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在孵化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可導致胚胎死亡如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可提高孵化率及成活率,減少雞胚死亡。
1.早期死亡指入孵后3~5天出現(xiàn)的死胎,其原因多由于孵化的種蛋儲藏太久,氣室較大,系帶和蛋黃膜松弛,雞胚多在入孵后3天左右,未產(chǎn)生正常的血液系統(tǒng)而死亡,不死的發(fā)育遲慢,出殼延長。預防方法:種蛋保存時間不宜超過7天,且每天翻蛋一次,以防止胚胎與內(nèi)殼膜粘連,保存溫度最好是10~15℃,濕度60%~70%,并經(jīng)常注意通風換氣。
2.中期死亡主要原因是種蛋被細菌、病毒和霉菌污染未消毒,種雞飼料中缺乏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預防措施:種蛋和孵化器進行嚴格的消毒。最好用熏蒸法,把種蛋裝在孵化器內(nèi),按每立方米容積用高錳酸鉀14克,福爾馬林溶液28毫升,水14毫升。消毒時將水和福爾馬林溶液倒入缸盆內(nèi),再迅速加入高錳酸鉀,封閉門窗,利用產(chǎn)生的氣體熏蒸30分鐘后再進行孵化。在種雞的日糧中,添加各種礦物質、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
3.后期死亡如雞胚畸形,血液濃稠,蛋黃吸收不良,臍帶愈合不好,說明是孵化溫度高;若胚胎發(fā)育遲緩,出殼晚,弱雛或死雛多,則是溫度低;若尿囊合攏遲慢,嗉囊、胃、腸充滿液體,是濕度過高的表現(xiàn);外殼膜大而結實,啄殼困難是濕度不足。如翻蛋不規(guī)則時,則蛋黃多積于殼膜上。預防措施:要嚴格控制孵化期的濕度和溫度,及時翻蛋和涼蛋,特別是翻蛋,整個孵化期不翻蛋,孵化率為29%,入孵后1~7天翻蛋,孵化率為78%,入孵后1~16天翻蛋,孵化率為95.5%,但在17天以后就不必再翻蛋了。
4.啄殼死亡是由于濕度大,孵化機內(nèi)二氧化碳過多,落盤溫度時高時低所致。因此,要使雛雞順利出殼,孵化到20~21天時,蛋溫宜保持29℃的恒溫,相對濕度為70%。并注意通風換氣,發(fā)現(xiàn)出殼困難時,可進行人工“助產(chǎn)”?!?/p>
(廣西獸醫(yī)研究所530001劉子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