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瀅瀅
摘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長的人們所形成的觀念也不同,并制約著人們的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常常給跨文化交際帶來困難和障礙。本文通過對在美華人的經(jīng)歷進行文化層面的分析,來增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時對觀念差異的相互理解,跨越交際障礙,從而說明了英語教學中文化傳遞的必要性。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時間觀規(guī)則觀
文化傳遞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09)12—0029—02
陳強、陳韻正父女所著的《大小眼看美國》通過講述了他們在美國的經(jīng)歷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跨文化溝通中產(chǎn)生的問題。其中一篇題為《罰你沒商量》,說的是陳強去美國半年多的經(jīng)過,收到兩次罰單。
有一次是他到新聞學院去參加一個半個小時的講座。停車時他照例塞了足夠停30分鐘的錢到咪表。講座一結束,他就急忙往停車場趕,在遠處就看到一個交警正在往他車上貼罰單,于是他邊跑邊喊“來了,來了!”。到了跟前,對方指著閃爍紅色信號的咪表說“你的車超時了”,他辯解說可能就超過一兩分鐘。交警則說“超過一秒鐘就算是超過了”。
一周后的事更讓他郁悶。那天他將車子??吭诼愤呉粋€標明可以免費停車15分鐘的區(qū)域。不一會兒出來時卻看見一交警正拿著掌上電腦在他的車前晃悠。對他指了指旁邊立的一塊白底紅字的小提示牌:“臨時停車要留下閃爍的黃燈”,他才知道自己停車時忘了撳下三角形按鍵。他連忙解釋說自己剛到美國不久,不熟悉規(guī)則,下次一定注意,希望他手下留情。但警察說,他手上的電腦和停車管理處是聯(lián)網(wǎng)的,罰單打印出來后就不能撤回。
在陳強的這個個案中。我們也許會覺得美國人太斤斤計較、做事刻板、不講人情,陳強這錢罰得有點冤枉。從跨文化溝通的角度來看。這個案例給了我們一些啟示:
1時間觀的差異
時間觀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言語溝通的一個重要方面,“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它作為跨越兩種語言以及文化背景的溝通行為,也是由言語溝通和非言語溝通構成。Mehrabian(1981)提出在面對面的溝通中,只有7%是通過語言交際實現(xiàn)的,38%是通過發(fā)聲(聲音的大小、輕重、高低和節(jié)奏)來實現(xiàn)的,而55%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實現(xiàn)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要重視非言語行為在不同文化中涵義的差異,以減少不必要的誤解。
Burgonand Saine等認為,非言語溝通是不用言詞表達的,為社會所共知的人的屬性或行動,這些屬性或行動由發(fā)出者有目的地發(fā)出或被看成有目的地發(fā)出,由接收者有意識的接受并有可能進行反饋。非言語溝通在跨文化溝通中最容易產(chǎn)生誤解,具有不確定性和靈活性。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有著不同的時間意識,分為線性時間觀、靈活時間觀和輪回時間觀。美國的線形時間意識把時間看作一條線,是一種永不停息的直線性的單向運動。時間像一條直線在前進。一旦逝去便無法挽回。人們認為時間有始有終,是一種寶貴的物品。此類文化背景中的人們關注未來,使用時間精確度極高,甚至到每分每秒。陳強僅僅遲了一兩分鐘,也同樣被開罰單,即使申辯,交警也說“超過一秒鐘就算是超過了”。他們嚴格遵守約定時間,既然只能停30分鐘,多一秒也是違規(guī)。而中國采用的是靈活時間觀,人們做事比較靈活,而且不把時間看得那么具體、實在,不特別強調(diào)守時,不允許因為時間的限制而妨礙事情的完成,講究時間使用的靈活性,時間限制不那么死,時間安排更講人情味。這樣的事例發(fā)生在中國的話,也許跟交警道個歉,承認個錯誤,并許諾下次一定不會再犯,或許交警就會“高抬貴手”。
2規(guī)則觀的差異
中國是一個高情境文化的國家。講人情、重情面,盡管國家也制定了各種規(guī)定,但真正落到實處時就會大打折扣。僅僅因為沒有按下黃色按鈕而要被罰款,在中國人看來是匪夷所思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而美國是個低情境文化國家,任何事情都會用明確、直接的方式表達。一旦規(guī)章制度制定,每個人都必須遵守,有違規(guī)行為的人必將受到應有的懲罰。在陳強再一次被罰時,交警明確表示規(guī)則就是規(guī)則,是不容商量的,即使你是第一次來美國,不熟悉當?shù)氐那闆r,也一樣要接受處罰。
所謂高情境文化是指大部分信息都是由環(huán)境語言、非言語信號或其他方式傳遞,較少用直接而明確的語言來傳遞。而低情境文化恰恰相反,絕大部分信息由明確的語言來傳遞。高情境文化的人進入低情境文化會有很多的不適應,甚至會帶來很多誤會,會認為對方不給自己面子,做事太苛刻。正如陳強即使交了罰款,仍然覺得是“不走運”,而美國人就覺得這樣的事情很正常,哪怕總統(tǒng)女兒也一樣接受懲罰。
美國語言家Edward Sapir曾說:“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各種做法和信念,這些做法和信念的總體決定了我們生活的性質?!蹦敲丛谟⒄Z教學中,除了語言知識的傳授,文化的傳遞也顯得尤為必要,盡量避免跨文化溝通中的誤解是我們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3為了更好地克服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必須注意的方面
3.1提高文化敏感度
所謂文化敏感度,主要指對母文化和異文化異同的敏銳性。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推進,文化的交融,為了提高交際的有效性,我們必須在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灌輸文化知識。提高文化敏感度,跳出自身文化氛圍,開拓國際化視野,自覺排除文化差異的干擾,學習他國的文化,理解各文化之間的差異。
3.2相互尊重文化習俗
文化沒有好壞之分,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宜對彼此的觀念、意識作好壞評價,應教會學生站在對方文化的立場上去體驗、去思考,諒解對方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沖突”或“冒犯”。當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情況時,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恰當?shù)姆椒ń鉀Q矛盾,而不可固守某種交際模式。
3.3摒棄文化偏見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某個特定的文化中成長起來的,這一特定的文化成為指導我們行動的指南。在跨文化交際時。人們對事物的觀念往往根深蒂固,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當對方的言行舉止不符合這種思維定勢時,便會產(chǎn)生一定的文化偏見,甚至產(chǎn)生種族中心主義。認為本民族的文化優(yōu)越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在這種意識的指導下。就必然產(chǎn)生文化沖突。我們必須在英語教學中,摒除文化偏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
3.4挖掘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
詞匯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其讀音和意思并不困難,困難的是如何理解字面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教師應著重介紹或補充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必要時進行漢語文化比較,使學生不但知道它們的表層詞義,更能了解其文化內(nèi)涵。例如“狗”在漢語中“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等詞語中常用作貶義,但在英文中l(wèi)ucky dog(幸運兒)、top dog(當權派),可見dog在英語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只有將這類詞匯放在文化背景中進行教學,學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要堅決避免簡單、粗暴地按照本族文化的觀念和標準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應尊重對方的文化觀念,有意識地暫時放棄或避免一些與對方相悖的某些行為,以達到交流的和諧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