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邏輯學上有一種“模糊邏輯”,它是在傳統(tǒng)“非此即彼”的邏輯不能夠解決問題時,圓滿解決難題的高招。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也常常會遇到“模糊性”和“清晰性”的抉擇。當學生的認知或道德出現(xiàn)偏差時,有的教師習慣于用呵斥的方式硬把道德塞給學生,認為只有給學生灌輸了一種確切的答案,才算真正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其實,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老師可以轉(zhuǎn)換視角思考,用“亦此亦彼”的不確定性的“模糊藝術(shù)”,讓學生通過思考、感悟自行解決。
一、研究德育“模糊藝術(shù)”的必要性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經(jīng)常有這樣的經(jīng)歷——
(兩個學生之間出現(xiàn)了糾紛)
班主任:你們?yōu)槭裁磿?/p>
學生A:老師,我沒有,是他先……
學生B:老師,不是這樣的,是他先……
班主任:你們到底是誰先……
這樣的畫面我們都很熟悉,這樣的故事一次次在我們的校園中“上演”。
晨讀時間,教室里書聲瑯瑯。突然,我的眼角瞥見了前后兩個男同學正悄悄地揮動著手臂,扔出了什么東西。不多時,兩個孩子都察覺到了我直視的眼神,馬上停止了玩鬧,融入到集體的朗讀中。沒過過久,一個孩子突然叫了起來:“方老師,王某和孫某一直在扔橡皮,都砸到我了?!?/p>
看來,我不得不中斷此時的晨讀了。兩個男孩子起立后,我嚴肅地問到:“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你們?yōu)槭裁磿谡Z文課上相互扔橡皮呢?”
“方老師,是王某先用橡皮扔我的?!?/p>
“方老師,不是這樣的,是他先動手的。”
頓時,兩個孩子你一言,我一語,爭論起來。美好的晨讀時刻被嘈雜的爭論所淹沒……
對于上述事件中的兩個學生而言,他們有著各自的理由和想法。因此,若老師將此次糾紛刨根問底地追問下去,勢必會讓他們的爭執(zhí)如雪球一般地越滾越大。這樣一來,不但無法使犯錯誤的學生改正錯誤,還會加深雙方的矛盾。
面對上述案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傳統(tǒng)的做法往往有兩種:一是追究到底,徹底查明誰對誰錯,然后對犯錯誤的學生進行嚴厲的批評和教育;二是鑒于兩個發(fā)生沖突的孩子都有錯誤,教師為了“一碗水端平”,于是分析雙方的錯誤并進行教育,這也就是俗稱的“各打五十大板”。前一種做法,往往費時費力,而且這些事大多為清官也難斷的“小事”,因此不一定能得到教師期待的結(jié)果。后一種做法,好像一碗水端平了,但實質(zhì)如同“和稀泥”,也許一時威懾住了學生,壓制住了他們內(nèi)心的怒火,但不可能讓雙方真正心平氣和,達到雙贏的結(jié)果。
因此,作為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能否換個方式、換個角度來審視和對待德育呢?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教師如果能適當?shù)貙W一點“模糊思維”的藝術(shù),同樣能讓學校德育奏出和諧而獨特的樂章。
二、德育“模糊藝術(shù)”的實施策略
1.“暗示”處理法——睜只眼來閉只眼
模糊藝術(shù)的“暗示”處理法,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處理矛盾沖突激烈或者問題比較復雜的學生糾紛時,能冷靜觀察事態(tài)發(fā)展的狀況,避免與矛盾的雙方進行正面“沖突”,而是利用迂回或者是暗示的方式,讓學生明白應該如何做。我曾經(jīng)嘗試著運用了這種方法處理一個案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體育課下課后,學生們滿頭大汗地跑到飲水機處倒水。班里的幾個小調(diào)皮蛋想趁機插隊,而其他的同學不服氣,于是大家一個頂住一個地往前擠。不多時,原來的一條龍似的隊伍散了架,大家都緊緊擁擠在飲水機四周。最前面的同學被擠得大聲喊叫,一個踉蹌后,把水潑在了某一個同學的身上。頓時,“無止休的糾紛”一觸即發(fā)——
“方老師,他把水潑在我的身上。”
“方老師,不是的,是他先擠來擠去的?!?/p>
……
如果這時老師扯起嗓門提醒孩子們:“不要鬧了,趕快把隊伍排好!”也許孩子們能暫時性地排好隊伍,可過不了多少時間,隊伍又亂了。于是,我使用了“暗示處理法”——端起杯子往學生群里走,并乖乖地排到了隊伍的最后面,一聲也不吭。孩子們看到了,交頭接耳起來:“快看,老師也排隊?!睗u漸地,隊伍變直了,幾個小調(diào)皮蛋也乖乖地排到了我的后面。
這之后,一旦看到學生們蜂擁到飲水機旁倒水,我總會有意地排在他們的身后。這種無形的“暗示處理法”,讓孩子們接水的隊伍漸漸地變得有序起來了,發(fā)生的矛盾也越來越少。
其實,成功運用“暗示法”的關(guān)鍵就在于,教育工作者能否有效地把握“模糊”的時機和火候。正如近代思想家盧梭說的:學生的行為若未導致對自身的傷害和對別人自由的妨礙,成年人原則上不應該干涉,即不妨任其自由行動。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并不一定要一味地凸顯問題的嚴重性,對學生進行嚴厲、直白的批評,相反,在面對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時,我們可以假裝不知,用旁敲側(cè)擊的“暗示法”來進行充滿智慧的德育工作。很多時候,當我們能做到“睜只眼來閉只眼”,允許眼睛里有一些“小沙子”時,師生關(guān)系會更加和諧,德育工作的開展也會更有效。
2.“轉(zhuǎn)移”處理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模糊性的“轉(zhuǎn)移”處理法,要求我們在進行德育工作時要盡量通過點撥引導,淡化學生對矛盾的態(tài)度。實踐證明,這樣做往往勝過半天苦口婆心的說教。我曾經(jīng)運用這種方法處理了一個案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吳某是我們班出了名的“脾氣大王”,每次不開心,就會像一個定時炸彈,在瞬間“爆炸”——或者嘶啞著喉嚨大喊大叫,或者捶胸頓足地表達自己的不滿。
一次,吳某拉著一個同學氣呼呼地跑進辦公室,大聲地對我說:“方老師,我在走廊玩,他撞了我一下!”吳某一邊說,一邊紅著眼睛,喘著粗氣。
“方老師,是他先在走廊上玩奔跑游戲,我過去的時候,才不小心撞到他的?!?/p>
“明明是你撞到我,你都沒主動跟我道歉?!眳悄骋桓睉崙嵅黄降臉幼?。
雙方頓時“唇槍舌劍”起來,我趕緊放下手中的活,對吳某說:“你先別著急,來這里坐下。聽我給你講個故事,好不好?”吳某點點頭,表示同意。于是,我開始給他講故事:“從前,有一個孩子很愛發(fā)脾氣,于是他的父親在門前立了一根木頭?!?/p>
“方老師,你聽過這個故事?!蔽也艅倓傞_始講述,他便接過話去,“這是一個父親教育孩子的故事。每次兒子發(fā)脾氣的時候,爸爸都讓他在木樁上釘一顆釘子,在得到別人的諒解后再從上面拔下一顆釘子。但是,當所有的釘子都被拔光后,木樁上的那些洞卻永遠地留了下來,再也填不平了。”
我靜靜地看著他一口氣把整個故事講述完畢,并不時地點頭表示認可。
“方老師,您別說了,我知道該怎么做了?!眳悄硲M愧地說。
之后,雖然吳某的牛脾氣還會發(fā)作,但同學們都看得出,他已經(jīng)漸漸地在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讓自己的“木樁”傷痕累累。我想,這一點一滴的進步,便是“轉(zhuǎn)移處理法”的功效。
我們在進行德育工作時,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要盡可能地及時化解矛盾,而不是盡情表現(xiàn)自己作為一個成年人的敏銳觀察力和嚴密邏輯思維。正如周總理所說的:“與人說理,須使人心中點頭?!彼裕攲W生一時遇到思想障礙,情緒波動很大時,不要單純地指責學生“這樣做不對”,更不要給予劈頭蓋臉的訓斥和簡單粗暴的批評,因為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往往無法平息自己的心情,哪怕他對你的教育不做正面的反駁,其情緒也是與你對立的。因此,通過“轉(zhuǎn)移”處理法,循序漸進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迂回”處理法——風物長宜放眼量
模糊性的“迂回”處理法,要求我們在進行德育工作時,以退為進,繞開正面批評式的教育,另辟解決矛盾和沖突的蹊徑的一種教育手段。它能幫助我們有效地從現(xiàn)有矛盾中找出積極因素,從而調(diào)整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愉悅地接受教育。
王某,成績落后,做事信心不足。為了幫助他建立自信,我有意識地為他創(chuàng)造了一些鍛煉的機會。我讓他做衛(wèi)生小組長,負責檢查小組的衛(wèi)生。有一次,他負責的小組在掃完地后,把忘了倒掉的垃圾堆在了墻角。對此,我是這樣處理這件事的:第一步是表揚:“今天王同學負責的小組,把地面掃得很干凈,真不錯?!钡诙绞翘嵝眩骸爸皇怯幸粋€地方需要重新整理,如果衛(wèi)生小組長能再仔細、再負責一點,那就更棒了!”;第三步是激勵:“這是一個小問題,相信他們小組會做得更好?!甭犕旰?,王某很高興地把垃圾倒掉了。
隨后,我單獨把他叫到辦公室,跟他進行了一次談話。我肯定了他的認真與負責,同時告訴他,無論今后在工作中碰到什么困難,老師都會全力支持他。在他擔任衛(wèi)生小組長的那段時間里,我非常關(guān)注他的工作,并及時指導他如何做好常規(guī)工作。在他的工作做得比較好的時候,及時表揚鼓勵,以增強他的自信。在他初步嘗到成功的喜悅的同時,我又引導他在學習上多下工夫。
這段經(jīng)歷,鍛煉了他的工作能力,培養(yǎng)了他的自信心?,F(xiàn)在,我們可以經(jīng)常看到他和同學在一起玩耍、學習了,更可貴的是,他能自覺學習,進步很大。
德育工作有時需要真刀真槍、針鋒相對,有時則需要虛晃一槍、以柔克剛;有時需要明敲鑼明擊鼓,有時則需要旁敲側(cè)擊、迂回進攻;有時需要大張旗鼓,有時則需要偃旗息鼓,以無聲勝有聲。通過“迂回”處理法,我們可以弱化嚴厲批評的教育意味,使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下接受教育。
三、德育“模糊藝術(shù)”的辯證思考
德育工作中的“模糊藝術(shù)”,其核心就是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兒童的身心特點,本著促進兒童發(fā)展的宗旨,從學生身上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它體現(xiàn)了寬松民主的教育思想,是一種發(fā)散性的、創(chuàng)新的管理方法。
特別要注意的是,老師對模糊藝術(shù)的使用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模棱兩可”不是無原則的放縱,更不是對問題的不聞不問。它只是表面上的模糊,實際上是一種教育上的暗示和告誡。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正確做到“模棱兩可”,就要對學生善見其長,不拘泥小節(jié);對事情能總攬全局,不舍本逐末;在處理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能夠堅持原則,分清是非,顧全大局;在無關(guān)緊要的小事上則不作過多計較,不小題大做,本著寬容大度的心態(tài),一切順其自然。
總之,“模糊藝術(shù)”是一把雙刃劍,德育工作者只有把握好尺度,才能夠在管理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有時清楚,有時模糊,只要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教育氛圍,教育工作者又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單位:杭州市天長小學)
責任編輯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