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勝利
摘要:生活是作文寫作的源泉,教師要在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的能力。本文指出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走進生活,捕捉生活素材,有所見而文;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真諦,有所感而文;投入生活,品嘗生活甘苦,有所做而文。
關(guān)鍵詞:寫作;生活;源泉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也是如此。學生每每提起筆,總覺得頭腦空空,胸中羞澀,才寫了一兩句便無話可說、無“米”下鍋了,究其原因,關(guān)鍵是缺乏素材。如何幫助中學生廣擷博采、開拓“材”路呢?筆者僅從“留心生活”這一角度粗略地談一些看法。
一、走進生活,捕捉生活素材,有所見而文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jīng)說過:“生活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可竭,溪水自然活潑得流個不歇。”這就告訴我們素材的來源問題,在生活中我們應(yīng)該時時睜大雙眼,豎起雙耳, 因為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周圍人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是我們用之不竭的材料源泉;群眾的俚言、俗話、格言、諺語都是我們?nèi)≈槐M的文學寶藏;在學校有各種各樣的活動,如學習、文體活動、課余興趣;在家里,有溫馨和諧的氛圍、有浪漫、絢麗的生活話絮;社會上,更是氣象萬千:紛繁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繁榮的市場經(jīng)濟、奇異的家鄉(xiāng)變化等,這些新鮮、活潑,充滿時代特色的材料,均是我們的為炊之“米”。竺可楨由于留心物候的變化寫出了著名的《大自然的語言》;朱自清留心了父親送別時的一言一行,寫出了感人至深的散文《背影》。要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必須讓他們對周圍事物進行仔細觀察。我們要引導(dǎo)學生去接觸自然、接觸社會,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觀察周圍的人、事及景物,用耳朵去聆聽群眾豐富鮮活的語言、聆聽生活的種種聲響,通過多種感觀認識世界,從客觀世界汲取營養(yǎng),捕捉素材,去開拓寫作的“材”路。另外,還要告訴學生:隨身攜帶一支筆,記下自己的所見所聞,積沙成塔,集腋成裘,這樣,自己的材料庫便會充盈起來。
二、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真諦,有所感而文
“生活是無字之書”,生活不僅為作文提供了事實材料,也包括豐富情感與認識,故此我們不僅要用眼睛去觀
察、用耳朵去聆聽,還要用心去揣摩,要引導(dǎo)學生感悟自然、人生、社會,學會學習與思考,唯有這樣,學生在接觸、體味自然與社會時,才會產(chǎn)生許多主觀想法,而在擷取生活中最精彩有趣的值得回顧的場景時,才會有更深刻地思考,很多美好的心愿、大膽的設(shè)想、疑惑不解的問題才會通過語言文字泉涌而出,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最大限度地激活,為他們的寫作開辟寬泛的“材”路。有學生說:我們也留心了,但總覺周圍一切太過平常無味,不值得一寫,這就是缺乏感悟的緣故。許多著名作家都是借助極其平常的人、事、景抒發(fā)自己獨特情感的,魯迅的《秋夜》﹑高爾基的《海燕》就是典范。其實,小草的頑強不屈、梅花的凌霜傲雪、蠟燭的無私奉獻……哪一個不是我們思想感悟的觸發(fā)點?母親一句關(guān)心的話語、父親一句嚴厲的訓(xùn)斥,句句不都蘊含著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關(guān)愛嗎?“等孩子下了課吧”,那是一個踏著泥濘道路給兒子送來棉被,佇立在冷風中卻不忍心耽擱孩子一分鐘學習時間的母親一句簡短得不能再簡短的話語,我們還能無動于衷嗎?可由于缺乏感悟,本來一個個極好的材料卻被棄之為廢物,太可惜了。我們應(yīng)讓學生學會以豁達的心情看待自然界萬物,用感恩的心面對生活,用快樂的心去珍惜每一份情誼,他們會發(fā)現(xiàn)生活的路上芬芳滿地,這樣寫作還會乏味嗎?
“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作文就是為了描述生活、表現(xiàn)生活,這就需要學生學會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僅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留心觀察,更主要的是引導(dǎo)學生從中發(fā)掘別人熟視無睹或認識不到的東西,并仔細體味,這樣學生們就能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情可抒了。
三、投入生活,品嘗生活甘苦,有所做而文
“文章必須從真實的生活中產(chǎn)生出來,把真實生活所不曾經(jīng)驗的事勉強拉到筆下來那是必然失敗的勾當,人固然為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人就得負擔人的責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實的生活,才有好文章”(葉圣陶語)。葉圣陶先生在論述好文章與生活材料關(guān)系時,曾強調(diào)過“有所為而作”,就是要求學生熱愛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而不做生活的袖手旁觀者,不做脫離生活實踐的“思想者”。生活是一只五味瓶,酸、甜、苦、辣盡在其中,只有親身經(jīng)歷才能品出其中滋味。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曾有這樣的共識,每當學生經(jīng)歷一次活動,作文往往就寫得比較好,究其原因,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有生活、有活動就有作文的“材”路,反之則不然??v觀學生一日的生活,我們不由生出這樣的感慨:大多數(shù)同學生活太單調(diào),課余生活沒有什么色彩可言,學校、家庭為學生提供的課外生活范圍比較狹窄,限制了學生思維的自由發(fā)展。我們清楚看到,沒有生活實踐,作文也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為了改觀這種情況,我們只能在捕捉多元化生活的前提下,挖掘?qū)懽魉夭?,指?dǎo)學生熱愛生活、積極投身到生活實踐中去,多做、做練、多“玩”。學生既要踏踏實實地學,又要學會痛痛快快地“玩”,在玩中“玩”、玩中“思”、玩中“悟”,做家務(wù)活、養(yǎng)花、喂養(yǎng)小動物、搞小制作、彈奏樂器、唱歌跳舞、進行體育鍛煉、做小實驗、做氣候觀察記錄、到田間地頭兒體驗農(nóng)民生活等;一個人“玩”、在小組里“玩”,一邊做、一邊想、一邊討論,用心靈去實踐、去體會、去創(chuàng)造,在痛快淋漓的“玩”中獲得豐富多彩的素材,在不知不覺中學生會有一種欣慰在心頭,他們會發(fā)現(xiàn)生活原來是這樣妙趣盎然。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是學生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還何愁無“米”下鍋呢?
總之,我們的作文離不開生活這本“無字書”,它提供給我們寫作的素材,指導(dǎo)我們體悟社會、參透人生,培養(yǎng)我們的人文素養(yǎng)、人文情懷,只要我們留心生活,寫作的源頭“活水”就會奔涌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