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魯迅的《一件小事》可以從不同視角進行多向度解讀。本文試圖以敘事學研究方法,從魯迅第一人稱敘事小說復雜的“自我”觀念的角度切入,分析“一件小事”對于敘述者“我”以及作者魯迅的“自我”與“他人”的認識所產(chǎn)生的影響,包括對“自我”與“他人”之間同質(zhì)性與異質(zhì)性關系以及思想與行動關系的思考。
[關鍵詞] 自我;敘事;震驚
劉祥安在《話語的真實與現(xiàn)實》一書中探討魯迅第一人稱敘事小說的本質(zhì)時這樣說,“魯迅總是說他時時解剖別人,可是更嚴于解剖自己,正是在解剖自己的過程中,魯迅發(fā)現(xiàn)了‘自我的種種復雜面影,這些復雜的自我面影,鑄成了魯迅大量的第一人稱敘事小說,我以為‘自我的復雜面影,正是魯迅第一人稱敘事小說的本質(zhì)……”
受其啟發(fā),同時想起存在主義對人的本質(zhì)的闡述,人從出生開始(包括出生境遇的種種不可選擇性)所面臨的是一系列偶然,正是這一系列偶然成全你之作為你。我們也可以就這種闡述來理解馬克思的“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又讀喬治·布萊的《批評意識》,他對于自我以及自我的思想觀念問題的基本想法是這樣的:在我讀一本書時,在作者的敘述和視角引導下,我開始思考作者思考的問題,作者的思考成為我的思考的一部分,在我思考作者思考的問題時,我的自我內(nèi)部出現(xiàn)了另一個自我?!斑@值得我去思索。在某種意義上說,我應該承認沒有任何觀念是真正屬于我的。任何觀念都不是哪一個人的。觀念從一個精神傳到另一個精神,就如同錢幣從一只手傳到另一只手一樣。因此,錯誤莫過于試圖通過所授的觀念來確定一種意識了。”
在以上幾種關于個人思想觀念以及人的本質(zhì)的解釋中,“自我”這個詞的概念已發(fā)生變化,不再是日常生活中所認為的一個確定的,與他人相區(qū)別的,甚至可以去追尋的自我;而是一個由不確定的偶然性構(gòu)成,處于關系當中,在聯(lián)系當中顯示意義和本質(zhì),由種種觀念不斷移注疊加而形成的“個體”。
在這樣的關于“自我”的界定下來接受劉老師對于魯迅第一人稱敘事小說本質(zhì)的闡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魯迅發(fā)現(xiàn)了“自我”的種種復雜面影,不僅是其第一人稱敘事小說的本質(zhì),更是一種敘事動力。
討論文本之前,有必要對其創(chuàng)作情況作一點設想,即魯迅創(chuàng)作文本時到底有沒有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作為素材,有,那么對小事的重提想表明什么,什么地方讓他不能忘懷?若沒有,那魯迅又是如何想起創(chuàng)作這樣的篇什,有什么樣的現(xiàn)實或觀念的觸動,有意創(chuàng)作還是信筆而來?這很值得思考。
底本很簡單,四個人物,車夫,老女人,被敘述的“我”,巡警。一件小事姑且籠統(tǒng)稱為車禍,首先發(fā)生在車夫和老女人之間,“我”是坐車的,作為坐車者“我”對小事有自己的看法和評價,但這并沒有影響到事件自身的發(fā)展,車夫沒有聽從我的“沒有什么的,走你的罷!”,他有自己的行動。而后巡警對“我”說,“你自己雇車罷,他不能拉你了”,“我”給了車夫一大把銅元。這些是由述本里的“我”講述的一件小事的基本情節(jié)。在這基本情節(jié)之外,充斥著述本里的“我”六年后對小事進行講述時所回想起來的當時“我”是怎么想的,六年后“我”又有著怎樣的認同。
在對小事進行敘述時,始終是第一人稱“我”在說,是述本里六年后的“我”,對底本中六年前的“我”的遭遇進行敘述。對于六年前的一件小事,述本中的“我”將其嚴格限制在底本中的“我”的視角中,視角是“我”的,想法也是“我”的。正是“我”的視角排除了車夫的一切想法。文本中沒有車夫的內(nèi)心活動,這是一種排除。底本中的“我”想了很多,從對車禍責任的暗示和界定,到“我想,我眼見你慢慢倒地,怎么會摔壞呢?裝腔作勢罷了,這真可惡”,再到“我走著,一面想,幾乎怕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擱起,這一大把銅元又是什么意思?獎他么?我還能裁判車夫嗎?”自我視角里,“我”總是在想,在分析,而車夫“毫不理會,——或者并沒有聽到,——卻放下車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來”,“聽了老女人的話,卻毫不躊躇,仍然攙著伊的胳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底本中“我”的視角排除了車夫的內(nèi)心活動。讓“我”震驚的不正是車夫的不猶豫和“我”的思來想去嗎?且只有“我”不知車夫的內(nèi)心活動這種震驚才更強烈。
劉祥安在對《一件小事》中分析中,認為“‘我的敘述并不是唯一可靠的客觀敘述……未必可靠”,也采取排除手段,排除了底本中“我”的唯一視角而參考以通常情況下的可能性,站在事件外討論,試圖尋找一種可能的“現(xiàn)實”,并分析底本中“我”作為一個坐車者,在心理上易和車夫構(gòu)成暫時性共同體,有將責任推向老女人的傾向,對底本中第一人稱敘事的可靠性提出質(zhì)疑。
這樣更符合邏輯。但于理解小事對述本中“我”產(chǎn)生的影響和六年來國家大事在心里不留痕跡卻對小事不能忘記,可能會偏離文本意圖,偏離“我”個人對整件事情的理解。
從對魯迅創(chuàng)作情況的設想來看,將事件局限于“我”的視角才能更真實地表明“我”對事件的認識,事件對“我”的影響。這也涉及“我”對世界的想象的問題,每個人都只能以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核心一發(fā)生后,“我有些詫異”,“我這時突然有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后影,剎時高大了……”。震驚是因為“我”分析了責任的歸屬,認為車夫可以走了,但車夫沒有走,且在“我”眼里他毫不躊躇?!拔摇绷晳T于作出分析,判斷責任歸屬,但在車夫似乎沒有作出判斷而直接給予行動面前,我的分析,我的判斷責任歸屬,便現(xiàn)出“皮袍下藏著的‘小”來。核心二里,“我”又開始給車夫和“我”的自我行為作出價值評判了?!拔摇痹谠u判什么?憑什么評判?
回到故事的講述時間,也就是六年后的“現(xiàn)在”。這六年間,“耳聞目睹的所謂國家大事,算起來也不算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跡,倘要我尋出這些事的影響來說,便只是增長了我的壞脾氣,——老實說,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地看不起人”?!拔摇睂δ切┐笫?,尤其是參與大事之中的“人”,做了評判分析?!拔摇庇凶约旱南敕ǎ拔摇币惶煲惶炜床黄鹑耍ㄈ蝹€人而排眾數(shù)?《文化偏至論》)——對于小事中的車夫,“我”也曾認為他自討苦吃。六年來“我”都是這樣處世和看待他人,大事小事都差不多(可“我”對了嗎?)。惟有一件小事讓我震驚?!拔摇闭J為車夫“毫不躊躇”,車夫的做法是直覺還是道德責任還是良心“我”并不知道(涉及到我對他人的想象)?!拔摇彼姷氖撬姷揭粋€老女人摔倒在地上就扶她起來,而“我”還在想著是非對錯和責任問題。這就是“我”。
本文這樣分析并不是要回歸一種道德責任的呼喚、評判或者以前的評論者所認為的那樣,車夫(引申為勞動人民、工人階級、無產(chǎn)階級)具有優(yōu)良品質(zhì),值得學習,值得“我”這樣的人學習,而是思考作為一個多思多想、習慣作出價值評判的個體在對世事的認識上究竟能走多遠(或說離世事有多接近)。這樣的命題也可以轉(zhuǎn)化為思想/行動和主觀/客觀范疇的命題。
因此可以說,魯迅寫作《一件小事》,且讓述本中的“我”強調(diào)小事的影響之大,是有著個人深刻體會的(現(xiàn)在不討論有沒有生活素材為基礎了)。一件小事里的“我”,是魯迅“自我”復雜面影中某一個“自我”突然而又不失強烈的閃現(xiàn)。魯迅的樹人理想,啟蒙意識,精英立場,在一件小事面前遭遇了一次質(zhì)疑和追問。在強大的自我反思和解剖面前,魯迅對于文本中的“我”與“我”所看不起的那些人之間的關系,同質(zhì)性與異質(zhì)性,都有了新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劉祥安.話語的真實與現(xiàn)實——劉祥安現(xiàn)代小說論集[C].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2][比利時]喬治·布萊.批評意識[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周慧明(1985—),男,安徽安慶人,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現(xiàn)代作家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