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超
悲劇,是亞里士多德最早提出的,“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保ā对妼W》)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小說的悲劇并不是古希臘的命運悲劇,也不是莎士比亞的性格悲劇,而是正如恩格斯在《致斐·拉薩爾》中提到的,“悲劇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xiàn)之間的悲劇性沖突?!笔穷}材廣泛的社會悲劇。魯迅先生也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保ā秹灐ぴ僬摾卒h塔的倒掉》)據(jù)此,我們可以看出,魯迅小說的悲劇意蘊的特征主要有三個方面:小說中的人物的生平、遭遇反映了當時冷漠的社會現(xiàn)狀和國民性的弱點;人物的生平遭遇都很悲慘,這種悲慘集中表現(xiàn)在由精神的麻木愚昧卻意識不到自己的愚昧所帶來的可嘆經(jīng)歷;他們的生平遭遇能引起注意,震撼我們的精神,引起我們對他們遭遇的同情與對社會的憤慨,和對他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慨嘆。
魯迅先生的小說的悲劇性大概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知識分子的悲劇。他們在時代的洪流中彷徨、苦悶與求索,或者是時代的犧牲品,如呂緯甫、孔乙己;二是農(nóng)民的悲劇。他們在社會地位低下,受盡社會的壓迫,精神上麻木不仁,是一種精神病態(tài)。他們受盡欺壓,卻又去欺壓比他們更弱小的人,如阿Q。三是婦女的悲劇。由于在當時婦女的地位比較特殊,因此本文將婦女作為單獨的一類。她們無力反抗,為生活所迫,她們的人生是一部悲劇,如子君、祥林嫂;四是平民的悲劇。他們內(nèi)心空虛,精神麻木,冷酷無情,欺壓戲弄旁人,如《示眾》中的眾人、《阿Q正傳》中的城里人。這些國民的精神病態(tài)的反映、國民性的悲劇,深刻地體現(xiàn)在魯迅先生的小說中。而這種悲劇性,在魯迅的《吶喊》以及《彷徨》中最為明顯。
第一類是知識分子的悲劇。孔乙己讀過書,自認為自己是君子、“清白”、高人一等、“站著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可社會地位卻十分低下,二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生計都成了問題,還滿口之乎者也,酸氣十足。他偷東西被打,卻還放不下讀書人的臭架子;無力改變自己的地位,只能靠賣弄學問,可是卻還沒有人看得起他。他是科舉制度和封建等級觀念的犧牲品。當他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時,冷漠的社會就視他為廢人。冷漠使他們不會同情孔乙己這樣的知識分子,反而施以蹊蹺和冷落??滓壹旱乃溃钦麄€社會的悲劇。雖然孔乙己會使我們“怒其不爭”,但同樣會“哀其不幸”,引起我們的憐憫,同樣是為了“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p>
第二類是農(nóng)民的悲劇。阿Q總是被別人欺負而又欺負比他弱小的人;打不過別人就說是“兒子打老子”;實在沒辦法,就覺得“自己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因此而轉(zhuǎn)悲為喜;或者“用力的在自己臉上連打了兩個嘴巴”,借以寬慰自己。他進了一回城。便瞧不起未莊,而又因為城里把未莊稱為“長凳”的凳子叫做“條凳”而又輕視城里人。最具意味的是土谷祠夢:阿Q所追求的并不是革命,而是簡單的農(nóng)民階級對地主階級的報復而已。這也就揭示出了革命的悲哀,農(nóng)民階級的局限性以及辛亥革命的教訓。最后阿Q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被槍斃,至死也沒有明白自己的悲哀。我們看阿Q,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的遭遇,同樣會得到我們的憐憫與同情;然而阿Q身上的一些劣根性不也正是我們民族在某一時期曾經(jīng)存在過的劣根性么?魯迅選生所寫的阿Q的悲劇,其義也正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p>
第三類是婦女的悲劇?!蹲8!分校榱稚┍黄偶屹u了,被迫改嫁,然而丈夫死了,兒子也不幸被狼吃了。他到處向人們傾訴自己的痛苦,而人們呢?“有些老女人沒有在街頭聽到她的話,便特意趕來”,“一齊留下”早已準備好的“停留在眼角上的眼淚”,鑒賞著她的痛苦,“嘆息一番,滿足的去了”。祥林嫂的不幸并沒有引起他們的同情,當他們鑒賞夠了她的不幸,就“厭煩和唾棄”她的不幸,施以“又冷又尖”的“笑”。不僅如此,在他們看來,祥林嫂的改嫁是不赦之罪,即使捐了門檻但還是不干凈的人物,唾棄她。祥林嫂無奈的自殺,不僅是出于自己的不幸,更是出于眾人的冷漠。這悲劇不僅是祥林嫂的悲劇,更是眾多殘忍看客麻木的社會悲劇。同樣,《傷逝》中,涓生與子君的愛情雖然可以暫時沖破那種封建的道德觀,但是,一個社會尚未改變,他們又怎能在社會中立足呢?生活的壓力迫使子君失去了那種婚前的活力而變成了家庭婦女;收入的減少造成了他們生活的困難和涓生的心理變化。他們的遭遇,足以引起我們的憐憫??梢哉f,子君的死,不僅是她個人的悲劇,也是涓生的悲劇。這個悲劇的結(jié)局恰恰是整個社會造成的。這就使他們的個人悲劇上升為整個社會的悲劇。像子君一樣的廣大女性,正如易卜生筆下的娜拉,出路只有兩條,然而這兩條路對于他自己的夢想與幸福都是毀滅性的。魯迅先生在《傷逝》當中所寫的那種悲劇,不正是活生生的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嗎?不正是為了揭示出“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墳·娜拉走后怎樣》),為了“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嗎?這些悲劇足以引起我們的憐憫,其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p>
第四類是小市民的悲劇。《示眾》寫的是一個沒有情節(jié)的“看”與“被看”,借以說明國民們無聊到鑒賞別人,可是他們看的是什么,為什么看,他們自己都不明白。透過小說看到的是國民的冷漠。他們的冷漠,也正如《祝?!分械摹袄吓恕?,她們無聊、冷漠到鑒賞別人的痛苦,并以此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那些老女人是不幸的,他們能做的就是去鑒賞比自己更加不幸的祥林嫂的痛苦。這也是一種悲劇。悲哀的是人們都意識不到自己的冷漠,這是怎樣的悲?。 犊袢巳沼洝肥峭ㄟ^狂人的口說出了整個病態(tài)的社會的實質(zhì)以及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zhì)。狂人是發(fā)狂的,然而,在那個病態(tài)社會下,發(fā)狂的狂人卻格外的清醒。他能洞悉社會的實質(zhì)以及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zhì)。整個社會是冷漠的,是吃人的。就此一點,就足以引起我們內(nèi)心悲劇性的感觸。廢除這些糟粕的封建禮教是歷史的必然,然而這種“救救孩子”的“歷史的必然要求”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這就構(gòu)成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悲劇沖突。然而我們可以了解到的是,狂人后來“早愈,赴某地候補矣?!边@個人是清醒的,但是面對一個病態(tài)的社會,他只有兩種選擇,要么自己毀滅,要么隨波逐流??袢说牟∮?,不正是這種被壓抑下的隨波逐流嗎?狂人“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這種理想與現(xiàn)實的嚴重錯位,才更能引起我們的悲劇感,是將一種人生的價值的毀滅,而這種悲劇性,也是魯迅先生“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的方式。
知識分子、農(nóng)民、婦女、小市民,這些人構(gòu)成了冷漠的國民性的批判。他們與社會的矛盾、與他人的矛盾以及與自我的矛盾,在魯迅筆下刻畫的悲劇中,都上升為與整個時代社會的矛盾。
魯迅先生小說的悲劇性不是偶然塑造的,而是魯迅先生刻意去塑造了一批悲劇人物的悲劇遭遇。這些人物,不是英雄式的悲劇,而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發(fā)生的普普通通的事。正是這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事,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廣大的落后的國民和當時的社會狀況,深刻地刻畫了當時國民冷漠麻木的精神狀態(tài)。他筆下的人物都能引起我們的同情與憐憫。他們想改變自己的身份與地位,要求打破自己的不幸,“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xiàn)之間的悲劇性沖突。”他們的結(jié)局都是悲慘的,或者自殺被殺,或者遭遇不幸,整個悲劇都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魯迅先生小說的悲劇性的人物,代表了魯迅先生自己對國民性的冷靜思考,其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笨梢哉f魯迅先生的小說大多都是以這種悲劇性方式來闡釋病態(tài)社會,思考社會人生,揭示國民的劣根性,借以警醒國人的。正如魯迅先生自己所說:“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吶喊自序》)“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qū)?!?/p>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第四版。
[2]亞里士多德.詩學.商務印書館.1996年7月第一版。
[3]張玉能.馬克思主義文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4]朱棟霖,朱曉進,龍泉明.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5]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6]劉勇,鄒紅.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7] 焦麗梅.掙扎——魯迅悲劇小說的特點及審美價值.黑龍江農(nóng)墾師專學報.2002年第一期。
佟超,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