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樺
最近臺灣再度引爆“省籍情結(jié)”爭議。那么,它究竟是臺灣社會本質(zhì)上的確存在的不能抹滅的矛盾,還是藍綠又一次口水戰(zhàn)?在臺灣,面對這種事,永遠沒有真理,也很難說服對方。但在我看來,這根本就是民進黨找碴、找話題、找舞臺,金融風暴下炒熱這話題,沒事找事。
“唐山仔”,我們小時候的確常聽到。父親1949年從青島到臺灣,學師范的他在臺中當老師時,認識了房東的女兒———本省籍的母親。在家里,母親和父親說國語(普通話),父親和岳父母說閩南話(臺語),我們和父親說國語,和母親說臺語。左鄰右舍一句“唐山仔”、一句“白老師”,我們就成了“番薯芋頭”。但不管鄰居是番薯(臺灣人),還是芋頭(形容老兵為老芋仔),大家其樂融融卻是事實。
沒錯,“二二八事件”讓臺灣早期就出現(xiàn)“省籍情結(jié)”,但那是誤解。臺灣人不了解說普通話的國民黨政權(quán),剛戰(zhàn)敗的國民黨從大陸來臺,看到只會講日語及閩南話的臺灣民眾,更像見了“南蠻 舌之人”。誤解加上蔣介石誤讀,導致了災難。但就像李敖所說,當時不止大陸人欺負臺灣人,不少臺灣人見了不會說臺語的大陸人,照樣暴力相向。
馬英九多次向“二二八受難者”道歉,憶及過往總和受難者家屬淚眼相向。他的誠意,二二八受難者家屬都能感受且感動,為何民進黨仍抓住問題,非要馬英九背負“原罪”?原因很簡單,民進黨只有永遠教育支持者,自己是“二二八事件”的正義捍衛(wèi)者,才能讓自己永遠站在政治正確的一方。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當然不是,這只不過是政治需要。在臺灣這個移民社會,你根本無法分清誰是本省人,誰是外省人。以我這個“番薯芋頭”為例,父親是外省人,母親是本省人(在臺灣人概念中,從福建移到臺灣六七代以上的都是臺灣人),孩提時代的朋友一半以上是本省人,上學時從來沒人管你是本省人、外省人;進到單位工作,更沒人管你。如此一來,又如何生出本省人、外省人以及本省人被外省人迫害之說?
再說我父親,如果按“省籍迫害”論述來說,他應當被歸類到享受特權(quán)、迫害臺灣人的族群中,但父親在臺灣60年,一輩子不忮不求,向政府繳稅一毛錢都沒逃過,最好的朋友幾乎都是臺灣人。過世時,他的住宅貸款都沒繳清,來送葬的臺灣人甚至比外省人還多,又如何說外省人享受特權(quán)?
原本一個和諧的社會,非得把省籍說成族群對抗,除了政治需要大概什么都不是。“高級外省人”只是某些人的個人之見,我就不認同,但破口大罵的人也不妨想想,制造本省、外省對立來撕裂族群,恐怕也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了?!?/p>
(本文作者為臺灣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