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潮
無論做人還是做事,人們都渴望自己成功,這是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只要有對成功的渴望,必然就會伴隨著為之奮斗的歷程。一個人努力過了、奮斗過了,就不會愧對自己的生命,畢竟在這個過程中或多或少地總會有所收獲的。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往往看重的只是結(jié)果而不是過程,所以人們只注重成功與否而往往忽略了過程中的其他收獲。其實,過程對于一個人來說更為重要,這不僅對成功有著重大的影響,而且對成長更是有著非凡的意義,就生命的價值而言,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歌德曾說過:“每個人都想成功,但沒想到成長。”想成功沒有錯,但只想到成功而忘記了成長的話,即便是成功了,也會因為失去太多而備受良心的折磨。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崔琦在接受楊瀾的采訪時說,他出生在河南農(nóng)村,10歲前從沒讀過書,就在家里放羊、養(yǎng)豬。10歲的時候他姐姐找到一個在教會學校讀書的機會,就想讓弟弟到香港去讀書。而他父親對孩子要遠行不大愿意,因為男孩大了可以幫忙干農(nóng)活,但他媽媽卻非常堅定地要送兒子去讀書。這一走,成了他與父母的永別,父母在后來的大饑荒里都活活餓死了。當楊瀾問及“如果那個時候媽媽沒有送你出去讀書,你如今會怎樣”時,崔教授說:“我寧愿當時媽媽沒有送我出來,農(nóng)村家里有一個兒子是很重要的,如果我當時留在農(nóng)村,或許我一直不識字,但我父母或許不至于餓死?!笨吹竭@個回答時,我感到非常震驚,一個成功人士何以會面對自己的成功說出這樣的話呢?僅此一點,我們就不難看出,崔教授成功了,但他并不快樂。因為他失去了一個健全的成長過程?;蛟S會有人說,只要能成功,即便沒有健全的成長過程也沒有什么關(guān)系,或者還可能認為,成長了卻沒有成功,這樣的成長也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等等。這樣的說法和看法也許多少都有點道理,但是,我還是覺得,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成功,更重要的還是為了成長。成長的過程就是履行義務(wù)和承擔責任的過程,一個人可以沒有成功,但卻絕不可以沒有成長。試想,有哪一位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一個沒有孝心的成功者?又有哪一位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會成為一個天才式的犯罪者呢?恐怕是沒有吧,所以說,成功必須是建立在成長的基礎(chǔ)之上的,畢竟這個社會是不需要沒有愛心的成功者的。
如今,我們有一種提法,叫做“先成人后成才?!边@實際上說的就是成功與成長的關(guān)系問題,成長就是要熟知自己的社會義務(wù)和責任,并承擔起這些義務(wù)與責任,成才則就是指在這一基礎(chǔ)之上再有一番作為。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往往追求的是想方設(shè)法地讓孩子成才、成功,卻往往忽視了孩子的成長。其主要表現(xiàn)就是,生活上過分溺愛,學習上層層加碼,社會規(guī)范上可以一無所知,琴棋書畫上卻要全面發(fā)展,結(jié)果不是把孩子變成了書呆子,就是讓孩子產(chǎn)生了厭學情緒或畸形心理,甚至就連一些家長自己也產(chǎn)生了一種變態(tài)心理,以致為了孩子的學習而打死孩子以及孩子為了不學習而殺害父母的現(xiàn)象也愈演愈烈了。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實際上就是只重視成功而忽視了成長所導(dǎo)致的惡果。其實,誰都知道,在蕓蕓眾生中,能事事成功的人沒有幾個,能一展宏圖、大有一番作為的成才者也寥寥無幾,可偏偏有不少家長卻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這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之一,于是就……我實在搞不明白,這些家長為什么一定要走趕著鴨子上架這一途呢?或許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吧,可既有此心,自己咋就不去踐行,還偏要把自己的愿望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呢?這難道就是所謂的愛嗎?我看未必,就算是愛,那也是一種變味了的愛!從這個角度上講,這樣的家長其實就沒有健全的成長,而是一直對自己的不甘心耿耿于懷,其病態(tài)的心理便就導(dǎo)致了病態(tài)的做法——轉(zhuǎn)嫁。或許有些家長會說,他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讓孩子將來能有一口飯吃,可細想想,這根本就是毫無道理可言的,不成功、不成才就一定沒有飯吃了嗎?果真如此的話,那這個社會豈不就要變成餓殍遍野了嗎?千般說辭萬般理由,無非就是想讓孩子光宗耀祖罷了。人的生命就像小草一樣,時枯時榮,雖說很難長成參天大樹,但只要順勢生長成長的話,則必定會擁有屬于自己的一片綠地。
在人的一生當中,成功對于一個人來說確實很重要,但成長對一個人來說則更是尤為重要。只想到成功而沒想到成長,這是人生的一大誤區(qū),如果走不出這一誤區(qū)的話,那么這樣的人肯定是一個不健全的人。而一個不健全的人要想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恐怕是難之又難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