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差,即由于河床高度的變化所產(chǎn)生的水位的差數(shù),如甲地水面海拔為二十米,乙地為十八米,這一段的落差就是兩米。那么,所謂“大落差”及其引申義也就不言而喻了。
自然界中,瀑布因“大落差”而呈現(xiàn)出壯觀的景象,流星也因“大落差”而閃耀出動人的光芒。在生活中,利用和創(chuàng)設“大落差”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是常見的行為。例如,建造水力發(fā)電站,創(chuàng)造出巨大的電能,為人類造福,這是“大落差”給人類帶來的實用效果;高空跳傘,懸崖跳水,會使人產(chǎn)生一種驚心動魄的快感,這是“大落差”刺激人的感官而帶來的感知效果;平原地區(qū)公園中營造假山與高塔,產(chǎn)生層次感知崇高感,這是“大落差”給人們帶來的美學效果……如此看來,利用和創(chuàng)設“大落差”,增強語文教學效果,是有其自然基礎、生活基礎與心理基礎的,從而也是切實可行的。下面是我對利用和創(chuàng)設“大落差”增強語文教學效果的幾點拙見,愿與同行商榷。
一、充分利用教材文學作品里存在的作者情感上或人物形象心理上的“大落差”,能增強審美、鑒賞效果。
魯迅小說《祝?!分?,祥林嫂為了“贖罪”而捐了一條門檻,“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冬至的祭祖時節(jié),她做得更出力……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這時的祥林嫂,感覺上已甩掉了壓在身上的沉重包袱,洗刷掉了身上的污穢,完全能像一個正常人那樣生活了,那樣享有人的一切權利了。這種心理上升到了一個較高的海拔層面。然而,四嬸的一聲喝令“你放著罷,祥林嫂!”使“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著”。瞬間,“大錢十二千”的勞動成果和全部的希望一下子變成泡影!原來興奮、渴望的心理陡然落到海拔為零的層面上!最終,“……她分明已經(jīng)純乎是一個乞丐了”。主人公心理及命運的“大落差”深深地震撼著讀者的心靈。面對如此“大落差”,教師如能反復比照、闡發(fā)、強調、渲染——比照前后關鍵的字詞句、闡發(fā)有關的社會根源與文化背景,強調祥林嫂命運的坎坷與悲慘,那一定會使學生更加同情祥林嫂而痛恨封建禮教。從而,對祥林嫂的生存背景與影響她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一個深層次的認識,同時理解語文不僅是交際工具而且是文化載體這一基本觀點。通過利用“大落差”,學生進行較高層次的審美、鑒賞活動,強烈的感性體驗上升到深刻的理性認識,獲得較為豐富的情感信息、文化信息與美感信息。這樣的語文教學能顯示出超常的力度、厚度、廣度和深度,效果會非常明顯的。
阿Q在“革命”“狂想交響曲”中,猶如一只天鵝在藍天里翱翔,將“精神勝利法”高揚至最高海拔,而當他醒來的時候,卻一下子落到了泥淖里,像一只餓慌了的憨呆的鴨子;瑪?shù)贍柕率陝诳?,一朝籌清欠款,渾身輕松之時,“假項鏈”卻使她的心靈躍進了嘲弄的深淵,還有蘇比正被贊美詩音樂感化之時卻無辜被捕……一個個“大落差”分布在教材的“地表”之上,教師做“導游”帶領學生去“瀏覽”,充分調動他們的非智力因素,讓學生深切體會那種動人心魄的魅力。
二、及時準確地利用古今中外時空的“大落差”,使語文教學富有比較感和歷史感,以增加思維、認識效果。
巴金散文《燈》中,作者將古今中外之燈“點亮”于一文之中,它們彼此遙相呼應,無形中構成了時空上的“大落差”——由中國現(xiàn)實生活中的燈聯(lián)想到外國古代“哈里希島上的……長夜孤燈”和“希臘女教士希洛點燃的火炬”。我們可以通過強化如此時空“大落差”,讓它不斷刺激學生的大腦皮層,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快車在“今——古”“中——外”之間迅速地反復往返。在思維活動中,學生進行宏觀比較,微觀體察,就能形成一個較為深刻的認識,即“燈光”的內涵具有空間的廣泛性與時間的永恒性,顯示著人類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精神力量和共同的人性美。列寧說過,如果人們沒有“人類的情感”,那么過去、現(xiàn)在、將來都永遠不能尋到人類的真理。在這里,學生們擁有了“人類的情感”,也就具備了“尋到人類的真理”的充分條件。由此可見,這一認識的價值已遠遠超出對于“燈光”的一般認識(象征著溫暖與希望)的價值了。“大落差”的“時空隧道”會使語文教學具有歷史縱深感,會使學生提高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進而提高思維品質和認識能力。這種教學效果是與語文教學的總目標相一致的。
三、宏觀調整教材課文編排程序以創(chuàng)設“大落差”。
目前的教材,課文是按體裁編排成若干個單元的,教學自然也就按目錄的順序進行,實踐證明,這樣的程序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教學對象的多種心理需求,如求變心理、憧憬心理、彌補心理、偏愛心理等等需求,結果,常常使學生造成心理疲塌、疲勞甚至厭倦,教學效果受到了較為嚴重的影響。我們可以從四個角度對原編排程序作靈活調整,創(chuàng)設出四種“大落差”——1、表達方法“大落差”,如在平實、規(guī)整、客觀的某篇說明文后安排生動、活潑、樂觀的某篇散文或小說;2、長短篇幅“大落差”,如在《雨中登泰山》后安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3、詳略講讀“大落差”,如在《記念劉和珍君》后安排《恰到好處》;4、古今語體“大落差”,如在《南州六月荔枝丹》后安排《芙蕖》。教師如能順應教學對象的多種心理需求,經(jīng)常采用這四種“大落差”組織教學的話,那語文教學一定會贏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四、通過變換角色而創(chuàng)設“大落差”。
1、師生角色互換。學生走上講臺或演講,或辯論,或講解課文,而教師坐在下面聽課。這樣,雙方角色與心理都形成了“大落差”,在這樣的變換和活動中,學生會先產(chǎn)生新鮮感、緊張感,既而產(chǎn)生榮譽感、責任感,同時,神態(tài)也會從緊張拘謹變得自然、大方,勇氣、膽量及口頭表達能力都會大大增強,心理素質和技能素質都會得到提高;教師可以充分感受學生們青春的活力與智慧的火花,了解他們的所愛所想所識,用獲得的靈性與啟迪去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更富有針對性和靈活性。
2、將學生角色變換為演員角色。其一,可設置一些特定的情境,讓學生充當社會生活中的某些角色,如父母、教師、工人、營業(yè)員、律師、醫(yī)生……在較短的時間里,學生與這些角色之間心理距離一下子縮小了,經(jīng)過一個“大落差”,經(jīng)過他們設身處地活動與體味,學生的社會意識會加強,其人生觀、價值觀會更加鮮明和正確,同時,還能認識到,不同職業(yè)的人有著不同的快樂與艱辛。其二,可組織編演“課本劇”,讓學生擔任小說、戲劇中的有關角色。這樣就構成了“現(xiàn)實——藝術”之間的“大落差”。學生有了要將藝術形象搬上“舞臺”的動機,就會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也就會自覺地、積極地參與編排表演。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能夠更加懂得作品的內涵,而且能夠增強參與意識和整體意識,鍛煉組織才能和表演才能,從而使自己的個體素質和群體素質都得到進一步提高。
參考篇目:
1、《祝?!?、《燈》、《記念劉和珍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雨中登泰山》
2、《新課程與教學改革》
3、《中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法》
張宏奎,甘肅平?jīng)龉I(yè)中專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