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梅
眾所周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首先必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究竟怎樣才能真正做到呢?由于語文老師在教學上還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隨意性,導致收效甚微。
其實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衡量課堂教學質量的最好方法是學生在課堂上是否能表現(xiàn)他們的智慧,有無收獲。我們要用教師的智慧去開啟學生的智慧,要讓學生從事智慧的勞動,用智慧的雙手創(chuàng)造智慧的頭腦,要讓學生體驗智慧的力量和創(chuàng)造的歡樂,要讓我們的學生成為會思考、有智慧的人。
一、了解學生認知結構,找準適切的教學起點
學生總是存在差異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前用智慧和理性去勤讀、細讀這些學生,在充分了解學生認識結構的基礎上開展語文教學。那么,如何科學地了解和把握學生的認識結構呢?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它包括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學習當前內容所需的知識基礎、自主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還有班級的學習風氣,周圍的學習環(huán)境等,這些客觀上都為新的學習提供了充分的準備或有缺陷的背景。而把握這些,也就是找準適當?shù)慕虒W起點和主攻目標,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腦來,做到課課有思考,堂堂有收獲。
二、激發(fā)主體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聽、說、讀、寫,讓學生以主人公的姿態(tài)投入學習,從而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認為:“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fā)現(xiàn)的應該盡量多些?!敝挥羞@樣,才能真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呼喚學生智慧。
三、尊重個性差異,開啟學生智慧
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要用智慧去對待差異,合理滿足學生的需要,不要讓課堂成為個別同學的課堂。從教學的角度出發(fā),使教學內容適合學生中的大多數(shù),并根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對班級中的“少數(shù)”個別對待,照顧這部分學生的個體需要,并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滿足學生迫切的求知欲望,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動力,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的和諧。
1.學生之間存在個性差異,有這樣一些學生,他們靦腆內向,他們希望老師提問,但又怕舉手回答問題。對于這部分學生,即使他不舉手,也要給他們展示的機會,不能讓他們養(yǎng)成不舉手的習慣,更不能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受關注。要讓他們回答問題,讓他們參與活動,激發(fā)他們積極參與學習的欲望,在參與中磨練自己的膽量,喚起他們沉睡在內心深處的那種表現(xiàn)自己的欲望,呵護他們脆弱的心靈。
2.課堂教學中,學生難免有許多這樣那樣的問題。有些學生“膽子大”,會“指手畫腳”,指出教師的錯誤或教材的瑕疵,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疑問。然而,大部分學生雖然有沖動,大多會選擇沉默,我們不希望學生壓抑自己的沖動,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只有更多的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挑戰(zhàn),才能培養(yǎng)學生不唯書、不唯上的批判精神,課堂的教與學也會因為多了質疑的聲音而精彩。一名“膽子小”的學生在周記中,表達了對學好語文的極大信心,并表示將來一定要多舉手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教師對學生的質疑及時地加以保護和肯定,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和參與學習的熱情,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有時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眾目睽睽之下大部分學生會覺得“沒面子”。辯證地看待錯誤,就應了解如果學生一點錯誤不發(fā)生,未必是一件好事,對待學生的錯誤我們應利用這個難得的“給面子”時機,給學生自己一個改錯的機會,不能簡單的加以否定,應聽聽學生的想法,找到發(fā)生錯誤的癥結所在,最終讓學生自己去承認錯誤,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又使學生敢于面對錯誤,同時也照顧了學生的“面子”,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保護。
實施語文新課程并不只是簡單的內容更新,而是一種教育理念的更新。要領會語文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必須及時更新教育觀。“一花獨放不是春”,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要自覺地、全身心地鉆研教材、教法,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認真創(chuàng)造性地備課,讓每個同學都有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讓學生的智慧充盈課堂,讓課堂因學生的智慧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