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明
記得有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茫茫大海里,幾只饑餓的海豚在覓食。忽然,它們看到在海洋深處流動著一大群魚,此時它們如果沖向魚群,魚群就會被沖散。于是,它們尾隨在魚群后面,用特有的聲音向大海深處召喚,一只、二只、三只……越來越多的伙伴游了過來,當海豚的數(shù)量聚到一百多只的時候,奇跡發(fā)生了——所有的海豚游動著環(huán)繞在魚群周圍,形成一個球狀,把魚群全都圍攏到中間,它們分成小組有秩序地沖進球形中央,當中間的海豚吃飽以后,它們就會游出去,替換外面的一隊伙伴……就這樣不斷地循環(huán)往復,直到最后一只海豚得到了飽餐。
細細品味故事中的“海豚現(xiàn)象”,不禁讓我們深深感到一個團隊的力量是驚人的,它甚至可以無堅不摧,可以造就成功的個人。我們深知“優(yōu)秀的教師團隊是學校發(fā)展的核心力量,發(fā)揮團隊的整體力量,才能更好地促進每一個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才能產生1+1>2的團隊協(xié)作效應”。這正是對我們經緯小學數(shù)學團隊的發(fā)展與成長的詮釋。在這個團隊中有推出教學風格的特級教師做領頭雁,有名聲遠播的名優(yōu)骨干教師做中堅力量,更有嶄露頭角的青年教師和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為團隊注入新鮮的血液。用我們的話說:“這個團隊是有一根‘價值線把大家凝聚在一起——那就是共同追尋小學生學習、成長的快樂與精彩?!?/p>
在團隊中,每位教師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著自己的潛力,目標一致、團結合作、共同進取,正是那份鉆研的執(zhí)著、那份合作的快樂,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感受到成長的幸福。
做研究型的教師,我們是執(zhí)著的
2003年,我們的數(shù)學團隊真正組建起來了。這不是為了趕時髦,也不是流于形式,它真正來源于教師發(fā)展的需求,來源于學校發(fā)展的需求。團隊的組建令大家興奮不已,我們大家民主制訂組織機構、各種制度以及保障措施等。我們通過開展專題培訓、主題研討,引領團隊教師形成求真務實的精神;提倡每一位教師寫“教學日記”、“教學反思”、“教學案例”,努力營造實踐反思的研修氛圍;我們在團隊中推出“一課多講”、“特色課堂”、“師徒擂臺”等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開展書香團隊、好書推薦、書苑評談的讀書活動,凝聚崇尚學習之風。
團隊教師善學、善思、善辯蔚然成風。她們常常會在看書的時候,把有啟發(fā)、有新意的文章或段落摘記下來,還要講給其他教師,讓大家共同分享;她們也常常會為設計教學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個問題而冥思苦想,甚至翻遍了圖書室的書架來尋求答案。
團隊中的劉琳琳老師把“數(shù)學課的‘數(shù)學味與‘生活味”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她在自己的調研總結中寫道:“數(shù)學課堂教學需要必要的‘生活味,需要讓孩子在生活場景中理解數(shù)學、應用數(shù)學。我們常說,數(shù)學教學要讓學生知道數(shù)學知識的來龍去脈,不能只‘燒中段,應該是‘燒全魚?!罨瘧c‘數(shù)學化結合起來。而且生活化情境也應是有選擇的,應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zhàn)性的,應有濃濃的‘數(shù)學味,應避免虛幻和幼稚化傾向?!眲⒗蠋煱炎约旱难芯砍晒峁┙o大家,恰好,團隊中解晶老師要做一節(jié)“路程、速度、時間”的觀摩課,在揭示這三個抽象的概念時,借鑒了劉老師的經驗,把“班級競選運動會賽跑選手”這一真實情境引入課堂,破除了學生在理解概念上的障礙。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速度”只是一個平均數(shù),并不是真實存在的數(shù)量,解老師想方設法,幾經嘗試——用模擬課件演示不夠真實,用真實的汽車行駛錄像演示又找不到收錄好的數(shù)據(jù)……最后突然想到把劉翔在世錦賽上奪冠的錄像素材引用過來,路程110米,時間12.98秒,從計算和錄像觀察兩方面對比,理解速度是一個平均數(shù),實現(xiàn)了課堂上難點的突破。
正如鄭毓信教授指出的:“我們所追求的不是由‘學校數(shù)學向‘日常數(shù)學的簡單‘回歸,而是兩者在更高層次上的整合?!?/p>
徐輝老師在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方面有自己的方法。她善于把握每一位學生跳動的“脈搏”,經常在課前結合一些問題進行調研: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是什么?哪些知識已經掌握、大概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樣?哪些內容學生自己能夠學會、哪些內容需要合作學習?哪些需要教師講解、點撥和引導?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學習起點,對教學程序進行精心的預設。例如在教學“5的乘法口訣”時,她讓會背的同學一起背出來,再抓住每個口訣的意義,讓學生用擺學具、畫圖形的方式演示出來,既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又抓住了教學的關鍵。
團隊中的呂楊老師這樣評價她的課:“徐輝老師關注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面對課堂生成——一部分學生已能熟練地背誦九九乘法口訣中的部分口訣,她靈活機智地調整了教學程序,如此開放的課堂,為學生合作、交流提供了廣闊空間……”團隊成員的每一點進步中,自然離不開自己的頓悟和努力,同時也離不開團隊的幫助。
能和同事們一起探索鉆研,我們是快樂的
提起講課,田佳老師喜歡一個人對著黑板,反復演練;吳春燕老師則愛琢磨,把自己想象成學生,設想如何提問,如何回答;李燕老師善于在課堂上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真實的想法;何華老師常說:“沒有精心的預設,課堂就不會出彩。只有多想象,為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無數(shù)種預案,準備幾套方案,課堂才能靈動起來?!薄芭_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們每一次上課都是磨出來的?!边@是我們每個人的共同感受。上課前,拿到題目,每個人都就如何切入、如何設計提出意見,一個思路不行,再換一個思路。然后主講者將這些意見吸收進來,第二天繼續(xù)講課,然后繼續(xù)提出意見。如此反復,直到把課講透為止。一個人上課,其余人比講課者更忙碌,更辛苦。上一堂成功的公開課需要準備多長時間?我們的回答是:至少一個月!
二年級的何華老師述說了她的一次經歷?!耙淮螆F隊教研,我作為主備教師,備課時,組內教師紛紛為我提供資料、獻計獻策。試教時,團隊的老師共同深入課堂磨課,幫助我深入解讀教材,設計符合學生實際和新課程理念的教學預案。經過反復試教、聽課、討論,我滿懷信心地向全校展示。聽課后,不同年級的教師聚集在一起,毫無保留地發(fā)表個人見解。無論是授課者還是聽課者在團隊思想的碰撞中都增長了智慧,常常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p>
徐輝老師在一次問題爭論中深深感受到集體碰撞的火花是最多的:新課教學之前還要不要“復習鋪墊”呢?有的老師認為這樣教學指向性太強,會使教學枯燥乏味,甚至限制了學生探究的空間;有的老師認為新課前復習鋪墊的主要目的,一是為了通過再現(xiàn)或再認等方式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相關舊知,二是為新知學習分散難點,應該要。團隊教師形成了兩方辯論,各持己見。問題的焦點逐漸指向后者,大家覺得常常有教師為了使教學“順暢”,設計了一些過渡性、暗示性問題。甚至人為設置了一條狹隘的思維通道,使得學生無須探究或者稍加嘗試,結論就出來了。這種把知識咀嚼爛
了再喂給學生的所謂“鋪墊”,對于發(fā)展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是不利的。所以復習鋪墊的尺度要掌握好,只要有必要,則無可厚非。
在激烈辯論中探討如何上好數(shù)學課,成為我們團隊研修的重要“節(jié)目”。這是工作,同樣也是一種愉悅的休息。每個人都感到交鋒的快樂,表達的自由,成長的喜悅。經過這個過程,不同層次的教師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骨干教師也發(fā)揮了引領作用。青年教師說:“我們從原來的不知所措到開始摸著門道了?!边@并不是空話!因為團隊所獨具的專業(yè)魅力使每一位教師都感同身受,教師們都認識到“我離不開團隊,如果脫離了團隊,這份收獲不知會遲到多長時間”??梢韵胂蟮氖?,我們這樣的團隊成長起來以后,當教師們以開放的胸襟聚在一起為某一節(jié)課反復琢磨的時候,在這些團隊中一定會產生巨大的知識之流和思想之流,而這個強大的急流會產生無限的生長勢能。
教師們深有體會:“在這樣的研究氛圍中,我們學會了在平時的教學中集中關注點,根據(jù)興趣點和困惑點有意識地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學習,研究意識也隨之增強,對教學現(xiàn)狀會有階段性的不同層次的不滿足感。關注課堂的視點被切換到關注設計中的理念,養(yǎng)成了在聽課、聽報告和講座等學習活動中特別留意與研究課題相關的信息的思考習慣。”
“日積月累使我們教師不再為沒有題材入文而犯愁,課堂出現(xiàn)的精彩片段或遺憾之處以及反思分析、不期而至的點滴感受甚至是信手涂鴉的內容都可以成為我們的題材,少了急功近利的追求,多了水到渠成的和諧?!?/p>
沐浴在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春風里,我們是幸福的
王瑤老師是團隊中涌現(xiàn)出的又一顆新星,上學期,她參加道里區(qū)名優(yōu)教師風采展示。為了總結王老師的教學特色,我們團隊進行了跟蹤聽課,跟蹤指導。每一次試講我們都組織團隊教師參加,名師引領,團隊促進,使她的課堂教學水平在這一階段有一個飛躍。在會議當夫,王老師為全區(qū)教師做觀摩課,獲得了一致好評。其實,最終的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這種歷練的過程,讓大家都有很大的收獲。
最初,王瑤老師曾經對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程序嚴謹、提問精細恰當、采用多種媒體、時間控制恰到好處等等孜孜以求,以為一堂好的數(shù)學課應該密不透風,滴水不漏;應該天衣無縫,無可挑剔。還記得她曾3次在團隊研修日為大家上了同一節(jié)研究課一《萬以內數(shù)的讀法》。3次上課,每一次都為大家提供了研磨的素材,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修改,每一次都是對個人和團隊整體的提高。
第一次教學后,大家一致認為:“這樣設計是牽著學生按照課前精心制訂的程序進行了教學,這種把學生的認知起點假想為零,這種所謂的結構嚴謹、由易到難,小步子乒乓式答問,看上去進程流暢。學生答錯率很低,但這恰恰掩蓋了學習的本來面目?!庇谑谴蠹矣懻撊绾伟炎x數(shù)這種抽象的數(shù)學教得富有趣味,有的老師認為應該在課堂上有全面的目標追求。大家把一堂數(shù)學課從教學目標的角度分為3個層次:有知識技能方面的序列發(fā)展要求,有思維能力方面的序列發(fā)展要求,還有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發(fā)展要求。有的老師認為在教學形式方面大家覺得應該讓所有的學生活動起來,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在游戲和比賽中學習數(shù)學,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學習數(shù)學。
融合了大家的建議,王老師第二次上了這節(jié)課。雖然這次學生表現(xiàn)非常積極,場面氣氛也十分熱鬧,但細細回味后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活動和游戲只是表面上的“繁榮”,少數(shù)學生在進行游戲,多數(shù)學生只是“旁觀者”,沒有真正參與;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活躍,數(shù)學思維的含量并不高。大家開始進一步反思自己的觀點,認識到:數(shù)學的課堂應該是學生發(fā)展的天地,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應該是學生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于是,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追求“為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服務”,追求真實自然下的動態(tài)生成。
第三次教學,王老師準確把握學生的現(xiàn)實起點,進行了有效的教學預設。引導學生親身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在王老師的引導下自主建構新知識??梢哉f,這是真實有效的師生互動過程,是以動態(tài)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
名師作用的發(fā)揮,更重要的是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引領。常言道,教師是立校之本。正是有了名師、學科帶頭人發(fā)揮了輻射示范作用,才有了青年教師的茁壯成長,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個體,帶動優(yōu)秀的群體,創(chuàng)造不平凡的業(yè)績。
團隊中的每一位教師如花蕾般吮吸著甘露,散發(fā)著馥郁的芬芳,成長的幸福在這里蕩漾。今年學校新分來的本科生侯名珍說:“雖然在經緯小學工作的時間僅僅幾個月,但我深切的體會到我們這個團隊是朝氣蓬勃的,積極向上的,無時無刻不創(chuàng)新的,隨時隨地變動的,富有深厚人情味的個性化的團隊?!?/p>
水本無華,相蕩乃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撞乃發(fā)靈光。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不變的真理。我們的團隊時時刻刻在印證著這句話,傳承著經緯小學“和衷共濟、和而不同、和合創(chuàng)優(yōu)”的學校文化。正是這種團隊文化,為教師拓展了一個向上無限生長的自由空間,在這個空間中教師們感覺到心胸開闊,并在這里幸福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