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吉清
目前,家校合作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正逐步為人們理解和接受,并化為巨大的教育實踐,成為農村學校教育的熱點話題。但由于經濟、文化的原因,造成城鄉(xiāng)教育差異顯著,城市與農村的家長不僅在家教觀念、方式上都存在明顯的差異,在家校合作的觀念、方式上也有許多不同之處。農村學生家長在主動與教師聯系、參與學校組織的家長活動等諸多方面都遠遠落后于城市學校。如今,農村學校又受到大批“留守兒童”的沖擊,致使城鄉(xiāng)家校合作差異更為明顯。作為山區(qū)教師,如何才能使農村學校家校合作真正得以發(fā)展提高呢?筆者在總結山區(qū)多年的教育實踐中,認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自主參與家教知識學習,提高指導家教的能力
提高農村學校家校合作質量的首要任務是轉變教師的觀念。城鄉(xiāng)教育家校合作差異的出現,間接地反映了山區(qū)教師對家教缺乏有力的指導。因此,作為山區(qū)學校教師就更要有計劃地去學習相關的家教知識,只有我們教師自己掌握了家教知識,才能提高指導家長搞好家教的能力。教師指導家教的能力提高了,家校合作中的城鄉(xiāng)差異就會逐步縮小。所以,農村學校中家校合作教育要發(fā)展,教師觀念也要改變,教師不僅要“讀懂學生”,還要“讀懂家長”。我們要在“為提高學校辦學水平服務”和“為提高學校教育質量服務”的基礎上向“為提高家庭教育質量服務”發(fā)展。
二、努力轉變家長的家教觀念,端正家校合作思想
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教師和家長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教育好孩子,但因為農村地區(qū)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家長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很少接觸到科學的家教知識,且教師和家長雙方的教育素養(yǎng)不一定相同,對教育工作中的困難所持的態(tài)度也不盡相同,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和教育的方式也就不完全一樣。農村家長多半信奉“棍棒下面出人才”,孩子做錯事,或考試成績不好,輕則臭罵一通,重則毒打一頓,他們?yōu)楸3肿黾议L的威嚴,總是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勢。所以,農村學生大多不敢與其父母交流思想,甚至于連在學校的情況也從不向家里提起。因此,教師要積極抓住一切可以面談交流的機會,積極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理念,形成正確的親子觀、教育觀、人才觀;指導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時應多鼓勵,少打擊,要常與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以對癥下藥。
三、主動與學生家長加強聯系,提高家校合作質量
在教育子女方面,學校和家庭是天然的合作者。所以,學校、教師應對家校合作作出統(tǒng)一的規(guī)劃與要求,進行具體的指導。從以往與家長交往中發(fā)現,有不少農村家長不知道怎樣與學校、教師打交道,甚至連一些基本規(guī)則都不清楚。因此,學校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使家長主動與學校保持聯系,愿意與教師溝通,樂于向教師請教。作為教師,則應主動與學生家長加強聯系,聯系的方式可以開家長會,可以家訪,可以電訪,可以函訪。因為農村學生家長在外打工的較多,所以電訪和函訪是兩種主要的聯系方式。教師要及時把學生在校的學習、思想變化及表現向家長反映,不能報憂不報喜,到學生違紀犯錯時才想到家長,關于他平時點滴進步卻從不提起。要知道,人人都愛聽好話,如果家長每次聽到的都是關于孩子的壞消息,就容易產生反感,甚至遷怒于孩子,遷怒于學校,這樣就給家校合作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所以教師特別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讓每一位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得到了學校、老師的重視和培養(yǎng),進而得到家長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形成家校合力。
四、和家長接觸交流,要尊重熱情,力戒傷害家長感情
只有理解和尊重才能建立起家校合作的相互信任和支持的關系,才能有利于家校合作。教師和家長是基于共同的教育對象而聯系在一起,教師對家長沒有任何權力,但又必須同層次不同的家長保持經常的合作關系。因此和家長接觸,一定要熱情、謙和,以誠懇的態(tài)度,善意、耐心地傾聽每位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并努力付諸于教育實踐,能給予答復的盡量給予滿意的答復。對待家長一定要一視同仁,一樣看待,不能因家長的品貌、年齡、職業(yè)、身份,社會地位及優(yōu)生家長或后進生家長等區(qū)分彼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向家長介紹學生情況時,一定要先列舉其優(yōu)點,再委婉地指出其不足之處,尤其在介紹后進生情況時,不能使用諷刺、奚落的語言。要知道,希望子女成才,這是家長們的共同心理特征。教師對學生的任何評價,都是家長非常敏感的。因此,教師必須慎重,切忌在家長面前一味地告“狀”,甚至咄咄逼人,把責任推給家長,傷害家長的感情,這將給家校合作教育工作帶來強大的障礙。
總而言之,家校合作教育理念得以和諧發(fā)展,這是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發(fā)展對我們所提出的要求,也是學校教師和學生家長共同的愿望。愿家校合作教育為農村學校打造一份廣闊的教育天地,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快樂的學習家園。
責任編輯:樊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