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平
2009年9月22日是中國城市無車日,在中國城市開展無車日活動,主要目的是倡導綠色出行,促進能源節(jié)約和減少污染。其實不僅我國有“無車日”,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qū)每年都要開展“無車日”活動。
去年我到新加坡旅游,小姨開車帶我欣賞新加坡的市容。新加坡是世界上著名的“花園城市”,這里城市規(guī)劃井井有條,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映生輝,置身其中感到心情非常舒暢。
到新加坡的第三天,我們打算去游覽新加坡著名景點魚尾獅公園。我是個急性子,一大早就在小姨家車庫前等著她,小姨過來對我說:“今天是政府倡導的‘無車日,我們步行去魚尾獅公園?!痹瓉硇录悠逻M入90年代后,汽車造成的空氣和噪聲污染日益嚴重,2001年在政府倡導下,第一個“無車日”正式誕生,此后“無車日”成為每年的全民運動。
我們走在伊麗莎白大道上,昨日車水馬龍的景象仿佛一夜之間消失了,伊麗莎白大道上偶爾有救護車、消防車呼嘯而過,其余的都是步履匆匆去上班的行人。雖然不能開車出行,可沒有人抱怨,大家心態(tài)平和,可見“無車日”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沿路還有不少“無車日”志愿者向行人發(fā)放用英語、漢語、馬來語寫成的宣傳品,上面介紹了汽車尾氣對環(huán)境產生的巨大危害,并且汽車尾氣中含有的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其他一些固體顆粒對人體也能產生不良影響,嚴重者甚至引起鉛中毒。
伊麗莎白大道上我還看見由40多位滿頭銀發(fā)的老人騎著自行車組成的游行隊伍,他們排成一列,在自行車上插著綠色的小旗幟,上面寫成各式各樣的標語,比如說“拒絕大氣污染,創(chuàng)建綠色家園”“無車一日,呵護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家”等等。看著老人們都身體力行騎著自行車出行真讓人感動。
有趣的是我還有幸在這個美麗的熱帶島國目睹了一隊中式娶親隊伍。在“無車日”里,新郎帶著胸花,騎著自行車走在隊伍的最前列,新娘手捧玫瑰,臉上掛著如花的笑容,坐在新郎身后的自行車后座上,后面的隊伍敲鑼打鼓,嗩吶聲聲,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這對新人用實際行動支持了全民“無車日”運動。
小姨告訴我,“無車日”是新加坡人對自己生活方式的一種反思,大家當初為了出行方便和提高生活品質紛紛加入有車族的行列,但是汽車過多又造成了交通壓力和環(huán)境污染反而降低了生活效率,危害了人們的健康。“無車日”活動并不是拒絕汽車,只是要喚起民眾對環(huán)境問題的重視。
我曾經開過四輛車
謝文緯
買輛新車,對整個家庭來說是件大事。于是全家開始關注各種汽車的廣告,到了周末一起去看車展、逛車行。我先用數碼照相機將各種車型拍下來,然后回到家里,在電腦中逐張翻看,全家人圍坐在一起,細細地討論,最后我們選定了VIOS。
這輛車算起來是我的第四輛車了,但終于是輛全新的汽車,所以意義不同。汽車買回來那天,帶著女兒去試車,我將車開得飛快,車的馬達聲是那樣小,車行駛得是那樣穩(wěn),我看著速度表盤上不斷變化的數字,一種從未有的感覺油然而生。
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在美國開的也是那個廠生產的車,記得雙手要緊緊抓住僵硬的方向盤,汽車的噪音十分煩人,而如今這輛21世紀的車和原來那輛相比,簡直可稱得上有世紀之別、天壤之別。因為這輛VIOS是由電子控制的自動車,開起來得心應手,有一種輕飄飄的感覺,好像自己開的不是汽車,而是一架飛機。
開新車與開二手車完全不同,首先我再不必為修車省錢絞盡腦汁了,因為我享受著星級的售后服務,定期的免費檢查,5萬公里的保修,保險公司的快捷理賠,都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車的空調在第二年夏天時制冷效果不好,車行竟免費給我換了一個新的空調;換三濾時,常常只需打個電話,便會有人上門把車接走,修理完畢,又及時送回來。
因為住在城外,很少在城里開車,違規(guī)的事也變得非常稀有,于是不怕警察,不恨警察,甚至對警察有了幾分敬意。在一個小學的門口,我常看到一位老警察,每當上學放學的時間,他都會出現在路旁,多少年如一日,我想這些孩子們的家長,看到此景一定會對這位年長的警察肅然起敬。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我開車到城里去接下班的老婆,行駛到一個十字路口,往常這里總是擁堵混亂,是個事故多發(fā)地段,但那日卻秩序井然。我正有點兒不解時,猛然間看到轉盤的路中,站著一個警察,雖然他沒有面對我們,但從他的背影看,也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警察。他雖然穿著雨衣,但無法抵擋風雨的侵襲,全身濕透了,他沒有任何指揮動作,只是像雕塑一樣站著,但所有的汽車開到此路口,都會不由得放慢速度,非常規(guī)矩地行駛著。我想并不是因為怕警察、怕罰分,而是被風雨中這位年長警察的身影所感動,所以大家用自覺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行為,向這位警察表達著他們的敬意。那一天,我感受到了中國司機開車意識的自動升華,也領悟到了我們的民族素質正在不斷提高。
很多人開的第一輛車就是新車,不像我有著那樣復雜和曲折的開車經歷。四輛車,不僅橫跨了不同的國家,橫跨了地球的正面與反面,也橫跨了兩個世紀:自然四輛車多少反映了我不同時期的生活狀況,也反映了我們國家的興旺與發(fā)達。我有過開舊車的寒酸和趣味,也有過開新車的歡快和瀟灑,因為開車的經歷與眾不同,才會時時去回味,才會永難忘懷,才會留下這些關于汽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