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楠霞
[摘要] 本文選取了通俗小說繁盛的明清時代做為研究的時間段,旨在探求這一時期受眾對于《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接受情況。
[關鍵詞] 明清時期 《三國志通俗演義》
研究《三國志通俗演義》在明清時期的接受狀況,須先對彼時的受眾范圍進行界定。明清時代對于《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傳播已經抵達了社會的各個階層。由此,其時受眾的范圍也非常廣泛,士農工商,無所不包。但是即便是同一時期的受眾也會因為自身所代表的階層的特性,對文本的接受情況也不盡相同。本文擬把明清時期《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受眾分為以下幾類來進行詳細分析。
一、民間的實用接受
其一,《三國志通俗演義》滿足了普通百姓渴望了解歷史的愿望。中華民族悠久、發(fā)達的載史傳統(tǒng),使得生活于其中的人對歷史天然地留有濃厚的興趣,即便是普通的百姓在辛勞之余也渴望了解歷史。但是正史“理微義奧”,“不通乎眾人”,同時講史話本雖通俗,卻因為言辭“鄙謬”,內容又“失之于野”。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以以上兩者為基礎但有避免其缺陷的講史演義出現(xiàn)了,這是順應人們要求而產生的文學作品。并且,當時不少創(chuàng)作者已經自覺的懷有欲借歷史演義小說來傳播史實的自覺意識。雖然羅貫中并沒有在其創(chuàng)作旨趣方面留下只言片語,但是通過繼之而來的講史演義的創(chuàng)作者們則明確的表達了這種思想。如余邵魚說:“春秋列國之事,非淺夫鄙民所能盡知也,邵魚是以不揣寡昧,又因左氏丘明之傳以衍其意,非敢獻奇搜異,蓋欲使淺夫鄙民盡知當世之事跡也。”(《列國源流總論》)
其二,普通民眾崇拜英雄的情結。“在人類文明和人本身尚未充分發(fā)展的古代,生產粗放,斗爭激烈,生活比較簡單,加上封建制度的鉗制,某些個人的作用常常顯得很突出;另一方面,人的思維和情感也遠不像今天這般細膩。這樣,人們當時矚目的自然就是英雄創(chuàng)業(yè)、豪俠爭鋒、賢相安邦、權臣誤國之類的特出之人、非常之事;小說作者注意的首先也是這種現(xiàn)實,不會是飲食男女的日常生活。”三國故事之所以成為第一部通俗小說的題材,并且深受百姓喜愛,是因為“蓋當時多英雄,武勇智術,瑰偉動人,而事狀無秦漢之簡,又無春秋列國之繁”,魯迅的這短話本來是解釋宋時“說三國”之盛,用在這里同樣非常契合。而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更是在前人話本和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加以藝術處理,對其中人物的某些突出的特質加以強化,甚至是神化,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極大的滿足了民眾崇拜英雄的心理。
其三,把《三國志通俗演義》中人物的行為視為鼓勵自己和約束自己的準則。無礙居士的《警世通言敘》中記載了這樣一則趣事:“里中兒代庖而創(chuàng)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頃從玄妙觀聽說《三國志》來,關云長刮骨療毒,且談笑自若,我何痛為?夫能使里中兒有刮骨療毒之勇,推此說孝而孝,說忠而忠,說節(jié)義而節(jié)義,觸性性通,導情情出?!秉S人在《小說小話》中也提到:“小說感興社會之效果,殆莫過于《三國演義》一書矣,異姓聯(lián)昆弟之好,輒曰:‘桃園;帷幄侈運用之才,動言‘諸葛:此猶影響之小者也。”民間普通百姓對于《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接受已經達到了“凈化”的層面,感受文本時所產生的感情已經能夠改變并解放受眾的心靈。耀斯在《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一書中指出“最后,如果讀者在他的接受活動中伴之以對自己發(fā)展的反思,那么,審美經驗就可以納入認同的審美創(chuàng)作過程之中:‘不管出自什么理由,文本的有效性并不是來自作者的權威,而是來自與我們自己的生活史的對抗。在這里,我們是作者,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他的生活史的作者?!?/p>
二、統(tǒng)治者的娛樂欣賞
封建統(tǒng)治者的治世之策雖然不是影響通俗小說創(chuàng)作的決定性因素,但卻是影響最為直接和效果最為明顯的因素。明清五百多年,統(tǒng)治者從未放棄過對社會思潮的嚴格控制,但不同的時期也有輕重之分。并且隨著統(tǒng)治階層的日漸腐敗,也需要通俗小說來娛樂生活。
悄然問世于明初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到嘉靖時期有了刊印本,讓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書坊主們大喜過望的是刊印此書的機構是司禮監(jiān)。司禮監(jiān)刊印《三國志通俗演義》,可視為封建統(tǒng)治者對部分通俗小說流傳的默認。正是由于官刻的成功和銷售一空的盛況,才使得私刻的書坊主能下定決心對《三國志演義》進行刊刻,使得私刻成為現(xiàn)實。與嘉靖關系緊密的奸臣郭勛也出版了《三國志演義》和《水滸傳》,這些都表明了明朝上至皇帝,下至官僚都非常喜歡通俗小說。他們刊刻《三國志演義》在很大程度上是娛樂的需要。
明代的一些皇帝還很喜歡讀通俗小說:“武宗一日要《金統(tǒng)殘?zhí)啤沸≌f看,求之不得。一內侍以五十金買之以進覽?!薄拔渥谀闲?夜忽傳旨取《金統(tǒng)殘?zhí)朴洝飞票?中官重價購之肆中,一部售五十金。”“神宗好覽《水滸傳》?!边@里雖然沒有關于統(tǒng)治者閱讀《三國志通俗演義》的直接記載,統(tǒng)治者是否閱讀過我們也不得而知。但是眾多通俗小說中,以《三》最為近“史”,文字也最近文言,所以理應更容易被統(tǒng)治階級接受。連造反題材的《水滸》都得到青睞,《三》的情形不言自明。值得注意的是,《金統(tǒng)殘?zhí)朴洝?、《水滸傳》是造反題材的作品,而封建統(tǒng)治者仍然很喜歡閱讀,而不是愚蠢的附會掀起一場文字獄。這說明這些統(tǒng)治者對于通俗小說的接受,是將自身置于一個正常的讀者的位置上,是被小說本身的藝術魅力所吸引。
清朝開國之初,《三國志演義》曾一度被當做政治、軍事教科書使用,極受重視,“國初,滿洲武將不識漢文者,類多得力于此”。武將如此,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也是如此。據(jù)說皇太極巧使反間計,借崇禎皇帝之手除掉心腹之患袁崇煥,使其自毀長城,就是受到《三國志演義》中周瑜設計利用蔣干巧除蔡瑁、張允一事的啟發(fā),“即公瑾賺蔣干之故智”。
三、士大夫的審美接受和道德批判
明清兩朝,士大夫對《三國演義》可粗略地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其中主要的爭論集中在小說功能觀和小說虛實觀上??傮w來看,明清士大夫對于《三國志通俗演義》是認同接受的。
第一是對《三國演義》的政治教化功能進行認同接受。“自林瀚和張尚德們提出了“正史之補”與“羽翼信史”的小說功能觀以來,這兩種觀點就成了明代最具代表性的接受理論。他們立論的著眼點、立論的核心,主要是忠孝、善惡這樣的倫理道德觀念,也就是‘裨益風教的接受尺度?!敝袊凭玫氖穼W傳統(tǒng),使得“文”和“史”之間的界限一直都很模糊。以《三國志通俗演義》為代表的長篇結構通俗小說,在其作者創(chuàng)作之初唯一的模仿對象就是史書,并且不排除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多少帶有“立言”的成分。從接受美學來看,創(chuàng)作者對于受眾接受作品是帶有一定期許的,而受眾也從作品中感受到了這種期許。明清的士大夫們大多數(shù)人注意到了通俗小說與正史的共通之處,“事紀其實”、“循名稽實”、“考核甚詳”等,因而他們也認為《三國演義》具備與正史相似的功能。直到今天為止,普通百姓中對于三國人物的認識,仍然停留在《三國志通俗演義》,而非《三國志》。
第二是對其虛實關系的處理進行肯定。從明朝蔣大器的《三國志演義序》對作品中“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的高度贊揚和高儒《百川書志》中的高度評價:“據(jù)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非俗非虛,易觀易入,非史氏蒼古之文,去瞽傳詼諧之氣,陳敘百年,該括萬事?!钡角宄趺趰彽摹度龂狙萘x凡例》和《讀三國志法》肯定版本中的古本處理虛實的尺度。清代學者章學誠認為它是“七分事實,三分虛構”(《丙辰札記》),這種定量的結論被當代學者廣泛接受。
主流認同接受中,也不乏反對的聲音。反對派也是針對小說功能和小說虛實兩方面。認為小說“誨淫”、“誨盜”、有傷“風化”,故有清一代,一再的禁毀小說。有很多士大夫附和朝廷下的禁止流傳小說的朝令,他們認為諸如《三國演義》之類的小說是“有傷風化”的,有違倫理道德的。像《三國演義》之類的小說,其中明代莫是龍在《筆塵》中就發(fā)出了“水滸傳三國演義可焚”的偏激呼聲,認為其是“野史蕪穢之談”。在章學誠的《章氏遺書外編》中也批評了“《演義》之最不可訓者,《桃園結義》,甚至忘其君臣,而直稱兄弟”,并且認為把諸葛亮塑造得“何其陋耶?”把張飛描寫得“則侮慢極矣”,并認為“關公顯圣,亦情理所不近”。
反對派對于《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虛實處理也大加病詬,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以明胡應麟等為代表的保守小說評論家就嚴厲指斥了《三國演義》中的虛構現(xiàn)象。“……惟關壯繆明燭一端,則大可笑?!浮度龂?羽傳》及裴松之注及《通鑒綱目》,并無此文,演義何所據(jù)哉?”(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而以謝肇浙為代表的認為通俗小說應該以虛構為主,《五雜組》中就指出“《三國演義》……俚而無味矣。何者?事太實則近腐,可以悅里巷小兒,而不足為士君子道也?!?/p>
參考文獻:
[1]龍協(xié)濤.文學閱讀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5.
[2]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潛研堂集,1989.
[3]蔣大器.三國志通俗演義序.弘治七年.
[4]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223.
[5]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108.
[6]黃霖,韓同文.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222.
[7]漢斯?羅伯特?耀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50.
[8]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
[9]陳康祺.郎潛紀聞.中華書局,1984.514.
[10]張紅波.《三國志演義》在明清時代的傳播接受研究.中國知網(wǎng)優(yōu)秀碩士畢業(yè)論文,第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