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臘月二十三,正是農歷的小年,在日益濃烈的過年的氛圍里,我們編輯了這期專題,和讀者談談年俗和過年的文化。
春節(jié)是我們中國最盛大的節(jié)日,節(jié)日的民俗里,浸潤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比如,中國人過年最看重的是團圓,“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為此,在長達40天的“春運”期間,各種交通工具大多人滿為患,數億人要在大年三十之前趕回家中。這浩浩蕩蕩的人口大遷徙的洪流,一年奔流一次,景象之壯觀,全世界絕無僅有。這是文化使然。
其實,我們的春節(jié)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前后長達38天。其間,圍繞臘月二十三、除夕、春節(jié)、立春、元宵節(jié)一系列重要節(jié)慶日,有吃糖瓜、辦年貨、放鞭炮、貼春聯和福字、買年畫、守歲、吃餃子、吃年糕、壓歲錢、拜年、祭祖、趕集、逛廟會、猜燈謎、賞花會、吃元宵等許許多多的年俗內容,豐富多彩,令人眼花繚亂,處處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的積淀與內涵。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tǒng)年俗也在演變著,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多年來,電視春晚、手機拜年、飯館的年夜飯、外出旅游等,正在衍化成新的年俗,豐富著我們當下的年文化。但是,發(fā)源于幾千年前的農耕文明的理想,在一元復始之際,仍然會以種種熱烈的方式,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傳統(tǒng)年文化中的濃濃的喜慶、吉詳、平安、團圓、興隆、有余的年意和氛圍,不但始終未變,還以新的活力表現出來,繼續(xù)慰藉著所有炎黃子孫的心。傳統(tǒng)文化的強大,實在是耐人尋味的。
年俗也帶有時代的烙印。在物質匱乏、生活清苦的年代里,年俗的文化味往往大打折扣。如今,物質生活水平空前提高,才使我們得以對相關的年俗文化,細細地來一番品味。這一滴水,是否也反映了改革開放30年的巨大變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