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琴
[摘要]和諧社會應當是各個群體利益關系協調的社會。社會群體利益關系的協調離不開完善的利益表達機制。我國現階段利益表達機制中各群體的利益訴求意識參差不齊,表達利益訴求的機會及效果差異較大,應該強化弱勢群體、中勢群體的訴求意識,實現平等的表達權利,并建立暢通的表達渠道,使各個群體能夠暢通、理性地表達利益訴求,并在黨和政府的政策中得到回應。
[關鍵詞]和諧社會;利益群體;利益表達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9)02-0020-02
和諧社會是各個群體利益關系協調的社會。我國當前的社會矛盾突出地表現為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摩擦乃至沖突。因此,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造就和運用完善的利益表達機制,協調好社會各群體的利益關系。
一、完善利益表達機制刻不容緩
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快速轉型過程中,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結構轉型相互交織,社會分化趨勢加劇,利益多元化格局鮮明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社會的矛盾幾乎都涉及到不同的利益關系和利益訴求。社會矛盾還表現出以往不曾有或很少有的新特點:矛盾的主體越來越以利益群體的形式出現,具有利益群體沖突博弈的性質,使得完善利益表達機制表現得尤為緊迫。一般來說,隨著人均GDP進入1000~3000美元,各國社會都會進入不協調因素和社會矛盾的多發(fā)期,也即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社會矛盾容易激化的高風險期。這時,不協調因素和社會矛盾主要表現為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沖突。這是世界各國同期歷史所表明的,也是任何一個治理國家、社會的政黨所不得不面對的。中國也不例外。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社會改革的推進,發(fā)生了許多大事,又使得我國的不協調因素的活躍期和社會矛盾的多發(fā)期顯得更為突出。主要的有三件大事:這就是國有企業(yè)的改制重組、破產所引發(fā)的職工下崗失業(yè),農村土地征用所造成的農民失地,城市房屋拆遷所形成的居民失房。這失業(yè)、失地、失房,學術界稱為“三失”?!叭А狈謩e形成了失業(yè)職工利益群體、失地農民利益群體、失房居民利益群體。同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還形成了其他一些利益群體,其中與“三失”利益群體反差明顯的就是三類精英群體的形成,即政治精英、經濟精英和知識精英。有專家分析說,資源分配及占有的不平等是利益集團形成的基本原因。在這種條件下,不同利益群體的沖突博弈就趨向激化。表現在一些地方出現圍堵、沖擊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或攔截公務車輛;非法集會、游行、示威、將生活不能自立者遺棄在信訪接待場所;堵塞、阻斷公路、鐵路交通;聚眾鬧事、械斗甚至打砸搶燒等等。與此同時,政府管理部門及工作人員也深感治理社會難度較之過去加大了許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許多老百姓尤其是弱勢群體對地方政府信任的缺失,他們認為,一些政府部門為了所謂的發(fā)展犧牲了他們的利益,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將價格低廉的土地和勞動力作為招商引資的法寶,而不可能幫助農民和工人爭取其正當權益;又如在政府對國有企業(yè)進行的現代企業(yè)制度改革中,將一些國有企業(yè)職工下崗分流,從而進一步削弱了國家社會管理者與工人之間原有的合作關系。尤其是一些國有企業(yè)為了降低勞動力成本以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在分流原有企業(yè)職工的同時,卻雇用了大量的農民工,等等。這些矛盾及沖突,歸根到底是不同利益群體在國家資源分配及占有中的不平等,是不同利益群體在影響關系到每一個社會成員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制定時話語權及其效力的不平等。因此,完善利益表達機制,使每個社會成員都能暢通、理性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使黨和政府能夠了解到各個利益群體的愿望與要求,從而在制定公共政策時兼顧到各個階層的利益,讓大多數人分享到改革開放的成果,就顯得尤其緊迫。
二、目前我國利益表達機制存在的缺陷
利益表達是指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士,通過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向執(zhí)政黨、政府和社會各級組織表達自身的利益要求,以影響政治系統(tǒng)公共政策制定和輸出的活動。一個杜會能否給予不同利益群體公平表達利益訴求的機會,并且做出合理的回應,取決于完善的利益表達機制。目前,我國社會各階層利益關系中存在的問題,相當程度地折射出利益表達機制的缺陷。
1、各階層的群體意識及其利益訴求意識參差不齊。考察利益表達機制,有必要對利益群體作出分析。從占有社會資源的程度,贏得經濟、政治和社會機會的能力,以及社會的影響力等方面,人們通常把社會群體分為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我國轉型期形成的弱勢群體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主觀方面的能力低下或缺陷造成的,而是由于來自客觀方面條件的限制。在權利和權力方面,在發(fā)展的機遇方面,生活的物質條件方面,因體制性權利失衡所造成的不具有優(yōu)勢的人們數量不少。比如“三失”群體。弱勢群體“其規(guī)模已達到1.4~1.8億左右,約占我國人口的11%~14%”。與弱勢群體相對應的就是強勢群體。強勢群體是指占有更多的資源、能夠贏得更多機會和產生較大影響的社會群體。強勢群體主要由經濟精英、政治精英和知識精英組成。強勢群體在我國也是少數。對處于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之間的人群,可以用“中勢群體”的概念來界定。中勢群體就是通常所說的中產階層。它們不如強勢群體富有,也不像弱勢群體貧困。在我國,中勢群體有一定的數量優(yōu)勢,其作用不容忽視。
群體意識的發(fā)育程度影響著群體利益的表達。目前,我國強勢群體的自我意識比較成熟,利益表達意識強。而弱勢群體的組織化程度低,自我意識朦朧,他們對個人利益認識比較清晰,但對群體利益認識得比較模糊,使得他們表達利益的動力機制及其表達效果都缺少應有的張力,影響了他們的利益表達。中勢群體的組成比較復雜,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自我意識,也影響了他們的利益表達。
2、各利益群體表達利益訴求的機會及效果差異較大。不同群體占有社會資源的差異,造成其利益表達機會及效果的不均等。公平有三重涵義:起點的公平,即機會均等;過程的公平,即競爭規(guī)則的公平;結果的公平。機會的不均等必然導致結果的不均等?,F實社會中,強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渠道成擴張趨勢,甚至遮蔽了其他群體。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都是重要的制度化利益表達渠道,社會各界精英擔當著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社會強勢群體不僅具有同政府官員直接對話的途徑。而且可以通過各類民間組織反映自己的利益訴求。甚至在制度缺陷的情況下,強勢群體之間相互交換資源,采取不正當的手段為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表達機會,比如在經濟精英或知識精英中培植自己的代言人,或勾結政府官員在國家機關內部尋找代理人,打造相互利用的利益表達的渠道。相比之下,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渠道就十分狹窄。作為重要的制度化利益表達渠道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并未明確階層或群體代表,當然,不能否認絕大多數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可以代表弱勢群體表達利益訴求。比如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可以為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去吶喊,真正能夠代表
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政府官員,也可以沉下去傾聽他們的呼聲,但這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們能否準確地、全面地把握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又往往是不確定的。與強勢群體相比,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渠道窄,影響社會輿論和話語權的能力低。利益表達的制度化渠道不完善,是非制度化的利益表達屢屢發(fā)生的重要原因。中勢群體的構成比較復雜,中介組織是他們聯系的紐帶和表達利益訴求的制度化渠道。但目前,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中介組織還處于極不發(fā)達的狀態(tài),影響了中勢群體的群體意識及其利益表達,使得本該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還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
三、完善利益表達機制的幾點思路
恩格斯說,應當“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福利”。溫家寶總理也明確提出要讓所有人分享改革和發(fā)展的成果。做到這一點,要解決的問題和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完善利益表達機制,為不同群體提供公平表達利益的平臺,從而使公共政策等及時合理地回應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乃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1、培育和強化社會各群體尤其是中勢和弱勢群體的群體意識。不同利益群體的形成極大地激發(fā)了社會成員利益表達的愿望,但正如前文所述,強勢群體的群體意識明確,表達利益訴求的愿望強烈,而弱勢群體、中勢群體的群體意識還比較朦朧,影響了他們表達利益的張力,這一方面與他們占有社會資源以及自身特點有關系,同時也與我們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西方思潮的影響有關。儒家思想的中的順從、附庸意識以及獨善其身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自主意識和群體意識,西方現代文化中的極端個人主義、不受任何規(guī)范約束等所謂自由意識又扼制了群體意識的發(fā)展。因此,必須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教育民眾樹立正確的權利觀念,增強通過利益表達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勇氣和信心,使他們認識到,在現代社會,如果一個群體沒有群體意識、沒有自己的利益表達渠道,那么,他們的社會地位就會被邊緣化,他們的利益就會被忽視。
2、實現平等的利益表達權利。平等化的利益表達權利,是完善利益表達機制的關鍵。它不僅要有文字記錄,更要在實際中得到落實。我國法律明確規(guī)定,公民享有平等的表達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等等。但這法定權利的平等并不等于事實權利的平等。這種不平等首先存在于城鄉(xiāng)之間,其次,也存在于城市定居者和流動者之間。另外還存在于城市中不同體制之間表現為“非正規(guī)就業(yè)”與“正規(guī)就業(yè)”人員的社會權利的明顯差異。因此,必須在制度安排上實現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權利。少數強勢階層的力量主要源自他們掌控的社會資源優(yōu)勢,弱勢群體恰恰在這方面不占優(yōu)勢,但他們的優(yōu)勢在于人數方面,可以考慮在民主和政治參與中使弱勢群體發(fā)揮人數作用以制衡強勢階層的財富優(yōu)勢,比如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規(guī)定“階層代表”這樣一個角色,真正實現各個階層、群體的利益表達權利。
3、建立暢通的利益表達渠道。我國公民利益表達渠道主要有人民代表大會的渠道、民主黨派及社會團體的渠道、大眾傳播媒介的渠道、群眾自治組織的渠道、信訪對話的渠道等等。這些制度化的渠道有機結合,構成了我國公民利益表達機制。然而,利益表達的實際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主要是利益表達渠道的某些環(huán)節(jié)阻礙了利益表達信息的傳遞和處理。加之群體分化導致社會利益的摩擦和社會觀念的沖突,使得國家控制社會的難度加大。在這種背景下,就必須既強化政治功能,提高政府管理的能力,同時又要強化社會力量,降低社會問題訴諸政府治理社會的成本。群體分化時代,要增強社會力量,關鍵要促進社會組織的發(fā)育和發(fā)展,也就是要促進社團組織的健康發(fā)展。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要求“發(fā)揮社會組織在擴大群眾參與、反映群眾訴求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強社會自治功能”。改革開放前,我國的社會組織處于政府嚴格控制之下,改革開放以后,各類社會組織發(fā)展迅速,但眾多的社會組織中,除了個別如校友聯誼會的民間色彩較強,基本不受政府控制,其余大多具有“準官方”性質,真正代表不同階層和群眾的民間團體尚未完全發(fā)育,特別是真正反映農民、工人、學生等大眾利益的社會組織沒有發(fā)育起來,代表公共利益的獨立環(huán)保組織、慈善組織等也嚴重缺失,這勢必使強弱群體之間的利益表達嚴重偏差。
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團體是公民自愿組織,為實現會員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他具有民間性、同質性、自愿性、非營利性、互惠性等特點。社會組織把社會中分離的個體“編織”成了有組織的社會性群體,發(fā)揮著幫助人們表達合理意愿,維護合法權益,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和公共決策的功能,為不同群體利益的有效整合和發(fā)展的和諧統(tǒng)一創(chuàng)造條件。要培育社會組織,就必須給社會組織營造公平競爭的制度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使社會組織之間,社會組織和政府部門之間有一個公平競爭和合作的平臺。比如香港,社會組織眾多,且在表達民眾意愿,協助政府管理社會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社會組織具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在籌集經費方面,香港市民可以在繳稅給政府公共部門與捐“善款”給民間組織間選擇,也可以在眾多有公信力的民間團體中選擇。財政公共服務資源預算一部分給一些有公信力的民間團體使用也是很常見的事情,從而保證了社會組織的蓬勃發(fā)展。這對我們營造社會組織發(fā)展的制度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是一個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