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青
馬克思主義給人類帶來美的感受卻又把人類從美的沉淪中解脫出來。它是美學主義的代表之作,而它又用自己的觀點和方法對美學主義進行了指導和發(fā)展。美學本身就是一門哲學性質的學科,而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美學研究的哲學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影響下美學的發(fā)展趨勢
近年來美學表現(xiàn)出來的趨向,除了從破到立這個總趨向之外,還有三個趨向很引人注目:
(一)由外到內
即由著重考察美學的外部規(guī)律向深入內在規(guī)律轉移。過去的美學研究,主要側重于外部規(guī)律,近年來研究的重心已轉移到內部規(guī)律,即研究美學本身的審美特點,美學內部各要素的相互聯(lián)系,美學各種門類自身的結構方式和運動規(guī)律等等。
(二)由一到多
即由單一的、單純從哲學的認識論或政治的階級論角度來觀察文學現(xiàn)象轉變?yōu)閺奈膶W、心理學、倫理學、歷史學、人類學、精神現(xiàn)象學等多種角度來觀察美學,用有機整體觀念代替了機械整體觀念,用多向的,多維聯(lián)系的思維代替單向的、線性因果聯(lián)系的思維。例如對美學本質的看法,過去單純地從認識論和政治的角度,把文學看成是社會生活的反映,這沒有錯,但僅僅允許用這個角度來規(guī)定美學的本質,就不夠全面。事實上,對美學本質的規(guī)定,還可有其他角度,例如,從價值學來看,美學是人的人格和思想情感的表現(xiàn);從心理學來看,美學是苦悶和歡樂的象征,是人的內心感情活動的升華;從審美的角度看,它是有缺陷的世界中的一種理想之光。
(三)由封閉體系到開放體系
開放體系包括兩層意思,一是不斷吸收外來的美學的養(yǎng)料,尤其是當代西方美學的精華;二是不斷吸收美學之外的其他學科的養(yǎng)料,包括自然科學的思維成果,以豐富自己的內容和改造自己的形式。
這三種趨向表現(xiàn)出美學研究工作者的思維空間在不斷拓展,并逐步形成更可貴的眼光,即更深邃的眼光,更辯證的眼光,更廣闊的眼光,更開放的眼光。
反映這三種趨向的具體表現(xiàn),較突出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美學的發(fā)展使文藝研究從外部向內部掘進。這方面值得提出的有以下幾項研究:
關于藝術審美特征的研究。這個問題在開展“形象思維”的討論中獲得了深入。李澤厚的《形象思維再續(xù)談》提出三個重要觀點:1.藝術不只是認識,不只是反映。藝術包含有思維——理解的因素,但不能歸結為等同于思維。作為創(chuàng)作過程的形象思維,就是藝術想象,它是一個包含著想象、情感、理解、感知等多種心理因素、心理機能的有機綜合體。2.藝術創(chuàng)造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情感性,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遵循“情感邏輯”的發(fā)展過程。情感性重于形象性,情感是貫穿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一個潛伏而重要的中介環(huán)節(jié)。3.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充滿著種種靈感、直覺等非自覺性現(xiàn)象,但這些現(xiàn)象有一個基礎,是作家藝術家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資料,有過許許多多感受和思維,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日常邏輯思維甚至是理論研究,以它們?yōu)榛A,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才可能出現(xiàn)非自覺現(xiàn)象。以后,他又進一步提出,審美不是一個認識問題,也不僅是情感的表現(xiàn),而是對人的心靈的塑造,對人的情感的塑造,也就是使人的生理性情感變成審美情感,即建立人的情感形式。這種觀念,使我們了解文學欣賞活動不是被動、消極地反映審美對象,而是包含著審美再創(chuàng)造和心靈的再創(chuàng)造,即情感形式的再創(chuàng)造。
第二,新的美學觀念的引進。近年來,結構主義美學、文藝符號學、審美價值學、接受美學等相繼傳入,確實開闊了文藝研究的視野。僅以接受美學來說,雖然介紹的文章不多,而且還沒有把接受美學的系統(tǒng)理論引入,但是張隆溪、張黎等的介紹文章,相當清楚地描繪了接受美學發(fā)展的主要輪廓和基本面貌。
二、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建設的新維度
在當前中國美學發(fā)展的格局中,有許多不同的聲音,諸如實踐美學、后實踐美學、生命美學、體驗美學、生態(tài)美學、非主流美學等等都在各顯其能,為中國當代美學的發(fā)展作出各自的貢獻。這本來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也是美學學術繁榮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國當代美學的繁榮發(fā)展離不開這種多元共存、互補互進的格局和態(tài)勢。但是,現(xiàn)在偶爾也可以聽到一些力圖把握話語霸權的不和諧的聲音。有些人似乎認為,中國當代的所有其他美學流派和美學觀點都是“非現(xiàn)代性的”,都還未能達到現(xiàn)代性的高度,特別是以馬克思主義實踐唯物主義為基礎的各種美學流派和美學觀點依然處在傳統(tǒng)美學的框架之內,而唯獨他某一家的“超越美學”才是真正的現(xiàn)代性的美學。然而事實卻并不對這種排他性的流派和觀點情有獨鐘,有時反而會對它發(fā)出實際的、無言的警示。
馬克思晚年的“人類學轉向”對于審美人類學的建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這種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馬克思晚年的轉向人類學研究啟示人們尋找各個不同民族的特殊道路和個性特色。馬克思之所以要轉向人類學的研究,就是要在社會形態(tài)演進上擺脫“歐洲中心主義”,重新審視和反思他和恩格斯原先以歐洲各民族的社會狀況為根據(jù)的“社會形態(tài)五階段論”(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尋找出世界各國不同民族,特別是東方各民族的特殊社會形態(tài)、特殊社會道路、特殊文化特色。這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根據(jù)和現(xiàn)實啟發(fā)。對于美學來說,民族特色就更加是一個必須重視的問題,也就是說必須通過審美人類學來建設中國特色的當代美學。因此,呼吁建構審美人類學就是沿著馬克思的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當代美學的現(xiàn)實的和正確的選擇。
另一方面,馬克思在《人類學筆記》中對于一些關系到美學的問題,比如,想象、神話、文化類型等問題作了具體的論述。這就可以直接啟發(fā)我們的美學研究借鑒人類學的方法和材料。像普列漢諾夫、拉法格等后來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家就曾經大量運用和借鑒了人類學的方法和材料,從而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美學。那么,我們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家和美學研究者也應該在馬克思《人類學筆記》的直接昭示之下來認真地建構起審美人類學,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當代美學作出實實在在的努力。
面對著世界局勢的變化,中國的美學不再是自我封閉的獨立存在,它要應對整個世界的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挑戰(zhàn),它要更好地改革開放,它也要凸現(xiàn)自己的民族風格和東方審美情調,它又要沖破西方的文化霸權主義而為第三世界的美學的發(fā)展走出新的寬廣道路。因此,在這里,審美幻象論與審美人類學結合起來了,作為中國特色的當代美學和文藝學的一種具體的形式,給人們一種現(xiàn)實感、實踐感和時代感。
【參考文獻】
[1]曹越美.“世紀之交的中國美學”學術討論會綜述 [J].文藝研究,1997,(1):151-153.
[2]鄒元江.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當代視野 [N].光明日報, 2004-05-03.
[3]楊春時.中國美學的主體間性轉向 [N].光明日報,2005-07-02.
[4]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基本問題與理論模式[J].文藝研究,2008,(1).
(作者簡介:李青,山東警察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