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平 祝光紅
一、后果警醒訊問法
(一)后果警醒訊問法的定義及其特征
后果警醒訊問法,是指將根據(jù)我國法律、法規(guī)、政策所可預(yù)知的不利結(jié)果告知被訊問人員,令對方在莊嚴的法律、法規(guī)面前產(chǎn)生懼怕刑罰的心理,以勸導(dǎo)對方在法律法規(guī)和國家專政機器面前“趨利避害”,從而配合訊問工作,如實交待有關(guān)涉嫌的犯罪事實。后果警醒訊問法的主要特征:第一,在訊問中只能告知不利后果。第二,所告知的不利后果必須是根據(jù)法律法規(guī)所推測出來的,是真實的。第三,不利后果必須是由被訊問人的涉嫌犯罪行為及其在訊問中的態(tài)度引起的。第四,告知不利后果的目的是讓被訊問人產(chǎn)生懼怕心理,走坦白之路。
(二)后果警醒訊問法與非法威脅訊問法的區(qū)別
非法威脅訊問法是指以損害被訊問人及其親友某種權(quán)益相恫嚇,迫使其按照訊問人員的要求提供案件情況的一種訊問方法。在實際工作中,威脅訊問法主要有以下表現(xiàn)行為:(1)以損害被訊問人利益相威脅。如:以“不交待將拘留你”、“不交待將從重、加重處罰你”、“不交待將揭露你的隱私”、“不交待將給你的職務(wù)、利益等帶來損害”之類的言語威脅。(2)以損害被訊問人無辜近親屬、朋友的利益相威脅。如:以“不交待將給你家人、親友等惹上麻煩”、“不交待將把你父親關(guān)起來”之類的言語威脅。(3)以暴力相威脅。如:以“你再不說,小心我揍你”、“你是欠揍吧”等之類的語言威脅。(4)以侮辱相威脅。如:以“不交待將脫掉你的衣服”等有辱人格之類的言語威脅。(5)以手銬、拘留證、逮捕證之類的道具來威脅。訊問人員雖未說“不交待就拘留你”之類的話,卻將手銬、拘留證、逮捕證拿出來給對方看,或有意問對方“你知道這是什么嗎?”、“你知道它們是干什么的嗎”之類的話。(6)以肢體行為威脅。訊問人員雖未說要打?qū)Ψ?、對方欠揍之類的話,卻有意走到對方身邊,突然伸出拳頭或巴掌、抬起腳等之類的行為作打人狀;或舉起木棍、掃把、書等工具作打人狀。訊問人員這些類似的行為在表面上看雖未使用暴力。但會給對方增加恐懼心理。
二者的區(qū)別:根據(jù)法律法規(guī)可能預(yù)期出現(xiàn)的后果進行規(guī)勸,就是正當(dāng)?shù)暮蠊延崋柗?;但若以法律法?guī)預(yù)期不可能產(chǎn)生的后果進行攻心,就屬非法的威脅訊問法。如:根據(jù)案件事實目前未牽涉到被訊問人的子女,但隨著案情的發(fā)展就很難說不牽涉,如果此時訊問人員說要把其子女拘留,就明顯屬威脅訊問;如果說有可能將其子女牽涉進來,就屬后果警醒訊問。
(三)后果警醒訊問法的運用
在訊問工作中,如果要使用后果警醒訊問法。就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后果警醒訊問法主要針對在訊問中持無所謂心理的法盲類犯罪嫌疑人使用。具有這種特征的犯罪嫌疑人往往因為不懂法,或?qū)Ψ梢恢虢?,從而認識不到自己行為后果的嚴重性。這種人在訊問中常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所以,對待這種犯罪嫌疑人,就必須告訴其真正的后果,以后果打擊他,使其從糊涂中清醒過來,有效摧毀其抵抗心理。
2必須圍繞“坦白從寬,抗拒從嚴”這一刑事政策中的“抗拒從嚴”進行規(guī)勸和攻心。
3要將法律、法規(guī)、政策所預(yù)見的不利后果全部或部分告知對方。
4可在告知不利后果過程中,將后果按輕重程度排序,先告知輕的,后逐步告知重的,給對方增加心理壓力,并逐步加壓,直到使對方心理完全崩潰,徹底走坦白之路為止。
5必須禁止使用以下訊問用語:(1)稱犯罪嫌疑人為“犯人XXX”。(2)“你要老實交待一頑抗是沒有出路的”之類的語言。這類話過于簡單、生硬,容易引起對方的抵觸情緒。他就會想:你們訊問人員就是這一套問話方式,只要抗過了這一招,你們就拿我沒辦法;另外,你們根本就沒有掌握我什么證據(jù),看你們能把我怎么樣。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我們的工作就會十分被動。所以在訊問中必須堅持一點:問話不能直接說“要老實交待之類的話”。而應(yīng)當(dāng)用另外一種較委婉的、簡潔的話來向?qū)Ψ叫麚P“要老實交待”這種思想,所有問話都應(yīng)圍繞這種問話思路展開??梢灾v“你不說認為有用嗎”“在這種情況下你只有跟我們配合,全部講清有關(guān)事實”“你不講清有關(guān)情況的后果、下場是什么你知道嗎”等之類的話。(3)“你若不老實交待,你就別想出去”之類的語言。這是一種威脅、恐嚇的話,在講究依證據(jù)辦案的當(dāng)今,這種問話只會適得其反,有的犯罪嫌疑人就會抵抗:“我就是不說,看你們檢察院能把我怎么樣?!?/p>
例如。李某(官員)雇傭王某殺人案。
王某是一個農(nóng)民工。對法律知之甚少,在殺人事件中協(xié)助李某將他人刺成重傷,王某以為自己不供出李某。替李某承擔(dān)了全部的罪責(zé)。李某就一定會大力幫其;而自己用刀傷人大不了就判幾年有期徒刑,出獄后李某一定會加倍補償自己。因此,在被訊問兩個月以來他只交待了自己殺人之事。卻一直未如實交待被李某雇傭的事實。為此。檢察官在深入研究陳某的性格特征后,重新精心設(shè)計了一套以犯罪后果打擊陳某的訊問提綱(注:“?”表示“問”。“:”表示“答”,下同):
?這兩個月可好?(假裝關(guān)心以隱藏訊問目的)
:好。
?好?卻為什么要做傻事?
:我做了什么傻事?
?這二個月來你正一步一步將自己送上不歸路你知道嗎?(此處的“不歸路”既有死路一條的意思,也有對其不利的意思。還有通俗的回不來的意思。如何理解由當(dāng)事人自己去意會。所以在此說“不歸路”就屬于告訴法律預(yù)期可能出現(xiàn)的法律后果,不屬威脅之類的用語。)
:什么不歸路?
?什么不歸路?一個人最可悲的是自已將自己送上不歸路,卻還蒙在鼓里喲!(訊問人員根據(jù)王某是一個急性子,思想較簡單的特點,在此有意賣關(guān)子以刺激對方。)
:什么不歸路?你就明確告訴我嗎。(王某明顯沉不住氣了。以十分急切的口氣求訊問人員告訴他。)
?你這兩個月說了什么話?(訊問人員繼續(xù)賣關(guān)子,以進一步吊起對方的好奇心理。)
:說了什么你還不知道嗎?不就是將我傷害他人的事實全部供出來了嗎?(王某有點不耐煩了。)
?對呀。你是將你傷害他人的事如實向我們交待了,但你清楚你這樣交待的真正后果嗎?
:后果?大不了被判幾年有期徒刑。(王某到現(xiàn)在還對自己行為的真正后果不清楚,視其為小菜一碟的小事。)
?哪有這么簡單?
:那你們想怎樣?難不成還想殺了我?
?如果你繼續(xù)這樣下去。那很難說。
:為什么這樣說?(王某很急切地想知道原因。)
?照你的交待,你是只想用刀傷害對方,但你在實際傷害中,你卻又是用刀朝對方胸部、頭部亂刺,對不對?
:是呀。(王某以很輕松、自然的口氣回答。)
?你知道按照法律規(guī)定,你這種行為的定性嗎?
:不就是故意傷害嗎?(不以為然的口氣。)
?難道就只是故意傷害嗎?
:不是故意傷害能是什么?你可不要嚇我喲。(以一
種調(diào)侃的語氣嘲笑訊問人員。)
?說你可悲。你還不承認?(進一步刺激對方。)
:我有什么可悲的?(王某有點感到莫名其妙。)
?按照你的交待,你的行為可能被定性為故意殺人,故意殺人就可能被判處死刑,這一點你都不清楚,能說你不可悲嗎?
:你可真的不要嚇我喲,我的傷害行為怎能定故意殺人呢?(王某一副急于辯解的樣子。)
?你的行為可能還不僅限于被判死刑這么簡單,可能還要賠償被害人一大筆損失。(進一步加大后果打擊壓力。)
:判死刑就判死刑,怎么又跑出要賠償損失呢?(王某對刑事附帶民事賠償似乎一點都不懂。對于農(nóng)民工來說。一大筆損失對其來說是一個很大壓力。)
?問題還不僅這些,如果你因殺人被判死刑,你的老婆、小弦怎么辦,誰養(yǎng)他們?(壓力一個接一個。)
:我怎么知道。(王某已經(jīng)出現(xiàn)無可奈何的樣子。)
?如果你死后。你的老婆、小孩將承受什么壓力,你知道嗎?(壓力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一環(huán)重過一環(huán)。)
(此時。王某原來滿不在乎的神氣已經(jīng)不見了,耷拉著腦袋。并在不斷自言自語地說:“怎么會出現(xiàn)這種結(jié)果呢?”)
?是呀,這么多后果你將怎么面對,你一個人承受得了嗎?(訊問人員趁熱打鐵,有意給對方一個臺階。)
(王某繼續(xù)低頭不語)
?你也不要這么悲觀。如果人不是你殺的,或不全是你殺的,后果就不會這樣。你的家人也就不會這樣擔(dān)心你!(故意給其一個減輕后果壓力的突破口。)
:真是這樣嗎?(他開始相信訊問人員。)
然后,在訊問人員的耐心啟發(fā)下。王某就將自己協(xié)助李某傷害他人的事實如實交待了。
二、利益誘惑訊問法
(一)利益誘惑訊問法的定義及其特征
利益誘惑訊問法,指根據(jù)法律、法規(guī)和有關(guān)刑事政策精神,將其配合訊問工作可以得到的利益具體列出來,讓其充分認識到只有走配合之路,如實供述犯罪事實。其前程才有可能是美好的。其未來才有可能是充滿光明的。其家人、親戚、朋友才有可能不致于受牽連。利益誘惑訊問法的主要特征:第一,整個訊問活動必須是圍繞有利于被訊問人的前程、出路、家庭等方面展開。第二,所羅列出來的利益都是合法的利益。第三,所羅列出來的利益具備實現(xiàn)的條件。第四,所羅列出來的利益能否真正實現(xiàn),關(guān)鍵在于被訊問人的配合程度。
(二)利益誘惑訊問法與引誘訊問法的區(qū)別
在訊問實踐中,要嚴格區(qū)分利益誘惑訊問法與引誘訊問法之間的界限,關(guān)鍵是看所承諾的利益是否為法律法規(guī)所許可且能夠真實兌現(xiàn)。用法律法規(guī)許可且能真實兌現(xiàn)的利益引導(dǎo)被訊問人如實供述犯罪事實的方法,就屬正當(dāng)?shù)睦嬲T惑訊問法。反之,就屬非法的引誘訊問法。如:根據(jù)案件情節(jié)應(yīng)對被訊問人采取羈押性強制措施,但如果說“你只要說出來,明天就讓你回去上班”,就屬引誘訊問;如果說“你只要交待,如果條件允許,我們就會盡可能為你解除強制措施”,就屬利益誘惑訊問。
(三)利益誘惑訊問法的運用
在實踐中,要有效使用利益誘惑訊問法,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利益誘惑訊問法主要是對具有猶豫心理的被訊問人使用的。這類犯罪嫌疑人一般的心理特點是:想對抗又怕因不配合訊問工作而受到從嚴懲處;想回避卻又怕訊問無休止進行下去;想供述卻又抱有挺一挺也許能混過去的思想;想坦白卻又怕受到法律的判決。具有這種心理的犯罪嫌疑人,往往是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思想教育后,心理已被打動,但卻未被完全說服。處于一種部分被說服部分未被說服的境地。具有這種心理的犯罪嫌疑人,表示他們還未形成嚴重對抗的心理防線,或心理防線漸漸出現(xiàn)動搖,正在權(quán)衡是否供述的利弊,此時訊問人員如果能夠準(zhǔn)確把握時機。加以恰當(dāng)?shù)睦?、政策引?dǎo),犯罪嫌疑人就會放棄對抗心理而坦白交待罪行。如果訊問方法不當(dāng),或者未能把握時機,就會延長訊問對抗的僵局時間,使犯罪嫌疑人得以修補或重建防御體系,進行更加頑固的對抗。這就要求訊問人員要準(zhǔn)確判明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征兆和殘存的供述心理障礙,及時做好轉(zhuǎn)化工作,將其往配合訊問工作、交待問題的道路上推。
2在運用利益誘惑訊問法過程中。要善于制造利益誘惑圈。必須嚴格圍繞法律政策,將所允許、并可能實現(xiàn)的利益盡量多地羅列出來,但應(yīng)先拋小的利益,再拋大的利益,讓被訊問人在利益面前目不暇接。完全掉人利益的包圍圈,在利益誘惑面前。徹底改變猶豫心理。直接轉(zhuǎn)向“只要供述,我就能獲得許多現(xiàn)實好處”、“我應(yīng)當(dāng)供述,否則就是過了這一村就沒有這一店,煮熟的鴨子也將飛掉”等心理,從而慢慢走向如實供述之路。
3在使用利益誘惑訊問法過程中。還必須注意訊問用語的使用。根據(jù)邏輯學(xué)理論,判斷包括必然判斷和可能判斷,其中,必然判斷是斷定某一事實、情況的出現(xiàn)具有必然性的判斷,表示它一定會出現(xiàn)或一定不會出現(xiàn)。而可能判斷是斷定某一事實、情況的出現(xiàn)具有可能性的判斷,表示它可能會出現(xiàn),也可能不會出現(xiàn)。事實結(jié)果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自偵辦案,案情變化多端,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案件都可能有很多種不同的情況,案件情況自始不變的少之又少,在偵查的某個階段就想對案件做出某種必然性的判斷是做不到的,只有到偵查終結(jié),才有可能對案件事實、處理等下絕對性的判斷。所以,在訊問實踐中,應(yīng)多用可能判斷,多使用“可能”、“有可能”之類的訊問用語,少用必然判斷。千萬不能說一些帶承諾性、而又可能無法實現(xiàn)、自己又無法作主的“一定”、“絕對”、“必須”之類的絕對話、精確話。如:在訊問中,訊問人員可以講“如實交待。對你可能是有好處的”、“只要你態(tài)度好,一旦符合法律規(guī)定條件,我們可以盡可能對你不采取強制措施”等。但是,訊問人員如果說“你只要認罪,就對你不起訴”、“只要交待罪行,就放你”等絕對的、許諾性的語言就是非法的訊問方法。因為案件事實還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從而決定了這些絕對的、許諾性的訊問用語帶有欺騙性,但正是因為這種絕對性的、許諾性的欺騙,可能導(dǎo)致被訊問人為及早擺脫被追訴的不利地位。而違心地迎合訊問人員的心愿,違背事實真相地作出虛偽供述,所以說,這些絕對的許諾是違法的,是必須禁止使用的。
三、事實迷惑訊問法
(一)事實迷惑訊問法的定義及其特征
事實迷惑訊問法,是指圍繞犯罪事實,以模糊事實刺激對方產(chǎn)生我們已掌握充分證據(jù)心理的訊問方法。即在訊問中,要充分使用虛虛實實的戰(zhàn)術(shù)。使被訊問人員完全不知我們掌握其涉嫌犯罪的證據(jù),以假象迷惑對方,促使其產(chǎn)生其涉嫌犯罪證據(jù)已被偵查機關(guān)充分掌握,此時不交待結(jié)果將十分被動的心理。
事實迷惑訊問法的主要特征有:第一。所說出的話語必須是模糊的,否則難于達到迷惑的目的。第二。所說出的事實必須是真實的,不帶有虛假性。第三,在訊問過程中,真實的事實與模糊的事實混在一起使用,制
造一種虛虛實實的氛圍。第四,使用事實迷惑訊問法的目的是為了擾亂被訊問人的思維和判斷。使其產(chǎn)生犯罪證據(jù)已被訊問人員充分掌握的錯覺。
(二)事實迷惑訊問法與欺騙訊問法的區(qū)別
欺騙訊問法是指為了獲取被訊問人的真實供述,以虛構(gòu)的事實促使被訊問人產(chǎn)生錯誤認知,并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供述的訊問方式。產(chǎn)生錯誤認知。是指有意傳遞一些信息給被訊問人,使其產(chǎn)生某種誤解,以為偵查人員已經(jīng)掌握或了解了有關(guān)案件事實。在實際工作中,欺騙訊問法主要有以下表現(xiàn)形式:第一,假造證據(jù)法。故意制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證人證言、其他共犯口供、書證、物證等拿來出示,用于欺騙被訊問人。第二,共犯已認罪法。在共同犯罪案件中,當(dāng)所有犯罪嫌疑人都未承認有關(guān)事實的情況下。以其他共犯已認罪(其實未認,也不說具體的犯罪事實)的謊言來欺騙被訊問人。如:張三與李四共同受賄案中,訊問人員說:李四已把受賄事實講出來了(其實李根本沒說)。第三,歪曲法律政策,夸大犯罪后果法。故意不切實際、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地將犯罪后果擴大,從心理上恫嚇被訊問人,以給對方增加心理壓力。
實際操作中,必須對這二者進行嚴格的區(qū)別:關(guān)鍵看訊問人員所說出來的事情是否是事實。如果訊問人員將明確的、絕對的假事情當(dāng)作真實的事實告知對方,就屬于欺騙的訊問方法。如果訊問人員利用“或然”、“可能”、“也許”之類的語氣告訴對方一些模糊的、不確定的、沒有明確答案的事實,就屬事實迷惑訊問法。因為使用的模糊事實是真實的事實。它既有“有”的可能性,也有“無”的可能性,它只會使真正犯了罪的被訊問人產(chǎn)生證據(jù)已被檢察機關(guān)掌握的心理,卻不會使無罪之人承認有罪。如:王某向李某行賄50萬元案,開始王、李均未交待,這時如果對李說“王某已說出行賄之事,你不說有用嗎?”就屬欺騙訊問;如果對李某說“你知道王某說了什么嗎?”就屬事實迷惑訊問。
(三)事實迷惑訊問法的運用
事實迷惑訊問法是突破犯罪嫌疑人拒供心理的重要策略,貫穿于整個刑事訊問的全過程中,因此在訊問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在語言運用上應(yīng)賦予其較大的適用空間。所說事實既要是真實的事實,又不應(yīng)涉及具體的案件細節(jié),也不應(yīng)是具體的事實,而只應(yīng)是虛的、模糊的事實。實際中可以說“你知道別人是怎么說的嗎?”(以此模棱兩可的事實刺激對方,但真正別人說的具體內(nèi)容卻不說出來)、“你知道我們找了多少人嗎?”(具體是一些什么人卻不說)、“你知道這是什么嗎?”(假裝拿一些筆錄似的紙在對方面前晃動,造成別人已說,檢察機關(guān)已掌握很多證據(jù)的感覺)等。
2這種方法在使用中必須把握好尺度,否則就容易轉(zhuǎn)化為欺騙的方法。因為用這種方法問話的目的是使犯罪嫌疑人從心理上產(chǎn)生證據(jù)已經(jīng)確鑿、抵賴已無意義的“誤區(qū)”,而如果被訊問人不是犯罪實施者,對犯罪事實一無所知,就不可能產(chǎn)生這種錯誤“誤區(qū)”,也即不存在使無罪的人承認有罪的可能。-2J所以。在使用這種方法過程中,既不能說假的事情,又不能說過于具體的事實,尤其是不能涉及到具體的案件細節(jié)。
3在使用事實迷惑訊問法過程中,應(yīng)當(dāng)盡量使用“話中有話”、“一語雙關(guān)”之類的模糊、隱含語言。目的是讓被訊問人不知我們的虛實,仿佛一切證據(jù)都已被我們掌握。比如:在對方交待了部分事實后,可說“你覺得說清楚了嗎”之類的話。可讓其產(chǎn)生還有情況被我們掌握了而其自己還未說出來:在對方不說的情況下可問“你知道剛才誰來了嗎”之類的話,讓其產(chǎn)生有證人來作證的感覺:或者還可問“你知道這是什么”(其實是只有幾張白紙的信封),讓其產(chǎn)生這些是舉報材料的錯覺。目的是讓其不知我們的虛實,制造仿佛一切證據(jù)都已被我們掌握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