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靜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看到少部分學生對授課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個個談吐不凡,成為課堂上的“小明星”,后進生則是望塵莫及。所以他們包攬課堂的發(fā)言權自不在話下,課堂因為他們而亮點迭出??墒?,冷靜看來,他們難道不正是我們目前課堂中的“熱島”嗎?他們在課堂上對其他學生的掩蓋與抑制現(xiàn)象,難道不正是一種令人深思的“熱島”效應嗎?不難想象,若任由發(fā)展,直接后果將是教學最終走向兩極分化。這樣所謂的精彩課堂其實是以犧牲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發(fā)展換來的。
課堂“熱島”效應的成因
1 “熱島”效應在公開課的課堂上尤為突出。從執(zhí)教者心理的角度來分析,教師為了追求課堂教學的順利,滿足于課堂教學我問你答的精彩,沉醉在少部分學生的出色表現(xiàn)中,忽略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課堂淪為教師與好學生作秀的舞臺。
2 教師心中仍然“以教定學”,只關注自己的主導作用,一心只為完成教學設計,把教學的最終目的歸結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完成,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略,他們的學習障礙、困惑被遺忘了,導致“熱島”效應的產生。
3 教師缺乏對學情的預設與分析,不能兼顧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衡量學生的標準過于統(tǒng)一,“一刀切”地對教學進行定位,從而造成教學目標的缺失與偏頗。教師心中沒有面向全體學生的概念,眼中只有高舉手臂的尖子生,弱者云里霧里、不明就里?!盁釐u”效應怎能不形成?
課堂“熱島”效應的對策
1 教師要剔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摒棄作秀的心理,讓自然之風為課堂降溫。那些猶如精心包裝過的表演似的公開課不應得到掌聲和贊譽,炫目的圖片、動聽的音樂、精彩的導語若不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只是為了把教師打造成教學明星是不可取的。教師要時刻清醒的認識到,應當把主角的位置讓給學生,自己甘當配角期待學生的騰飛。
特級教師薛法根的教學設計看似簡簡單單、波瀾不驚,但是學生的學習感受卻總是真真切切。薛老師樸素的語言是激發(fā)學生思維火花的導火索,他們人人參與、爭先恐后。即使有的班級學生教學初始還比較沉悶,但不一會兒,就像是被薛老師喚醒了一般,個個侃侃而談。其實,仔細研究一下薛老師的教學風格,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他身上有一種可貴的甘當配角的精神,教師的退一步換來了學生發(fā)展的海闊天空。這樣的課堂沒有封閉的“熱島”,處處春風拂面。
2 教師要以學定教,關注生成,為學生的發(fā)展開辟教學“綠地”。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應當深入人心,教師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宗旨,變走教案式的教學為以生為本的教學,關注生成、關注學情。
做老師的往往總是喜歡順暢的課堂教學,不喜歡被意外所打攪,唯恐擾亂了自己的教學設計,擔心因此而措手不及。我卻不這么認為,課堂本就充滿變數(shù),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我們理當俯下身子傾聽學生的聲音,由學生的領悟、聯(lián)想、發(fā)現(xiàn)而產生的困惑、迷惘,正是教學中最應關注的。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少一些預設的、一成不變的規(guī)范,多一些活力無限、意外生成的精彩!
“時間像飛箭,轉眼又是一年。春風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边@段文字選自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朵杏花》。它是全文的過渡段,是由竺可楨前一年觀察第一朵杏花未果后,自然引入第二年觀察的過渡。
教學時,教師按照既定教學計劃的預設,指導學生感悟作者用詞的精妙,學生通過讀文、想象,說出了自己┑奶寤?。?/p>
生1:我認為“吹綠”用得最妙,我仿佛看見了柳梢上綻出的點點綠芽,就像是小眼睛一樣,正好奇地看著春天呢!
生2:我最喜歡“吹皺”這個詞,微風拂過,水面必然漾起層層波紋,多像被“吹皺”了!
生3:“吹鼓”了花苞也妙,花苞鼓鼓的樣子寫得很生動,好像要綻開了似的。
……
課堂氛圍融洽、活躍,掌聲平息后,教師說:“既然這些同學為我們打開了思路,那么大家根據(jù)自己在春天觀察到的景象,還能進一步地補充這段話嗎?注意在表達時也要學習作者用詞的準確、形象?!?/p>
此言一出,學生們再次沉思。不一會兒,第一只小手舉起,然后第二只、第三只……越來越多。聽聽學生們的句子:“春風吹紅了小朋友的臉蛋。”“春風吹化了小河里的冰。”“春風吹醒了冬眠的小動物。”“春風吹開了花兒的笑臉?!薄按猴L吹跑了空氣中最后的寒意?!薄按猴L吹走了人們厚厚的冬衣?!苯處熉犞?,快樂著,享受著這意外的精彩。
這樣的生成涌動著課堂的生機與活力,教師果斷地順學而導,這樣的生成精彩,怎能不讓人心動?所有的學生必然在這樣的課堂“綠地”中煥發(fā)出勃勃生機與活力。
3 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積極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學生的成長需要和諧的外部環(huán)境,民主、開放的課堂是學生發(fā)展的平臺。教師應該精心建設,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優(yōu)質的大環(huán)境。我們的教學應當關注全體學生的知識素養(yǎng)的形成與提高,著眼于全體學生的發(fā)展。所以,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調控課堂的節(jié)奏、把握教學的局面——不僅在教學中關注師生互動,還要關注生生互動,讓學生的智慧點亮學生的思維火花。讓學習困難的學生能有足夠的時間思考老師的問題,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不再“訥于言”,不再被牽著鼻子跑;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能寬容地對待同學的發(fā)言,在適當?shù)却倪^程中更縝密地思考問題,剔除浮躁。簡言之 ,讓后進生在“扶一扶”后邁開成長的步伐,讓好學生在“按一按”后迎來成熟的時機。
《清平樂 村居》中有這樣兩句:“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贝司湟粋€“醉”字,是辛棄疾畫龍點睛之筆。教師緊扣這個“醉”字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
師:這里的“醉”僅僅是酒醉嗎?
生1:還可以是陶醉。
師:陶醉于什么?請大家讀讀全詞,說出你的感受。
生2:陶醉于眼前的美景。
生3:陶醉于幸福的生活。
生4:我認為陶醉的是大兒子的勤勞,二兒子的手巧,小兒子的可愛。陶醉的是他們的日子雖然清苦,但是非常幸福,非常安寧。
師:盡管生活不算富裕,日子可能過得比較清貧,但是幸福不就在這看似平淡簡單的生活之中嗎?他們陶醉在自己的這份幸福中。你能將他們此時的心情用朗讀表現(xiàn)出來嗎?(生自由讀,匯報讀)
師:同學們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這個“醉”字,你們說只有老夫婦醉了嗎?
生5:還有作者也陶醉了。詩人憂國憂民,雖然遭受打擊,但是心系國家和人民,見到眼前的情景,會想到金兵入侵,中原人民飽受戰(zhàn)亂之苦。要是沒有戰(zhàn)爭,那里的人們也能過上安寧的生活,那該多好!
生6:還有我們也沉醉在其中。
不難看出,學生的理解是有層次的。從酒醉到“陶醉”,從“他醉”到“我醉”,對詩的理解逐漸深入,而又自然輕松。有彈性的問題設計,能給每個學生一次跳躍的機會,實現(xiàn)相對于自身的飛躍。教學中分層次教學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教師精心地設計教學,不僅應體現(xiàn)在對教材重難點的把握上,更應該細致、準確地為全體學生的發(fā)展考慮。
(作者單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