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海
[話題回放]
版主:同學們好!2008年7月,有媒體報道稱,武漢市高三應屆畢業(yè)生張孟蘇雖然考分不高,卻因樂于助人被新加坡一所高校破格錄取。張的事跡被全國多家報紙轉載,并引起了國內對學生素質及現(xiàn)行高考制度的熱烈評論。不料,隨后上海一媒體調查發(fā)現(xiàn),張孟蘇系自費到新加坡留學,錄取也與樂于助人沒有關系,“低分錄取”事件被質疑為又一起“周老虎事件”。一時間,議論之聲四起。對于這一“虛假新聞”,你是怎么看的呢?歡迎同學們直抒胸臆。
[各抒己見]
我愛鳥巢:“傳奇”不復存在,思考還將繼續(xù)?,F(xiàn)在可以證實,所謂低分女生被國外高校破例錄取,不過是以訛傳訛罷了。但盡管如此,多數(shù)人還是對當事人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寬容,認為這是一個“美麗的謊言”。公眾的這種心態(tài),實際上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在現(xiàn)階段,人們太希望出現(xiàn)一所“不拘一格”的高校,來沖擊“一考定終身”的單一人才評介機制;太需要誕生一個低分高錄的幸運兒,來弱化應試教育這個幾十年一貫制的魔棒。從這個意義上看,“傳奇”雖然不復存在,但由此引發(fā)的關于人才培養(yǎng)和素質教育之爭論和思考,注定還將繼續(xù)下去。
獨具慧眼:我同意樓上的觀點!類似事件每年這個時候的出現(xiàn),其實它炒的就是大家對現(xiàn)行高考選拔以及錄取制度一成不變、滯后、冷冰冰、僵硬甚至落后一面的不滿,以及渴望在錄取制度上能夠效仿國外高?!安痪幸桓窠等瞬拧钡淖龇ǎ屇切┖苡袧撡|的孩子不是絆倒在錄取分數(shù)線上,而是給他們繼續(xù)深造的機會。可問題是,盡管國外高校并不認同我們現(xiàn)在這種“一考定終身”的制度安排,但由于二者在制度接軌上尚無法達成起碼的諒解,近年來國外高校對國內學生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實更多的還是一種招生策略或者說宣傳手段,它其實最看重的還是中國市場的巨大特別是中國家長的教育消費能力。
小草:我也說兩句。張孟蘇被“低分錄取”的報道一經出現(xiàn)就受到了輿論的廣泛關注的背后,是大眾樂意把張孟蘇當成“素質教育”的范例而持贊成的態(tài)度。某網站125502人參與的調查顯示,91.67%的網友認為張孟蘇被錄取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理念,代表著人才培養(yǎng)新方向。這一切讓我們不得不說,張孟蘇事件的真假與否其實已不重要,即使是又一起“周老虎事件”,其意義已遠遠超越了事件本身的真?zhèn)?。這一事件折射出國民對于中國高考制度的關注和憂慮,也折射出公眾對現(xiàn)行教育發(fā)展勢趨的一種期待——大學在招生上能做到真正的公開、公平、公正以及真正地實行素質教育。同時,也說明張孟蘇“低分錄取”不僅不為老百姓所反對,反而是公眾最歡迎、最期待的。
一只長了翅膀的魚:“張孟蘇傳奇”中最讓人們欣賞并寄以期待的兩大要件是:第一,張孟蘇雖高考成績不佳,但素質非常全面;第二,張孟蘇看到西南大學一女老師在吃力地拆雨篷,便主動過去幫忙,并因此得到新加坡招生老師的賞識。當務之急是核實以上兩大要件是否屬實。如果屬實,那么,張孟蘇無疑是一個德才識兼?zhèn)涞膶W生,“張孟蘇是素質教育代言人”這一判斷自然無可辯駁,她的成長經歷對唯分數(shù)論英雄的體制來說,依然有著強烈的拷問意義。在此基礎上,張孟蘇是否被新加坡某個大學預錄,已無關宏旨,這樣一個高素質的90后學生被目光獨到的“伯樂”相中,是遲早的事。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即便“張孟蘇傳奇”是她一手虛構的,也無傷大雅,就當作一時惡搞就是了,畢竟她的綜合素質擺在那里。
版主:“周老虎事件”后,人們對社會萬象多了一份存疑之心,這不是壞事,關鍵是質疑之后要有實事求是的求證跟進,及時披露真相。所以,我也覺得,“張孟蘇傳奇”的真假問題上,應將口水戰(zhàn)以及媒體間的競爭擱置一邊,迅速調查求證,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張孟蘇。獲知真相后再作出價值判斷,才是有意義的。
一針見血:我覺得這一事件的真相背后,其實是崇洋心理作怪。
冷若冰霜:對,張孟蘇不過是自費留學罷了,眼見同學都考了好學校了,于是,把“自費留學”稍微改動了一下,成了有高額獎學金的留學,這是為面子計。但沒想到的是,老師把她的“成功”當作了一個極好的例子向媒體推薦,無非是想借此說明自己的“教導有方”和“施教有術”。而在落榜生不少的當下,作為媒體記者當然渴望挖掘出一個榜樣,以鼓勵考生不必一棵樹上吊死,于是,在媒體和老師的推波助瀾下,張孟蘇事件就出臺了。張孟蘇在這起事件中只是好面子。實際上,她是老師和媒體記者的雙重犧牲品,著實有些冤枉。
一針見血:我同意!制造者不外乎有兩個目的,媒體為了追求轟動的新聞效應,輔導老師則是為證明自己“教學有方”,在一番炒作之后,最終受傷的還是張孟蘇。當然,它在讓大家重新審視素質教育的同時,也給不少“崇洋”的人們敲響了一記警鐘,國外的高校固然好,但在教育產業(yè)化的今天,包括新加坡在內的許多國家已經將留學作為一個支柱產業(yè),他們考慮更多的是“經濟賬”,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國外高校不一定就是“名?!?,莫以為出了國喝了洋水就一定能成為高材生。
2009狀元:“張孟蘇事件”終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了。張孟蘇并不是那個被輿論大肆炒作的“破格錄取”者,新加坡圣杰學院也不是輿論大贊特贊的“獨具慧眼”者。張孟蘇沒有特別的地方,新加坡那所學校也沒有特別的地方。倒是圍繞“張孟蘇事件”所發(fā)生的一切,值得人們反思。我看“張孟蘇事件”至少暴露出兩大問題:
首先,它是社會心態(tài)浮躁的一種表現(xiàn)?!皬埫咸K事件”是徹頭徹尾的造假事件?!皬埫咸K事件”可能是為了名。以這樣的方式來成名,到底會成什么樣的名,或許,只有他們自己心里清楚。值得注意的是,社會上為名所累、為利所害,為了名利不顧一切、不擇手段的人似乎并不少。有的演員為了出名可以出賣肉體,有的官員為了私利不惜觸犯黨紀國法,有的專家學者為了名利可以出賣靈魂……
其次,它也是輿論心態(tài)浮躁的一種表現(xiàn)。別說“張孟蘇事件”是一起造假事件,即使“張孟蘇事件”是真實的,圍繞這一事件的輿論行為也值得思考。且不說“張孟蘇事件”的出籠是媒體工作者態(tài)度不嚴謹、作風浮躁的表現(xiàn), “張孟蘇事件”發(fā)生以后,一些所謂的評論家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觀點、論點,也讓人感到吃驚。他們把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上升到了政治高度、社會高度、制度高度等進行大肆挖掘,并以“憤青”的方式,大肆抨擊教育制度存在的一些問題。尤其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們硬是將此事與蔣方舟被清華大學錄取聯(lián)系起來,一方面質疑清華大學為什么降分錄取蔣方舟,一方面又大夸特夸新加坡大學如何如何。我不知道,這些評論者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到底想通過“張孟蘇事件”說明什么?現(xiàn)在好了,“張孟蘇事件”水落石出了,我們的評論家們又該如何來評論“張孟蘇事件”呢?還有沒有只有新加坡大學才獨具慧眼的感覺呢?
…………
版主:從大家的發(fā)言來看,對于“張孟蘇事件”,有人認為,新聞雖假,但卻折射出了中國“真實的教育弊病”;有人認為,這反映了學生、老師的虛榮,媒體、社會的浮躁,皆觀點鮮明,言之有理。討論雖然結束,但思考應該繼續(xù),希望同學們能從上述爭論中有所收獲。
最后謝謝大家的精彩發(f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