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理論是心理學家勒溫提出,把人的內在需求看成內在的心理力場,把外界環(huán)境的因素看成外在的心理力場;人的心理活動是內、外心理力場相互作用的結果。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是行為的根本動力。課堂教學一方面要滿足學生現(xiàn)實的教學需要;另一方面要提升學生的教學需要層次。
教學互動場就是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構建以“學生參與備課——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學生自主探究——師生質疑問難——共同評析歸納”為基本環(huán)節(jié)的語文教學新模式。
1、學生參與教師的備課。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來設計教學。處于信息時代的學生對外界新事物極為敏感,他們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條件,只要教師本著信任與尊重,放手發(fā)動學生,讓他們制定學習方案,讓他們獨立地先行解決課后思考和練習,讓他們在參與備課的過程中,培養(yǎng)收集、積累知識的習慣。如在組織《祝?!方虒W前,師生圍繞“祥林嫂悲劇是怎么造成的”議題,共同設計了一個“為祥林嫂告狀”的“道德法庭”,通過“控方律師”的陳述與“辯護律師”的反駁,來加深對祥林嫂悲慘遭遇的認識。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創(chuàng)新的基石。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中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如對于《項鏈》人物性格和主題表達的把握,不妨先選取一個情節(jié)或一段話語,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但要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還要隨機點撥質疑解疑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解疑的能力,在多維思索中探尋途徑。
3、引導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是在學生充分運用老師所提供的和學生自己在課堂外所搜集的資料的基礎上,以學生質疑基礎上的討論為主,激發(fā)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產生積極參與學習要求。新大綱在教學目的方面要求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其繼續(xù)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根基。如《六國論》的教學完全可以在學習《過秦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異同,自主探究,把握思想內容、材料選擇、結構安排等特點,在分析蘇洵、賈誼得失中提出自己的“歷史見解”。
4、鼓勵討論質疑。討論質疑是思維碰撞、升華的過程。不要賦予課文和所講知識以絕對真理的色彩,要允許學生質疑,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課文進行闡發(fā)、評價和質疑,其中包括雖不成熟,卻閃爍著創(chuàng)新火花的一得之見;要激勵學生以獨立的人格立場和建設性的價值取向對教師的既定之論作出科學的批評,形成師生的心智對流。教師要創(chuàng)設發(fā)言討論的時間和空間,通過觀點的交鋒和思想的碰撞,最終達成共識。教師要利用教學內容,針對學習中暴露的問題,選擇其中對學生發(fā)展價值高、興趣大的問題展開討論質疑。如在《雷雨》(節(jié)選)鑒賞時,究竟如何理解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感情,有學生都認為僅冠以“虛假、冷酷”是不客觀、不現(xiàn)實的,通過相互質疑討論,認為他們的感情是真實、懷念是“真誠”的,他們“始愛終棄”的原因不是基于感情,而是封建的門第觀念,周的懷念是由于現(xiàn)實家庭生活失去溫存。結合魯?shù)耐蝗怀霈F(xiàn)和周的社會地位,以及戲劇沖突、人物的個性化語言,不僅準確把握人物間的感情,同時也能進一步加深對周殘忍、自私、冷酷、虛偽的性格認知,加深對主題的理解。通過設疑、質疑、解疑,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使課堂氣氛跌宕起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整個學習過程。
5、善于評析歸納。學生評析歸納是課堂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教師應針對學生的討論交流,幫助學生在發(fā)散思維后進行必要的聚合思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態(tài)度,學會評析,學會歸納。如《石鐘山記》教學,通過結構分析和主旨探究,在評析歸納時可以引導學生就作者“嘆”酈元、“笑”李渤的深刻含義理解,在肯定“質疑舊說”、稱頌“實地考察”的科學精神的同時,對作者的“批評”,提出新的“批評”與“質疑”,從而超越知識本身,在更高層面上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知識的價值在于作為思考的焦點,激發(fā)各種水平的理解,而不是作為固定的信息讓學生接受?!闭Z文教學的意義不僅局限于教給學生某種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從一篇篇凝聚著作者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通過教學互動場的構建,影響學生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使學生形成自我發(fā)展的能力。
彭巖峰,教師,現(xiàn)居河南泌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