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 朋
1982年元旦,《新民晚報》復刊。身為總編的林放,興奮地拿起一份散著油墨香的復刊號報紙。當他讀到自己所撰的《復刊的話》時,卻霍然起身,勃然大怒:原來報上把“為民分憂,與民同樂”中的“民”字改為“國”字,成了“為國分憂,與民同樂”。
林放為什么這樣較勁呢?筆者認為這一字之改,將林放的辦報理念、寫作志趣篡改了,扭曲了:
第一,林放原文說的是報紙與讀者的關系,理當用“為民分憂”,即為讀者服務。一旦改作“國”字,則文不對題,成了“亂改一通”。
第二,一字之改,背棄了林放的辦報理念和寫作理念。在他心目中,《新民晚報》是面向廣大市民的報紙,職責就在反映民意、關注民生,讓一份晚報去承擔“為國分憂”的大任,不僅很難,而且沒必要。何況,只愿同樂,不想分憂,這樣的報紙、文章豈能和民眾同患難、共命運!不問民生疾苦,不管民眾憂患,不說老百姓的心里話,對報人兼作家的林放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和人民憂樂與共恰是林放辦報、寫作的命根子,這一改等于砍掉了命根子,林放能不七竅生煙?
如今有些官辦報紙、官樣文章,盛氣凌人,無視民瘼,真話缺失。而林放先生的“為民分憂,與民同樂”,真是一份珍貴的精神遺產,至今仍可作為大眾傳媒和記者、作家的座右銘。
林翁雖乘黃鶴去,滬上猶留黃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