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博士。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方向博士畢業(yè),現(xiàn)任清華大學學生心理咨詢中心臨床督導。具有非常豐富的青少年心理及家庭治療的經(jīng)驗。曾接受首期中德高級心理師連續(xù)培訓項目。
在孩子發(fā)展的“旅途”中,父母總是比孩子更焦慮。適度焦慮,是對孩子成長的最好保護;然而過度焦慮,則會制約孩子的發(fā)展。
斷奶
毛毛1歲左右,面臨斷奶。其實早在她半歲的時候,我就向家人、鄰居、專家、朋友咨詢過,什么時候斷奶最好,怎么斷奶效果最好,孩子會不會上火,會不會“絕食”——拒絕母乳之外的任何東西,會不會造成心靈創(chuàng)傷……結(jié)果是毛毛只用了一周的時間就適應(yīng)了“新生活”——在自己的“寶座”里吃飯吃得好好的。因為她發(fā)現(xiàn)這么吃飯不僅可以玩漂亮的勺子和碗碟,還可以用手感受食物,尤其是用手抓起長長的面條,真好玩!吃飯成了一種新游戲,好不開心!
而我,還在不斷地擔心,上班時給姥姥打電話,反復地詢問女兒吃飯、睡覺、游戲的細節(jié),試圖發(fā)現(xiàn)孩子不適應(yīng)斷奶的蛛絲馬跡。咨詢我的兒童心理學家朋友時,她很“哲學”地說:“我看,不是你女兒在斷奶,是你在斷奶!”這話讓我反思很久。我發(fā)現(xiàn),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不需要我,這讓我非常不習慣!從懷孕開始,我就不斷地凝聚全部的精神在她身上,經(jīng)過2年的朝夕相處,我已經(jīng)完全習慣了她是我的一部分——懷孕時她在我的體內(nèi)生長;出生后,白天我的眼睛不離開她的左右,夜里隨時會醒來給她蓋被子、換尿布……在這樣的悉心照料下,她漸漸長成了一個不需要父母時時刻刻擔心、可以自己吃豐富食物、可以自己獨立行走的幼兒。她歡欣鼓舞地迎接著這些巨大的變化,而我,卻還沒有做好“放手”的準備。
上幼兒園
毛毛2歲半的時候,上了幼兒園。第一次我把她單獨留在幼兒園里的時候,她和很多孩子一樣放聲大哭。有經(jīng)驗的老師早就嚴重“警告”了我們這些家長:一定趕快離開幼兒園,不要回頭看,更不要趴在窗戶上偷看。但是還是有兩個奶奶不忍心,偷偷地溜回去查看。立刻,她們被孩子看到了。剛剛情緒平穩(wěn)下來的孩子,重新開始大哭,并帶動全班很多小朋友一起“合哭”。第一個星期,我每天白天都提心吊膽,等著老師打電話來,又怕老師打電話來。但是,晚上接女兒時,女兒總是一副開心的樣子,完全看不出早晨“生離死別”過。看來,這次,孩子又比媽媽適應(yīng)快。
上小學
6歲半,女兒上小學。第一周,每天把她送到校門口,親親她的臉蛋,看她往里走,小小的背影,碩大的書包,心里酸酸的。期待她回頭看看我,可是,除了一兩次她回頭擺擺手外,都是立刻就跑到前面,找到同學手拉著手,親親密密地走向教室。到了二年級,開學第3天,女兒就和我“約法三章”:不能送她到離校門口太近的地方,不允許我在校門口親吻她!“回到家可以親?!狈路鹗菫榱税参课遥€補充了一句。那時的我,對她上學這件事好像終于放了心,但是又好像是一次失落。
每一次和孩子的“分離”,作為父母,我們都如此地不放心。而孩子在度過最初的一小段時間后,總能輕松自如地在新環(huán)境中“如魚得水”。父母只有真正地看到孩子在新的環(huán)境中適應(yīng)良好后,才會逐漸放下心來,但是總要比孩子慢半拍,甚至一拍。父母對孩子的發(fā)展,充滿著焦慮,這種焦慮當然是有道理的。
在孩子發(fā)展的“旅途”中,父母總是比孩子更焦慮。適度焦慮,是對孩子成長的最好保護。然而過度焦慮,則會制約孩子的發(fā)展。因為孩子會反過來擔憂父母,為了讓父母放心,有的孩子甚至會減緩自己的發(fā)展,拒絕長大。
心理師媽媽如何養(yǎng)育孩子?可能通過她的故事,你會發(fā)現(xiàn),她和你一樣有擔憂、有焦慮,甚至有時候比你還緊張。但是她擅長用自己的“心理師”功力來解決這些問題,并從中提煉出許多做媽媽的智慧。雖然,我們都做不成“100分媽媽”,但是我們可以做“最聰明”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