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學生因無“料”可寫而發(fā)愁。面對寫作要求,他們只好編造作文,文章大多成了無病呻吟、空洞無物之作。究其原因,一是學生把寫作視為任務,沒有理解“我手寫我口,我口說我心”的奧妙;二是胸中無料,寫作成了閉門造車。結(jié)果是“假、大、空”成了當代學生寫作的通病。在學習朱自清的散文中,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散文感情真摯,結(jié)構(gòu)縝密,語言優(yōu)美,是“真”“善”“美”的高度統(tǒng)一。特別是他作品中“以真示人”和“以小見大”的兩個特點,對我們當代中學生克服寫作中的“假、大、空”問題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一、取“真”棄“假”,以真示人
無論是記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都講真話,寫真情,繪實景,是朱自清散文創(chuàng)作的核心。因此,教師在學生作文指導中要樹立大語文觀,帶領學生觀察和體驗生活,注重學生的生活積累,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走進人的心靈世界去觀察、思考、體驗,寫出屬于自己的文章。
例如,2007年春季開學伊始,我校舉辦了一次以“春”為話題的作文競賽。題目公布后,學生議論紛紛:朱先生已經(jīng)把春寫絕了,我們再寫春也不過是寫春風、春花、春雨、春草?那不是拾人牙慧嗎?有的學生干脆瞎編亂造。如有的學生寫道:“放眼望去,那池塘中的荷葉,一片連著一片,像一個個大斗笠,那一朵朵粉紅色的荷花掩映在碧綠的荷葉中……一陣春風吹來,送來陣陣的稻香……”人們一看就知道這是閉門造車之作,要知道春天哪來的荷花?哪來的稻香?這是典型的假文章。有的學生雖沒有瞎編,但文章卻寫得籠統(tǒng)空洞:“我們走進了春意盎然的大自然,被春的神韻深深地感動著,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美妙的大自然,我深深地被陶醉了,樹是那么綠,草是那么的青,天是那么的藍,水是那么的清……春天啊,可愛的春天,你的形象永遠印記在我的腦海里!”表面看來,文采不錯,但細細品味,文章卻是無情無物,如同嚼蠟。為了讓學生有料可寫,我決定利用周末帶全班學生走出校門體驗春天。出發(fā)前,我只對他們說:“景靠看,情靠感,意靠悟,請大家記住?!蔽?guī)еw學生從學校出發(fā),穿過鄉(xiāng)村,路過田野,登上小山,觀賞小溪,采摘野花……第二天上課時,我讓學生利用一節(jié)課時間把文章寫出來,但出乎我的意料,學生仍然是無話可寫。下課后,我了解了幾個寫作較好的學生,他們都說:“我們腦子里裝滿了東西,但就是不知從何寫起?!绷私馇宄螅覜Q定再拉他們一把,把“水”引出來。我說:“朱先生在《春》中選取了草、花、風、雨、人來寫。昨天你都看到了什么景象?這個景象有什么特點,是否春天才特有?在這些景象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幾個?是人還是物,還是兩者兼有?你是否準備選擇這幾個景象來寫?按什么樣的順序來寫?你從這些景象中想到了什么?”經(jīng)過點撥,學生的寫作思路豁然開朗了。
二、化大為小,以小見大
朱先生散文的精妙就在于一草一木寄真情,尋常人尋常事看世界。如《生命的價格——七毛錢》一文。作者記述自己親眼看見的用七毛錢買來的一個小女孩的命運。文章沒有描述波瀾壯闊的歷史,僅攝取一個“微不足道”的人物——一個被賣掉的小女孩來寫,通過小女孩的不幸遭遇,反映當時社會的黑暗,表達了作者對萬惡社會的控訴以及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以小見大,立意深遠。
很多學生接到命題時往往無從下手,因為他們想的都是大方向,沒有將命題思想縮小到某一件具體事件上。即使勉強寫出來,也只是泛泛而談,干巴空洞。如2008年高考,四川省作文以“堅強“為題。顯然這是個針對“汶川大地震”的命題??拐鹁葹闹斜憩F(xiàn)堅強的事實在太多,如果不懂得化大為小,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件來表現(xiàn),如此短的時間,如此短的篇幅,是很難將文章寫深刻的。一篇題為《地震兄妹》的文章采用“以小見大”的方法羸得了評卷教師的青睞,獲得了滿分。《地震兄妹》沒有敘述宏大的救災場面,沒有羅列著名的救災英雄,作品將鏡頭對準了一對小兄妹,描寫他們在家園被毀、親人蒙難的大災大難面前,13歲的哥哥毅然背起2歲左右的小妹妹,滿身灰塵,磨破膠鞋,邁著堅毅的步伐從遙遠的災區(qū),踏著坎坷滿地的道路,徒步向我們走來……作者通過一對小兄妹的故事來反映了整個災區(qū)人民在大災大難面前的堅強,可謂獨具匠心。一個年齡只有13歲的小男孩已如此堅毅,更何況其他的災區(qū)人民?一葉知秋,“以小見大”的意義就在于此。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