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獨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何時開始?會有多長?

2009-04-23 10:03風笑天
社會科學 2009年1期

摘 要:現有獨生子女父母空巢期的研究并不多,而且很多缺乏實證資料的支撐,某些結論是否反映客觀現實需要驗證。通過對12個不同區(qū)域、不同類型、不同規(guī)模、不同社會經濟發(fā)達程度的城市1245名在職青年社會調查可知:目前處于空巢期的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的比例大約在36%,獨生子女父母在48歲左右進入空巢期,空巢期平均為23年左右;獨生子女父母空巢期開始的平均時間比人們預計的要晚,空巢期持續(xù)的平均時間比人們預計的要短;特別是,他們的空巢期與同齡非獨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之間的長短差別也沒有現有研究所預言的10年那么多,二者相差只有3年左右。

關鍵詞:獨生子女父母;空巢期;家庭生命周期

中圖分類號:C913.1;C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09)01-0051-11

作者簡介:風笑天,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江蘇 南京 210093)

一、問題與背景

獨生子女是我國社會中一代特殊的人口,獨生子女家庭也是我國社會中一類特殊的“細胞”。當中國的改革開放走過第30個年頭的時候,與這一巨大的社會變革同時出現的第一代獨生子女也已經長大成人。隨著他們中的第一批成員開始上大學、參加工作、結婚成家,其中的一些人不可避免地離開了他們的來源家庭,而他們的父母則開始進入“空巢期”。

“空巢期”指的是在家庭生命周期中,當所有子女都已長大離家,家庭中只剩下父母兩人一起生活的階段。這一階段既涉及到家庭的結構變化,同時也影響到父母生命周期中老年階段的生活和保障。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的日益加重,國內學者逐漸開始關注對空巢現象的研究。從目前情況看,現有研究的主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出空巢家庭的問題,分析和探討空巢現象的成因、趨勢以及空巢老人的基本特征等等。這類研究更多的是在提出問題,而非經驗地探討問題,其引起人們重視該問題的意義大于對該問題研究的意義。二是有關空巢老人生活狀況、養(yǎng)老模式以及社會支持的實地調查和研究。三是有關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等方面的調查和研究。四是有關農村空巢家庭及其養(yǎng)老問題的研究。所有這些研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關注的對象主要是社會中的老年人,探討的也主要是傳統(tǒng)多子女家庭中的空巢現象和空巢問題。

本文關心的問題是,相對于傳統(tǒng)的多子女家庭,我國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的“空巢”現象具有什么樣的特征?特別是獨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是否會更加提前?他們的“空巢期”是否會比同齡的多子女父母更長?

二、文獻回顧

筆者對CNKI的檢索結果表明,近十幾年來,盡管學術界發(fā)表的有關空巢現象的研究論文有四十余篇,但與獨生子女空巢家庭有關的研究卻只是在新世紀開始后的最近幾年中才出現的,并且數量上也只有很少的幾篇。

譚琳最早在論文中提出要關注由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構成的“新空巢家庭”。她對這種新空巢家庭的若干特征進行了描述:“對于獨生子女家庭,家庭規(guī)模和家庭關系長期處于基本穩(wěn)定的狀態(tài),唯一的孩子長大成人離開父母時,家庭驟然間變成‘空巢?!?我國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中的“許多人還不到50歲就進入空巢家庭生活,考慮到平均預期壽命不斷提高的因素,他們可能將在空巢家庭中生活20-30年,甚至更長?!薄芭c以往非獨生子女‘空巢家庭相比,新空巢家庭的成員一般比較年輕,按80年代較高的城鎮(zhèn)平均初婚年齡女性25歲、男性27歲計算,假設平均初婚初育間隔為2年,如果獨生子女18歲離家時,進入‘空巢家庭生活的父母的平均年齡在45至47歲之間。一般來說,城市獨生子女的父母將在‘空巢家庭中生活15年左右才進入老年生活階段。如果城市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0歲,這些獨生子女的父母可能將在‘空巢家庭中生活25年左右。”(注:譚琳:《新“空巢”家庭: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人口現象》,《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

譚琳關于這類“新空巢家庭”特征的上述論述,具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只是由于其比較的對象是“以往的非獨生子女‘空巢家庭”,因此,我們依然無法了解和區(qū)分城市這些獨生子女空巢家庭與“目前的”、“和他們同齡的”非獨生子女空巢家庭之間的差別。

趙莉莉概述了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的生命歷程及其這一生命歷程對他們生活各方面的影響。其研究中雖然具有一定的通過調查得到的經驗材料,但遺憾的是,其經驗調查的內容卻只涉及了子女的教育和對子女的職業(yè)期望兩個方面,完全沒有涉及到與父母空巢期相關的問題(注:趙莉莉:《我國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的生命歷程——從中年空巢家庭的出現談起》,《青年研究》2006年第6期。)。

潘金洪從風險的角度對獨生子女家庭的空巢問題進行了探討。他認為,獨生子女空巢家庭是“一種全新的空巢現象,即隨著獨生子女的長大離家,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提前進入空巢期,并將度過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漫長空巢期,他們在空巢期面臨諸多的養(yǎng)老和精神健康損失風險,需要引起社會的關注和重視”。他同時指出,獨生子女家庭必然較早進入空巢期。按他的說法,獨生子女父母要比非獨生子女父母“提前10年進入空巢期”、甚至“要提前10-20年進入空巢期。獨生子女父母比非獨生子女父母要度過更長的空巢期?!?注:潘金洪:《獨生子女家庭空巢風險分析》,《西北人口》2006年第5期。)只是作者的所有結論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若干假定條件基礎之上的分析結果,論文同樣沒有來自經驗材料的佐證。

石燕則通過將獨生子女家庭空巢期劃分為“子女依賴期”、“子女獨立期”、“父母依賴期”三個階段(對應階段的父母年齡分別為45-55歲、55-74歲、75歲以上),有針對性地分析了不同階段中獨生子女家庭在經濟供給、情感交流和生活照料三方面的特點和問題。但是,石燕做出這種劃分的依據同樣不是來自具體的經驗資料,因而,其三階段的年齡劃分是否能夠反映客觀現實、是否合適值得進一步探討(注:石燕:《城市獨生子女空巢家庭的階段劃分與特征》,《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文獻回顧表明,與對獨生子女家庭空巢現象的關注相比,研究者運用經驗數據和資料來進行描述和分析則顯得不足?,F有的幾項探討獨生子女家庭空巢現象的研究對這類家庭的特征及其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等進行了一定的分析,為人們認識和了解這種新的空巢現象提供了較好的思路。但是,由于這些討論和分析缺乏相應的經驗數據的支撐,因而,它們關于新空巢家庭的特征、新空巢家庭成員的年齡、性別特征、以及新空巢家庭與傳統(tǒng)空巢家庭之間在進入空巢時間的早晚、空巢期的長短等方面的差異等的結論,更多的只是建立在某些假定條件基礎之上的理論推斷。這些假定的數字雖然都具有一定的經驗基礎,但是,他們畢竟還不是現實。現實與假定的這些數字之間究竟有多大的差別?我們尚不清楚。換句話說,有關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問題,目前還缺乏具體的經驗研究的結果。我們目前依然無法了解和回答諸如“獨生子女空巢家庭的比例究竟有多大”、“相比于同齡的非獨生子女父母,中年獨生子女父母進入空巢期的時間究竟會提前多少”、“他們在空巢家庭中生活的時間究竟會有多長”等一系列現實問題。而彌補現有研究的這種缺陷、用經驗的數據回答上述問題正是本文的目標。弄清楚現實中的這些數字,我們關于獨生子女家庭結構、獨生子女家庭養(yǎng)老等問題的討論將會具有更為客觀的基礎。

三、研究設計

本研究采取通過調查城市在職青年的方式,收集有關他們父母目前的年齡、居住狀況、單獨居住的時間等與空巢期有關的資料。選取在職青年而不是直接選取他們的父母,原因之一是為了更好地反映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與同齡非獨生子女的實際比例進而進行相關比較;原因之二是對在職青年進行抽樣比對他們的父母進行抽樣相對容易界定總體;原因之三則是對在職青年進行自填問卷調查比起入戶對他們的父母進行訪問調查更容易進行。

本項研究的調查對象是1976年及其以后出生的城市在職青年。樣本采用按比例分層的抽樣方法進行抽取。調查城市依舊沿用筆者2004年設計抽取的12個不同區(qū)域、不同類型、不同規(guī)模、不同社會經濟發(fā)達程度的城市(注:為了盡可能增加樣本代表性,城市的抽取主要考慮到兩種標準:一是空間上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類發(fā)達程度不同的地區(qū);二是從城市性質和規(guī)模上分為直轄市、省會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最終抽取的12個城市包括上海市、北京市、重慶市、南京市(江蘇)、長春市(吉林)、蘭州市(甘肅)、廈門市(福建)、新鄉(xiāng)市(河南)、桂林市(廣西)、金華市(浙江)、鄂州市(湖北)、安順市(貴州)。有關12個調查城市的抽取方式,詳見風笑天《第一代獨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一項12城市的調查分析》,《人口研究》2006年第5期。)。每個城市采用統(tǒng)一的分層定比抽樣的方法抽取200名各個行業(yè)的在職青年。具體抽樣步驟如下:

首先,計算出每個城市所要抽取的各類在職青年的人數。為提高樣本的代表性,筆者根據《中國勞動統(tǒng)計年鑒2005》中城鎮(zhèn)就業(yè)人員分年齡的行業(yè)構成統(tǒng)計(注:國家統(tǒng)計局人口和就業(yè)統(tǒng)計司、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規(guī)劃財務司編:《中國勞動統(tǒng)計年鑒2005》,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05年版,第86-88頁。),計算出各行業(yè)20-29歲人員的所占的比例(未計算農林牧漁業(yè)等不適用的五類行業(yè)),得到表1中的結果1;然后根據這14類行業(yè)人員的合計百分比(87.7%)重新計算出每一類人員的實際百分比(即將87.7%作為100%來計算),得到表1中的結果2;再對結果2中的數字乘以2(樣本規(guī)模為200),得到表1中的結果3;最后對少數幾個人數過少的行業(yè)做了一點小小微調,得到表中的結果4。即我們要在每個城市的各個行業(yè)抽取的實際抽樣人數。

其次,在每個城市抽取單位。具體方法是:從本市的電話黃頁中,按照14種職業(yè)類型,從每一職業(yè)類型的全部單位名單中等距抽取3-9個單位(雖然實際調查可能只會用到1-3個單位,但考慮到有些單位規(guī)模較小,可能沒有足夠的符合要求的青年職工,或者其他一些不適合調查的特殊情況,故抽三倍的單位,將后面的單位作為候補)。實際調查時,如果所抽的第一個單位可以提供足夠的調查對象,就只在第一個單位調查;如果不夠,則再到第二個單位調查;如果還不夠,再到第三個單位調查。

最后,在單位中抽取在職青年。具體方法是:如果能得到單位青年職工的名單,且符合要求的青年職工人數比較多時,則采取間隔抽樣的方法進行抽取;如果符合要求的青年職工人數較少時,則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如果無法得到單位職工名單,則由被調查單位按調查的要求協(xié)助進行對象的抽?。ù谁h(huán)節(jié)由于客觀條件限制,沒有做到嚴格的隨機抽樣,僅當被調查單位的抽取不存在系統(tǒng)偏差的前提下,可近似地看作隨機抽?。?/p>

調查采取自填問卷的方式進行,由調查員將問卷發(fā)到被調查對象手中,盡可能按“集中填答,當場完成,當場檢查,當場回收”的方式完成。不能集中調查的單位,可以分批進行或個別進行,但都盡量在同一天內完成。調查共發(fā)出問卷2460份,收回問卷2412份,剔除因填答不全、有邏輯錯誤等原因造成的無效問卷55份,最后獲得有效問卷2357份,有效回收率為95.8%。其中,生長在城市的在職青年為1245名(排除了生長在農村、目前在城市工作的在職青年問卷共1112份),他們構成了本文分析的樣本。樣本的基本結構如下表2:

四、結果與分析

1. 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進入空巢期的比例

現有的研究往往籠統(tǒng)地論述和探討獨生子女父母的空巢問題,這種論述和探討容易給人一種“所有獨生子女父母都會進入甚至都已進入空巢期”的印象。但現實情況是,并非所有的獨生子女父母都會進入空巢期,即總是有一部分父母會和孩子一直生活在一起。那么,目前城市社會中真正進入空巢期的獨生子女父母的比例有多大?他們與同齡的非獨生子女父母進入空巢期的比例之間有無大的差別?下列表3是本次調查的具體結果。

表3的結果表明,目前處于空巢期的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的比例大約在36%,而同齡非獨生子女父母處于空巢的比例則大約在29%。獨生子女父母處于空巢期的比例高于同齡非獨生子女父母的比例大約7%。這一結果表明,第一,并非所有的獨生子女父母都進入了空巢期。目前處于空巢期的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不到40%;第二,獨生子女父母處于空巢期的比例與同齡非獨生子女父母處于空巢期的比例相差也不太大;第三,由于本調查樣本中的城市青年目前都已經參加了工作,并且其中接近80%的人年齡都超過了22歲,即超過了在中學和大學讀書的年齡。所以,調查結果較好地反映出目前已成年的城市在職青年(包括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父母目前處于空巢期的總體比例。

考慮到父母年齡與其是否處于空巢期可能有一定的關系,而樣本中兩類青年的父母年齡又存在差別。故將父母年齡進行控制后再進行比較,結果如下列表4:

表4的結果表明,將父親和母親的年齡分別分為相對年輕的和相對年老的兩組(每組比例均為50%左右)再進行比較時,年齡較高的兩組中,兩類父母處于空巢的比例都不存在顯著差別。而年齡相對年輕的兩組中,兩類父母處于空巢的比例則有著顯著差別,獨生子女父母處于空巢的比例高于同年齡的非獨生子女父母12%左右。前一方面的結果說明,無論是獨生子女父母,還是非獨生子女父母,當即將進入老年期時(此時他們的子女基本上已經結婚),他們處于空巢狀況的總體比例是差不多的;而后一方面的結果或許說明,獨生子女父母中,相對較早地進入空巢期的人數比同齡的非獨生子女父母要多。

2.子女離家時期的分布狀況

目前的研究一致指出,子女上學讀書、參加工作、結婚成家是導致父母進入空巢期的幾個主要因素(注:參見譚琳《新“空巢”家庭: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人口現象》,《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陳曉敏等《現代化進程中的“空巢”家庭現象論析》,《社會》2003年第6期;潘金洪《獨生子女家庭空巢風險分析》,《西北人口》2006年第5期;石燕《城市獨生子女空巢家庭的階段劃分與特征》,《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但是,在子女變動的這幾個時期,父母進入空巢期的實際分布狀況究竟如何呢?換句話說,在子女變動的這些因素中,哪些是相對來說更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呢?表5是本次調查的結果:

表5的結果顯示,父母目前空巢的兩類青年在離家的時期分布上差別很大。在獨生子女中,離家比例最高的時期是上大學,居于第二位的是結婚,二者合計占了總比例的70%。但非獨生子女中,各個時期離家的比例基本相當。相對集中的是結婚和上高中兩個時期。二者合計占了總比例的60%。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或許與兩類青年的教育程度上的差別有一定關系。是否有獨生子女中大學畢業(yè)的比例高、而非獨生子女中高中或中專畢業(yè)的比例高呢?下列表6是調查統(tǒng)計的結果。

表6的結果表明,父母處于空巢期的獨生子女青年中,大專畢業(yè)以上的比例高達85.0%,而非獨生子女的同一比例只有63.7%,獨生子女高于非獨生子女的比例20%以上;獨生子女青年中,高中或中專畢業(yè)的比例則低于非獨生子女20%左右。這或許可以對上述表5的結果作一定的解釋。當然,或許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值得進一步探討。

3.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進入空巢期的年齡分布

對于目前處于空巢期的獨生子女父母來說,他們進入空巢期時的年齡是多大呢?現有研究一般都認為獨生子女上大學、參加工作或者結婚就會形成父母的空巢。那樣的話,獨生子女父母進入空巢期的年齡分布應該具有某些明顯的特征。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呢?表7是調查統(tǒng)計的結果:

從上述統(tǒng)計表中可以看到,獨生子女父母進入空巢的年齡分布并沒有出現明顯的跳躍性特征,而是呈現出比較明顯的正態(tài)分布的特征。盡管從前面的表5中可以看出,子女在上大學時離家的比例明顯多于其他時期,但這種特定時期所具有的影響顯然被父母的生育年齡各不相同、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年齡差各不相同等因素所消減,并沒所有形成大部分獨生子女父母都在同樣的年齡進入空巢期的局面。同時,從表7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大約80%左右的獨生子女父親是在43歲-55歲之間進入空巢期的,而大約80%左右的獨生子女母親是在41歲-53歲之間進入空巢期的。

4.獨生子女父母進入空巢期的平均年齡及其與非獨生子女父母的比較

關于獨生子女父母進入空巢的早晚和空巢時間長短問題?,F有研究的結論是:獨生子女父母進入“空巢”期的年齡提前,他們的“空巢”期延長。研究者們甚至還指出了進入“空巢”提前的時間和空巢期延長的時間。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家庭的空巢時期來得較晚。假如母親從25歲開始生育,如果她一生生育四個孩子,生育孩子的間隔是三年,那么這個母親將在34歲結束生育,如果孩子都是在20歲上大學離開母親,那么母親將在54歲進入空巢家庭。同樣,如果這個母親只生育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也是在25歲生育,那么這個母親可能45歲就進入空巢家庭,比前者提前10年進入空巢期?!?注:潘金洪:《獨生子女家庭空巢風險分析》,《西北人口》2006年第5期。)

“以往,生育率較高時,當所有子女均離家后,進入‘空巢階段的父母己基本接近或己進入老年階段,進入‘空巢期比較晚,年齡比較大。按照城市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0歲來算,‘空巢期一般為15年。因此,傳統(tǒng)意義上的‘空巢家庭多指老年‘空巢。但是在我國實行較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的20多年后,第一代獨生子女的逐漸離家求學、就業(yè)和結婚,一批值得關注的中年‘空巢家庭便己經出現。這些新‘空巢家庭的成員一般比較年輕,按80年代較高的城鎮(zhèn)平均初婚年齡女性25歲、男性27歲計算,假設平均初婚初育間隔為2年,如果獨生子女18歲離家時,進入‘空巢家庭生活的父母平均年齡在45- 47歲之間。這樣,使‘空巢期的到來提前了將近15年,這些父母將在‘空巢家庭中生活15年才進入老年生活階段。如果按人的預期壽命為70歲計算,這些父母將在‘空巢家庭中生活25年左右,‘空巢期延長了10年。”(注:陳曉敏等:《現代化進程中的“空巢”家庭現象論析》,《社會》2003年第6期。)

但值得注意的是,獨生子女父母比非獨生子女父母“提前10年進入空巢期”的結論,是在“假設非獨生子女父母有4個孩子、生育孩子的間隔是三年”的前提下得到的。如果非獨生子女的父母一生生育的孩子個數不是4個,或者生育孩子的間隔不是三年,那么,這一結論就很可能不成立。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獨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延長了10年”的結論,實際上是在“非獨生子女父母55歲進入空巢期”的前提下得到的(70-15=55)。如果非獨生子女的父母不是在55歲進入空巢期,這一結論同樣也不成立。

現在的問題是:與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同齡的非獨生子女父母平均生育了幾個孩子呢?他們生育這幾個孩子的總間隔又是多長呢?他們真的是55歲才進入空巢期的嗎?

先來看看與第一代獨生子女同齡的非獨生子女平均有幾個兄弟姐妹。表8分別統(tǒng)計了樣本中全部非獨生子女的兄弟姐妹數(頻數1、合計數目1)、父母進入空巢的非獨生子女的兄弟姐妹數(頻數2、合計數目2)以及生長在城市且父母進入空巢的非獨生子女的兄弟姐妹數(頻數3、合計數目3):

的結果顯示,無論按哪種方式計算,非獨生子女家庭的子女數目平均只有2.6個左右,比獨生子女家庭只多1.6個。比起現有研究中一般假定的4個孩子要少得多。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現有研究關于獨生子女父母比非獨生子女父母“提前10年進入空巢期”的結論將不成立。調查的實際結果如何呢?

表9和表10是樣本中兩類父母進入空巢時的平均年齡及其差異的顯著性檢驗結果:

表9和表10的結果表明,獨生子女父親平均在49歲、母親平均在47歲左右進入空巢期,而同齡的非獨生子女的父母則平均是在52歲和50歲左右進入空巢期。非獨生子女父母進入空巢期的時間分別比獨生子女父母平均只晚了3年。換句話說,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在空巢期開始時的平均年齡,比處于同一時期的非獨生子女父母在空巢期開始時的平均年齡只提前了3年。將兩類父母進入空巢時的平均年齡合起來統(tǒng)計,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獨生子女父母平均在48歲左右進入空巢期,而同齡的非獨生子女的父母則平均在51歲左右進入空巢期。因此,獨生子女父母進入空巢期的平均年齡并不像現有研究所預計的那樣早(即45歲),而與他們同齡的非獨生子女父母進入空巢期的平均年齡,也不像現有研究所預計的那么晚(即55歲),所以,二者之間的差距也并不像現有研究所預計的那么大(即提前了10年)。同時,根據上述結果,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獨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比非獨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延長了10年”的結論同樣也不成立。

5.兩類父母撫育期與空巢期的直觀比較

為了更好地對兩類父母的生命周期進行比較,我們在統(tǒng)計他們各自的空巢期的同時,也統(tǒng)計了他們的撫育期(具體統(tǒng)計表略)。撫育期的起點是第一個孩子的出生,而其終點則是最后一個孩子離家??粘财诰o接在撫育期之后,它的起點是最后一個子女離家,而終點則是父母一方去世。因而空巢期的長短即是父母一方去世的年齡減去最后一個子女離家時的年齡(即進入空巢時的年齡)。

為了更直觀地進行比較,我們將統(tǒng)計結果轉化為下列圖示。其中作為空巢期終點的平均期望壽命采用聯合國秘書處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局數據中2005-2010年男女兩性數字中較小者,即中國男性為71.3歲(注:Population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6 Revision and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05 Revision,http://esa.un.org/unpp;2007.)。

從圖1可以看出,獨生子女父母的生育年齡并不早,平均超過了27歲,撫育期大約為21年。子女離家時,他們的平均年齡約為48歲。他們的空巢期大約為23年。相比之下,非獨生子女父母由于比獨生子女父母多生育了1.6個孩子,他們生育最后一個子女的平均年齡超過了30歲,導致其撫育期相應延長了3年左右的時間,達到24年左右。而他們進入空巢的年齡也相應推后了3年時間。這樣,當最后一個子女離家時,他們的平均年齡也比獨生子女父母大了3歲,達到51歲,因而他們的空巢期只有大約20年。由于獨生子女父母進入空巢期時的平均年齡比非獨生子女父母提前了3年,因而在相同的平均預期壽命條件下,他們在空巢期生活的時間也比非獨生子女父母長了3年。調查統(tǒng)計的結果清楚地表明,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比起同齡的非獨生子女父母來,僅僅延長了3年時間,而不是像現有研究所預計的“延長了10年”時間。

五、小結與討論

1.研究的主要結論

本文依據對全國12個城市1245名在職青年的調查結果,得出下列主要結論:目前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進入空巢期的比例大約在35-40%。相比較而言,獨生子女上大學是造成父母進入空巢期的最重要因素,大約45%的獨生子女父母是在子女上大學時進入空巢期的。子女結婚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大約有25%的獨生子女父母是在子女結婚時進入空巢期的。獨生子女父母進入空巢期時的平均年齡在48歲左右,而同齡的非獨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則平均在51歲左右開始;如果采用同樣的父親71.3歲的平均預期壽命作為空巢期的終點,則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平均為23年左右。而同齡非獨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則平均為20年左右。兩類父母的空巢期相差3年左右的時間。總之,獨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的開始時間只比同齡的非獨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的開始時間提前3年左右,他們的空巢期的長度也只比同齡的非獨生子女父母空巢期的長度延長了3年左右。

2.關于比較的對象與研究的結論

目前一些研究者之所以會得出獨生子女家庭的空巢期“提前了10年”、持續(xù)的時間也“延長了10年”的結論,一個關鍵的原因是他們用來比較的參照對象選取得不夠恰當。現有研究在這方面的一個共同特點,是通過將“目前的獨生子女父母”與“以往的非獨生子女父母”進行比較,而不是與“同齡的非獨生子女父母”進行比較,來得出有關獨生子女父母空巢期特征的結論,特別是將“中年空巢”作為獨生子女父母的專利。(注:參見譚琳《新“空巢”家庭: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人口現象》,《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陳曉敏等《現代化進程中的“空巢”家庭現象論析》,《社會》2003年第6期;潘金洪《獨生子女家庭空巢風險分析》,《西北人口》2006年第5期。)而本研究最大的不同則是通過將目前的獨生子女父母與同齡的非獨生子女父母進行比較。正是由于比較對象的這種變化,使我們一方面清楚地認識到現有研究中關于獨生子女家庭的空巢期“提前了10年”、持續(xù)的時間也“延長了10年”的結論的不嚴謹性;同時也使我們認識到,不僅是獨生子女父母進入空巢的年齡比以往的非獨生子女父母要早,目前的非獨生子女父母進入空巢的年齡也比以往的非獨生子女父母要早。所以,“新空巢家庭”不應該僅僅只是指中年獨生子女父母,也應該包括同齡的非獨生子女父母。換句話說,“中年空巢”并非只是第一代城市獨生子女父母的專利,城市同齡的非獨生子女父母同樣也遭遇到中年空巢問題。

3.關于空巢期的階段劃分與生活內容

現有研究中有研究者注意到目前的空巢家庭在許多方面并不一樣,比如“有些是中年家庭,有些是老年家庭。這些家庭在生活方式、親子聯系、家庭成員的身心狀態(tài)方面都存在極大的差異。因而對‘空巢家庭進行階段的劃分是有必要的?!?注:石燕:《城市獨生子女空巢家庭的階段劃分與特征》,《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這種看法值得肯定,但作者按照年齡將空巢期劃分為三個階段,即45-54歲為第一階段,55-74歲為第二階段,75歲以上為第三階段的看法,筆者則認為有兩點不妥:一是根據本研究的結果,在45-54歲這個時期,有些人還沒有進入空巢期、許多人則只是剛剛進入空巢期。因而大部分人在上述第一階段的時間十分短暫;二是根據目前人們的平均預期壽命,大部分人又都進入不了第三階段。因此,筆者認為,根據空巢家庭成員的年齡、身體狀況、生活內容等多種因素,將空巢期分為空巢前期(65歲以前)和空巢后期(65歲以后)兩個階段進行研究比較合適??粘睬捌诘臅r間相對較長,一般會有15-20年時間。這一時期中,夫妻二人最初幾年尚未退休,并且身體相對較好,日常生活不用他人照料,因此,此時更為重要的生活內容是重返二人世界后所帶來的心理適應和撫育期結束后夫妻生活內容的轉變和調整問題??粘埠笃诘臅r間則相對較短,通常在5到10年之間,這一時期夫妻二人早已從工作崗位退出,身體也逐步衰老,日常生活照料逐漸變得相對困難,此時的重要生活內容才是養(yǎng)老支持和保障問題。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本研究的調查對象是“1976年以及后出生、目前在城市工作的在職青年”,它與“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及其同齡的非獨生子女”的概念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這種差別主要體現在:調查對象中可能會缺乏一些在1976年后出生、但目前仍在大學讀書的青年。這是讀者在看待本研究的結果時應該注意的。如果將來有直接以兩類青年父母作為調查對象的研究結果的進一步佐證,本文的結論才會具有更大的可靠性。同時,上述結果主要反映的只是出生在1976年至1989年之間的城市獨生子女及其父母的情況,對于1990年代以后出生的獨生子女及其父母來說,情況是否如此也還有待探討。

(責任編輯:薛立勇)

环江| 克山县| 济南市| 上饶县| 临海市| 司法| 古丈县| 三明市| 东乌珠穆沁旗| 太仓市| 玛多县| 大田县| 工布江达县| 丽水市| 兴宁市| 绥阳县| 连山| 邢台市| 长乐市| 新建县| 樟树市| 固镇县| 七台河市| 万载县| 乌海市| 大港区| 谷城县| 榆树市| 长春市| 波密县| 稻城县| 南京市| 铜川市| 浙江省| 广水市| 阆中市| 苏尼特左旗| 镇安县| 金秀| 莫力| 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