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國與俄羅斯及獨聯(lián)體其它國家之間的交流合作不斷擴大、深入,為了向社會輸送適應時代建設和市場經濟需要的高素質俄語人才,高校俄語專業(yè)的教學模式正發(fā)生著變化。傳統(tǒng)模式的俄語教學內容集中于語音、語法、詞匯和修辭四大范疇,而缺乏文化知識,特別是語言中文化知識的教學。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對文化的關注已是一個世界性的趨勢。語言與文化、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系等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同時人們逐步認識到:外語教學只傳授語言知識是不夠的,“語言教學必須與相應的文化教學結合起來,才能最大限度的達成現(xiàn)代教育的既定目的。”在新時期里,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已顯示出越來越突出的時代意義,它是不可偏廢的。
一
2002年我國高校外語專業(yè)指導委員會制定的《高等學校俄語專業(yè)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將高校俄語專業(yè)培養(yǎng)學生的總目標確定為:“培養(yǎng)具有扎實的俄語語言基礎和寬廣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俄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新聞、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復合型俄語人才?!薄洞缶V》將俄語專業(yè)知識、相關文化知識及言語技能三個主要教學內容具體到了高校四年制俄語專業(yè)基礎階段(第1—2學年)和提高階段(第3—4學年)的各門課程里,其中,俄羅斯文學選讀課程被確定為提高階段的一門必修課,開設在第八個學期,課程目的為:“通過對俄羅斯文學名著章節(jié)片段或全文的閱讀、分析和討論,培養(yǎng)學生理解、欣賞、分析原著的能力,使學生了解文學語言的基本特色,加強學生的語言基本功,增進對俄羅斯文學及社會文化的了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边x讀課上,學習閱讀原文俄羅斯文學經典,比如:普希金、果戈理、高爾基等作家的代表作是必讀內容。結合《大綱》對學生文化教育的重視,我們以文學選讀課堂上對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學習實例入手,來認識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二
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再現(xiàn)了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俄羅斯廣闊的社會生活,別林斯基認為它是:“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由于作品篇幅較長,選讀課上只能學習到部分詩節(jié)。在講解與閱讀該作品時,教師一般都能意識到向學生介紹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內容梗概、主題思想、文學結構、人物形象等,并且解釋語言難點,但容易忽略對那些蘊涵在文本中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進行挖掘,忽略向學生傳遞相關的俄羅斯民族文化信息,如果僅將學生的注意力放在詞、句的表層意義上,停留在詩節(jié)的翻譯上,學生不僅失去了獲取語言國情知識的寶貴機會,而且這樣也不利于他們對篇章的解讀與領悟。對此,我們從這部作品第二章舉出三例:
㈠在第四節(jié)中,有這樣的詩句:“В своей глуши мудрец устынный,
Ярем он барщины старинной /Оброк
ом легким замен
ил.;И раб судьбу благословил?!保ò压爬系尼嬉垡诪榈枳猓罐r奴的負擔減輕,讓奴隸們戴德感恩,尊他為僻陋領地的圣明。)其中,“бар
щина”及“оброк”分別譯為“徭役”和“佃租”。在這里,如果僅僅知道兩詞的譯文是不夠的,因為如果不對它們的背景知識作出講解,學生就難以理解主人公奧涅金在鄉(xiāng)村所進行的改革嘗試為什么能夠減輕農奴的負擔。要知道:在俄國農奴專制時期,農奴被束縛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處于社會最低層,徭役是地主莊園經濟中剝削農奴的主要剝削形式。Н·Л·Бродский在《“Евг
ений Онегин”А·С.Пушкин·Комметар
ии》中對“徭役”的解釋是:“農奴制勞動的方式之一,農奴必須花自己的部分時間為農奴主勞動,在農奴主的糧食工廠里勞作。由于長時期里法律未對勞動的種類及時間作出明確規(guī)定,因此一切都聽由地主的擺布。在1797年制定的法律(關于農奴每周三天徭役,節(jié)日休息)實行以后,農奴有時仍然要為農奴主整周勞作,在農忙季節(jié),甚至通宵達旦。”作家拉吉舍夫在《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中描寫了俄國農奴的悲慘牛馬生活,他們成年累月地為地主服徭役,只有夜里和星期天才能耕作自己的小塊土地。另外,Н·Л·Бродский對“佃租”的解釋是:“在佃租制中農奴必須向地主交納一定數(shù)量自己生產的糧食,或者一定數(shù)額的錢,”也就是說,其特點是佃租農民按期向地主交納固定數(shù)量的實物地租或貨幣地租,佃租比徭役能使農民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對地主的依附關系。課堂上,教師向學生闡明這兩詞的文化內涵,這樣學生能夠了解它們的區(qū)別,擴充對俄國農奴專制時期相關知識的認識,也能夠加強對文本的解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㈡在第五節(jié)中:“《Сосед наш неуч;сумасб
родит;Он фармаз
он, он пьет одно/
Стаканом красно
е вино;Он дамам
к ручке не подх
одит;Все да да н
ет; не скажет да
-с /Иль нет-с》”(我們的鄰居太無知,性情怪僻,是個共濟會員無疑;他只用大杯喝單一的紅葡萄酒,不肯吻女士的手,言談時只說“是”或“不是”,連“閣下”都沒有。)“фармазон”即“共濟會員”,共濟會原為宗教秘密組織,起源于十八世紀初的英國,后經法國傳入俄國,十九世紀初,自由派青年曾企圖利用共濟會組織開展活動,十二月黨人和普希金都曾加入。它后來逐漸成為一支貫穿整個俄國和蘇聯(lián)史的帶有秘密組織性質的重要政治、經濟、文化力量。教師在講授時,不能滿足于按照字典釋義,一定要向學生揭示該詞的歷史背景知識,使他們獲得一個民族在一定歷史時期里特有事物及社會現(xiàn)象的超語言知識。
㈢在第二十四節(jié)中:“Ее с
естра звалась Татьяна...Впервы
е именем таким/
Страницы нежные романа/Мы своев
ольно освятим.И что ж? Оно прият
но, звучно;Но с ним, я знаю, нера
злучно/Воспомин
анье старины/
Иль девичьей!”(她姐姐名叫達吉雅娜…為使小說能有吸引力,隨意用上這一個名字,在我們還是頭一次。這有什么關系?我以為這個名字響亮悅耳,會使人產生對古老的聯(lián)想或閨房?。哀揣学洄瞌瘰擐选奔慈嗣斑_吉雅娜”,該名在十世紀俄羅斯洗禮之后由外國進入了俄羅斯人名表中,從此它被當作俄羅斯人名看待。我們知道: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前,通常根據人名可判斷一個人的社會身份。比如說:十八世紀的貴族家庭的女孩通常叫“Ольга”(奧麗加)、“Екатерина”(葉卡捷琳娜)等,農家出身的女孩通常叫“Василиса”(瓦西麗莎)、“Мафра”(瑪弗拉)等。“達吉雅娜”也是一個農家女孩子的名字,在作品《葉甫蓋尼·奧涅金》中,女主人公是一個貴族小姐,詩人卻給她取了一個在當年丫環(huán)們才使用的名字,這是為了暗示出她生長于遠離城市的鄉(xiāng)村,生活在淳樸自然的人民中,并且與人民有著深厚感情,這點恰好與奧涅金和人民的脫離形成鮮明對照。在《“Евгений Онег
ин”А·С·Пушкин· Комметарии》中Н.Л.Бродский寫道:“普希金的‘達吉雅娜這個名字使人產生對古老過去的回憶…這個‘響亮悅耳的名字,顯然是在描寫她成長過程中受到外來影響時強調她的根本個性,即與民間生活(《俄羅斯靈魂》)、與俄羅斯民俗、安寧的古老相聯(lián)系的土壤性?!边_吉雅娜出自俄國文化的土壤,也是俄國民族文化的產物。經過分析,我們應認識到:在文學選讀中出現(xiàn)的人名要引起注意,體會其語言國情文化價值。
三
實例說明:國情文化知識蘊涵在文學作品的字里行間,在文學選讀課堂上,學生不可避免地要了解學習相關的俄羅斯國情文化知識,而教師的職責就是要有意識地挖掘出這些內容,把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結合起來,在兩者本位與輔助的基本定位上明確同步、互補、兼容的相互關系,從更深層次——文化背景角度去分析篇章,揭示詞匯的民族文化語義、伴隨意義等,強調詞語的認知功能和文化功能,幫助學生克服文化差異所造成的障礙和困難,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銳性和文化意識,無條件地理解、掌握與本國文化不同的信息,提高學生的社會文化悟力,改善知識結構,通過文化教學,提高學生的語言習得能力。
谷瑋潔,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主要從事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