詩歌中的意象,盡可能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再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來領悟詩的主旨和意味。
關鍵詞:詩歌鑒賞;創(chuàng)作背景;意象;情感;語言
詩歌是一種最集中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閱讀詩歌對提高文化修養(yǎng)和鑒賞水平都有很大地好處。那么鑒賞現(xiàn)當代詩歌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從詩歌產生的背景入手
背景是對人物、事件起作用的歷史情況或現(xiàn)實環(huán)境,是作品的“大語境”,具體詩句是小語境。如果把握了大語境,便容易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容、主旨。文學作品源自現(xiàn)實生活,詩歌更是以高度凝煉的語言反映社會生活。如聞一多先生的《死水》。一般認為,1922年他赴美留學,不堪忍受身為中國人所受到的歧視,寫過多首愛國主義詩篇。1926年他懷著對祖國的渴念從美國歸來,但北洋軍閥統(tǒng)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現(xiàn)實他極為失望,他痛呼“我來了,我喊一聲:這不是我的中華。”正是在這種為現(xiàn)實所打擊了的愛和期望的情況下,聞一多先生吟出了這首杰出之作《死水》。將自己對祖國的深沉的愛同時對反動統(tǒng)治者的無比的恨交織在一起,思想感情表現(xiàn)得集中強烈。所以,我們在了解了這一背景之后,就不難理解整首詩的內容。再如,穆旦的《贊美》一詩是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詩人穆旦隨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師生從長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春城昆明時所作。一路上詩人的心靈和肉體受到了雙重考驗,這段艱苦之旅在詩人眼前展現(xiàn)的是烽火連天、山河破碎的慘痛現(xiàn)實,使他清楚地了解到中華民族苦難的生存現(xiàn)狀。這種見聞和經歷引起詩人對堅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顿澝馈繁闶窃谶@樣的情況下寫出來的,是一曲對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的贊歌。由此可見,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我們能夠正確解讀賞析詩歌所不能缺少的一個步驟。
二、要把握詩歌的意象
中國傳統(tǒng)詩歌強調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雖然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美學范疇,但實際上,也可以用它來解釋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這些寫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由于他們都是經過詩人的精心挑選而被寫入作品中的,所以這些形象已經附帶了詩人的主觀認識和情感(即“意”),因而它們便不再等同于現(xiàn)實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稱為“意象”。閱讀、鑒賞詩歌要通過認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詩歌中所塑造的形象,去感受詩人的情感和詩中的意境。如藏克家的《老馬》,詩人在詩中所塑造的老馬形象擁有忍辱負重的命運和忠厚善良的性格,從老馬的處境和命運特征看,我們能體會到老馬的愚昧無知。由這一中心形象引發(fā)聯(lián)想并聯(lián)系歷史背景,不難看出這匹負重受壓的老馬所代表的就是舊中國受苦受難的人民。理解了這一點,也就從整體上把握了整首詩的主旨。再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竟自由?!痹谶@七句話中,他采用了“山、林、江、舸、鷹、魚”等意象,我們通過把握這些意象,能看出作者由此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幅絢麗奪目、生機勃勃的秋景圖,這既是當時蓬勃開展的工農運動的寫照,也抒發(fā)了詩人昂揚向上的革命激情。那濃重的色彩、競爭的場面、搏擊的氣勢、輕翔的自由,在讀者的心中已經聚合成一幅完整的圖畫,帶給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已透過意象達到了詩的意境之中。還有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他要展現(xiàn)對母校的留戀,選用了很多與康河有關的意象,如“金柳”、“青荇”、“浮藻”、“夏蟲”、“康橋”等。將這些意象融合于詩中,表情達意,展現(xiàn)了詩人對母校深沉而復雜的依戀之情。因而,我們在鑒賞詩歌時要抓住作者選用的意象,再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深入到詩歌的意境,體會詩的意境美。
三、要體會詩歌的情感
詩人平時肯定積累了許多情感,受了某個契機,有了情感突破口,才演繹成章,這就是“靈感”。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個人、可以是一種事物、可以是一次經歷、可以是一個念頭。正如瓦雷里所說:“一個意外的事件、一個外界的或內心發(fā)生的小事、一棵樹、一張臉、一個‘題目、一種情感、一個字就能觸發(fā)人的詩情?!备星槭窃姼璧纳挽`魂,詩人的思想感情無一不浸透在詩中,它們或喜悅,或憂傷,或遺恨,或悲哀……所以只有很好地體會了詩人在詩中的感情和基調,才能準確地理解詩歌的主旨。例如在聞一多先生的詩《發(fā)現(xiàn)》里,詩人從感情的爆發(fā)點起筆,連聲高呼,“我來了”、“我來了”、“不對”、“不對”,把感情的醞釀發(fā)展過程全都壓縮掉,先聲奪人地把悲憤、失望的情緒極其強烈地一下子推到讀者面前,仿佛郁結已久的火山突然爆發(fā),有一種灼人的美。他那種回到祖國面對“噩夢掛著懸崖”的“恐怖”,痛心疾首與嘔心瀝血之情,是讀者一下子就能體會得到的。再如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作者寫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痛苦多余歡樂,我們心中都結著過多的“激憤”,“無止息地吹刮著激怒的風”,然而,這畢竟是生我養(yǎng)我的祖國!即使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離開這土地——“死了”以后連“羽毛”也要腐爛在土地里面。其中還有“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里所表達的是一種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最偉大、最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
四、品味詩歌的語言
詩歌的語言要求凝煉而概括,即用最恰當?shù)淖志湫蜗蟮乇磉_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并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
如《再別康橋》中作者選用了“輕輕”、“悄悄”、“沉默”、“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這些詞語,給人輕巧華麗之感,排除了離別中“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造出一種脫俗的清新感。同時全詩章法整齊、音韻柔美和諧,有很強的感染力。再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首詩語言很少雕飾、鋪陳,它以近乎白話的表達體現(xiàn)了一種質樸、本真之美。正是由于語言的簡單質樸,才愈發(fā)顯出了祝福的真誠純粹、抒情主人公的孤獨凄冷。
在各種文學樣式中,詩歌的主旨雖然最難把握,但如果從上面的幾個角度進行思考,再加上我們自身的悟性和靈性,現(xiàn)當代詩歌的鑒賞應不再是一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