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書
摘要: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為本,要為每位學生提供有效的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給學生創(chuàng)造主動合作與交流的平臺。只有這樣,才能為數學活動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課堂教學是否真正以學生為本,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是前提。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是關鍵,
關鍵詞:數學課;教學活動;學生參與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課程實施的不斷深入,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地認識到,教學要以學生為本。要為每位學生提供有效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給學生創(chuàng)造主動合作與交流的平臺,只有這樣。才能為數學活動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課堂教學是否真正以學生為本,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是前提。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是關鍵。那么,如何讓學生真正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使我們的課堂成為學生積極參與的樂園呢?
一、激發(fā)參與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興趣是求知的先導,是成才的先兆。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怎樣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呢?除了教師自身的素質、教學的恰當安排外,教師還要重視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如新課開始,教師利用恰如其分的導語激發(fā)起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興趣。課前可以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故事性、趣味性,也可以運用電教手段,引起學生注意,誘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處在興奮狀態(tài),從而產生求知欲及參與意識。如我在教比例尺時,首先提出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小明看到地圖,不用實地測量就可以知道石家莊到北京的實際距離,那為什么呢?學生雖然對比例尺還不理解,但是通過一張小小的地圖,已經認識到了“比例尺”的作用。有趣的導語,激起了學生求知欲望。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探索。
二、創(chuàng)設探索問題情境,讓學生學會學習
數學知識新舊之間聯系較為緊密。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善于設計恰當的問胚,引起學生的興趣。在新舊知識之間搭建一座橋梁,幫助學生尋找思維的突破口。教師不僅要盡量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條件,而且還應該創(chuàng)設探索問題的情境,加強參與方法的指導。例如關于減法的教學。學生剛剛學了二十以內的加減法,教師不妨創(chuàng)設這樣的教學情境:老師共有10枚硬幣,分別放在左右兩只手中,現在打開右手,里面有6枚硬幣,左手還沒有打開,大家猜一猜左手里面有幾枚硬幣?在此之前,小學生只學過加法,免不了馬上會想到運用加法。有的學生就脫口而出10+6=16。教師就此反問:總共有10枚,怎么會得出16枚呢?學生急于解決這個問題,產生了探索的興趣,促使他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融入參與情感,讓學生學得愉快
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問題認識、理解、思考的過程,也是師生雙方情感交流的過程。小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應該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種形式,創(chuàng)設良好的感情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對學生的參與程度發(fā)生重要作用。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教師可讓學生出任意數,教師馬上作答,讓學生產生疑問,老師為什么回答得如此快呢?師生共同參與,融入了師生情,促成了教與學的同步,從而使學生獲得認識與情感的全面發(fā)展。
四、培養(yǎng)觀察與動手習慣,幫助學生去學
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隨著年齡的增大,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在這些思維中還包含著動作思維的成分。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材的特點。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組織好動手操作活動。動手操作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通過讓學生擺一擺、看一看、想一想,寓思維于活動之中,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去追求知識,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例如學習“有余數的除法”一節(jié)時,學生往往對“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不明白,常常出現15÷4=2……7這樣的錯誤,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擺木棒的方式理解余數的概念。教師要求每個學生拿出10根木棒,擺成不相連的正方形,學生經過實際擺放,發(fā)現擺成了兩個正方形還多出了兩根。教師趁此機會,引導學生明白,余下的兩根在教學中把它叫做余數。通過觀察和操作,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產生了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興趣,
總之,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學的成功要靠學生自身的努力,教學效果都以學生的參與程度來決定。學生的參與,讓教學效果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