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文字消費”
如果你在青春期里,沒有寫過幾篇“酸文”,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你不是一個正常的人!很難想象,沒有了“寫作”的青春期,還能用什么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疼痛”?
“80后”把這一方式發(fā)揮到了近乎極致的地步!
在很多年里,當我們已經厭煩了板著面孔的語文書、不堪“傳統(tǒng)經典”之累時,一種用自己的語言說著自己的感受的“文學”,一出現(xiàn)就俘獲了少男少女的心,成為他們最喜歡最合適的“青春讀本”。這些文字不再追求語法的嚴謹,不再說假大空的廢話,不再有高深的思想,卻能讓他們在其中找到自己心中想說的一切和想做的一切。
無數個夜晚,無數的少男少女,沉湎于這些文字的赤裸狂歡之中,無論是寫的還是讀的,都在安靜的夜晚異??簥^,然后拖著疲憊的身體走過黎明!
而任何一種能賺錢的東西也都逃不過市場的“綁架”。以“文學”的名義出道的“80后”一經“綁架”,就迅速淪為了“文字工人”,成為書商的“打工仔”,大量粗制濫造的文字,打著“青春文學”的名義,成為搶掠鈔票的工具。
一場本來可以在文學史上留下厚重一筆的“變革”就這樣被市場“謀殺”了!很多年后,當我們重新審視這段“青春文學”的寫作時,這也許將成為“80后”無法抹去的遺憾!
對于“80后”文學,我們更愿意稱其制造了一場青春的“文字消費”盛宴。他們的寫作,更多地是一種宣泄青春沖動的自發(fā)行為,在與市場的共謀中,他們最大的貢獻是提供了“技術文本”,卻缺少了文學本質意義上的精神高度!
這并不是“80后”的錯,而是所有的寫作者,在這個浮躁的年代里,都要面對的尷尬!
“80后”的另一大貢獻,是以“文學”的名義,為青春提供了一條成名的“捷徑樣板”,讓寫作成為“90后”更大規(guī)模的群體行為,而且開始得更早。成為“90后”中的韓寒、郭敬明是許多人的夢想!
青春,幾乎是每一個作家都不可缺少的重要寫作資源,青春期的許多生命體驗,就像涂在一張白紙上的第一抹色彩,往往會清晰地貫穿寫作者的所有文字。而寫作本身,也是青春期不可缺少的心靈通道!對于時下熱衷于“消費文字”的“90后”來說,他們要做的,并不該是急于去尋找各種成名的途徑,而是在于積累心靈與生命的體驗——如果你想成一名真正意義上的作家的話!
郭敬明:用文學記錄青春心靈史
這是一個以光速往前發(fā)展的城市。這是一個浩瀚的巨大時代。這是一個像是地下迷宮一樣錯綜復雜的城市。這是一個匕首般鋒利的冷漠時代。我們躺在自己小小的被窩里,我們微小得幾乎什么都不是。
——《小時代》
《小時代》是郭敬明的第五部長篇小說,故事以上海為背景,講述了有著不同價值觀和人生觀、性格迥異的林蕭、顧里、南湘、唐宛四個女生,先后所經歷的友情、愛情,乃至親情的巨大轉變。
“80后”及“90后”,是這部作品的主角,既有他們校園里朝夕相處的生活,也有面對巨大生存壓力時的手足無措。在這部作品中,郭敬明開始顯示出一種改變,把視角投向了對這個時代的觀察和思考,與他以往華麗的文字比起來,《小時代》的敘述風格,也更多地顯示出一種寫實的味道。
“希望寫一部反映我們現(xiàn)在這個年代的青春心靈史,把《小時代》做成一個系列,寫5年、連載5年,為我身處的時代,為我們都曾經歷過的青春?!卑凑展疵鲗Α缎r代》的解釋,這不僅是一部挑戰(zhàn)他的寫作功力的作品,如此漫長的閱讀時間,對讀者的忍耐力也是一次挑戰(zhàn)。
2007年,《小時代》在他主編的《最小說》上開始連載,而且是邊寫邊連載。雖然郭敬明承認這是“一件特別痛苦的事情”,但他表示,為了自己的青春歲月,為了他的讀者,他會一直認真寫下去。2008年9月,《小時代》第一季成書出版,郭敬明也掀起了他在全國巡回簽售的高潮。
重慶:火熱的城市,火熱的粉絲
2008年12月23日下午,郭敬明來到重慶與讀者見面并簽售《小時代》。
很多讀者早早就來到了簽售會現(xiàn)場,來得最早的,是名叫“時光重慶后援會”的郭敬明粉絲團。成員們說,他們一共來了四五十人,最早的早上8點就來了,一直沒有離開,到現(xiàn)在還餓著肚子。在粉絲團里,有初中生,也有大學生。
一位姓黃的同學是重慶三中高二的學生,她早上9點就到了,手里拿著一本《小時代》,她說自己很喜歡郭敬明,從初二就開始迷戀他了,這次為了能親眼目睹郭敬明,拿到他的親筆簽名,連晚自習她都請假不去了。
粉絲團里最辛苦的一位,是離簽售地沙坪壩最遠的龍職中學的趙月,為了能趕過來,她是包車從城市另一邊趕來的。下午兩點,預告的時間到了,郭敬明卻沒有出現(xiàn),她竟坐在地上大哭不止,工作人員告訴他是因為飛機晚點,郭敬明一定會來的,這才讓她停止哭泣,轉悲為喜,癡心等候。
簽售開始,第一個上去的讀者是個穿著黃色衣服的女生,她給郭敬明精心準備了三份禮物,用禮品盒裝著。她親切地和小四握了下手,用地道的重慶話對他說:“小四哥哥,你要注意身體喲?!惫疵魑⑿χ盟拇ㄔ捇卮穑骸耙谩!?/p>
現(xiàn)場異?;鸨?。排在后面的讀者,看著長長的隊伍等得心急,紛紛拿出手機拍照,擠在簽售臺兩邊搶近照的人更是前赴后繼,工作人員不得不筑起一道人墻。一位中年人面對現(xiàn)場感嘆道:“這些年簽名售書能如此火爆非他莫屬!”
一位拿著簽名版《小時代》的女粉絲,走出來就向記者哭訴,她說今天最失望的是沒和小四握手!說著說著眼淚就汪汪地往下掉,最后竟控制不住情緒,坐在地上一邊大哭一邊埋怨自己錯過了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在簽售的過程中,也有粉絲貼心地告訴郭敬明“下次不要遲到了”,還有粉絲直接向郭敬明表白“我愛你”,說完后緊張地拍拍胸口,舒出一口氣,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
90后:一個更好的文字時代
在這次來重慶簽售時,郭敬明接受了《課堂內外》高中版的采訪,表達了他對“90后”文學的看法。
郭敬明認為,“90后”寫作者是一個比較龐大的隊伍,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但是還缺乏一個比較固定的平臺為他們提供支持?,F(xiàn)在是一個比較活躍的文學年代,讓很多文學新秀有機會出來。作為“80后”文學的代表人物,郭敬明還表示,自己有責任,也應該去帶領“90后”的文學新人們努力,更自由快樂地發(fā)展。
“時下的‘90后文學已經顯示出了一定的潛力,他們需要更大的空間去發(fā)展,或許再過一段時間,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特定的文學圈子,和當年《萌芽》培養(yǎng)出來的人一樣。”郭敬明說,“看了部分‘90后作品,感受最大的就是,他們對青春一樣充滿傷感,他們也跟我一樣憂傷,不過以后我會改變這種路線?!?/p>
對這種“憂傷”,郭敬明認為,主要是因為“80后”和“90后”其實是走得很近的兩代人,甚至基本上就算是同一代人,沒有什么隔膜,而且“90后”基本都是讀著“80后”的作品長大的,創(chuàng)作上的“偷師學藝”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你認為‘90后文學會不會超過‘80后文學?”對這
個問題,郭敬明說,他相信“90后”會比“80后”做得更好,因為“90后”的空間比“80后”更大,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也比“80后”要好,更值得去挖掘。
《課堂內外》高中版VS.郭敬明“悲劇”郭敬明的文學視角
課=《課堂內外》高中版
郭=郭敬明
課:《小時代》講述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
郭:它講述的是上海的故事,以經濟飛速發(fā)展的這座風光而時尚的城市為背景,是一部當下時尚年輕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就是我們生活的現(xiàn)實時代。小說里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希望能借助這部作品,比較完整地以自身的感受去告訴“90后”和更多的青少年,這是一個比較現(xiàn)實的社會,需要正確面對。
課:《小時代》里有你的生活印記嗎?
郭:小說里的生活是我從學校畢業(yè)后向往的生活,也記錄著我以前不同的生活,它是我曾經想要的生活。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它代表了我一定時間內需要的生活。我覺得這種生活是我比較看好的,現(xiàn)在只能從文字里表達出來。更全面地說,這本書代表著我的過去,代表著我曾經的生活。
課:你的小說總是以女性的角度去寫,你比較了解女性嗎?
郭:不了解(笑)。怎么說呢,用女性的角度去寫,我覺得比較隨意,這樣寫作我可能更習慣。有一天我會考慮換個角度去寫小說。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女性比較容易抓住人們的脆弱心理,也更能抓住人們心中美的一面,更能挖掘人們對美的發(fā)現(xiàn)。
課:在你的小說里,總是用悲劇來結局,你會去改變這樣的結局嗎?
郭:怎么說呢?在今年以前,我的小說都是那種悲傷的,表達著青春的憂傷。以后我會考慮去改變故事的結局,變得溫暖一些?!缎r代》在第二本、第三本的時候,也許大家看到的就是跟以前不一樣的結局。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悲劇,主要是我性格的因素。
課:現(xiàn)在有很多“90后”,他們都前赴后繼地走在文學這條路上,你怎么看“90后”這一批人?
郭:我覺得這些人很不錯。“90后”是一個很強大的群體,很有潛力,這批人很多,他們需要發(fā)展,我主編的《最小說》就是為這些“90后”搭建一個平臺,給他們一個發(fā)展空間。
課:韓寒批判了你的《小時代》,你對這事有什么看法?
郭:沒什么看法。對于韓寒,我覺得大家都已經習慣了,他想罵誰就罵誰,所以他說誰,我都覺得沒什么意思。
課:喜歡重慶嗎?這次來有什么特別的感受嗎?
郭:很喜歡,我是四川自貢人,也算跟重慶有感情。我喜歡重慶人,重慶人很熱情。重慶的女孩確實比較火辣(笑)!
韓寒新作嘲弄郭敬明
“一山不容二虎?!庇眠@句話來說明韓寒和郭敬明,似乎很貼切同為“80后“的符號人物,同樣優(yōu)秀的兩個人,從出道開始,兩人時不時就會來一場口水仗。
在每一次的口水仗中,似乎都是韓寒更高調,郭敬明更低調,最后也總是不了了之這一次,韓寒直接把“郭敬明”作為人物寫進了他的新作,郭敬明則回應那是韓寒“為了宣傳新書”。
2008年12月1日開始,韓寒的新作《他的國》高調在網上開始連載?!端膰穼懥艘粋€小鎮(zhèn)上愛騎摩托車的小伙子左小龍的感情生活,有喜歡他的女孩泥巴,還有他喜歡的交際花。行文中充斥著韓氏幽默,還有很多最熱的網絡詞匯。
在韓寒的這部作品里,竟然出現(xiàn)了“郭敬明”的身影?!肮疵鳌背霈F(xiàn)在小說里鎮(zhèn)上的波波印刷廠開業(yè)的部分,在網上連載的第十九和第二十章里,這樣描述了開業(yè)儀式上的一幕:
司儀又緩緩上臺了,帶著神秘的笑容。學生們也開始按捺不住。司儀說道:下面這個議程,大家一定等了很久了,是的,這次波波印刷廠還為大家請來了一位神秘的嘉賓,他就是,著名的作家和藝人,你們說他是誰?
說罷,司儀把話筒轉向臺下的學生們。
所有的女孩子異口同聲道:郭!敬!明!
這三個字久久回蕩在亭林鎮(zhèn)的上空。當天,所有鎮(zhèn)上的人都仿佛聽見了上帝的召喚。
臺下的氣氛已經快要爆炸,有的女學生已經開始哭泣。
司儀道:讓我們再大聲地喊他的名字好么,用我們的熱情把他召喚出來,來,一,二,三……四,四,小四!
很多女孩把書捧在胸口,雙唇抿起,眼里噙滿淚水。
在腰鼓聲中,郭敬明登臺了。他向大家揮手。人群里的好多人開始號啕大哭,有人已經支撐不住,需要旁邊的人攙扶。有一個人就已經暈眩,靠在左小龍的身上,左小龍低頭一看,長得不行,估計發(fā)育了以后還是不行,他連忙一躲,那人直接倒在了人堆里。周圍所有人都在尖叫,左小龍發(fā)現(xiàn),他被困住了,幾千個十五歲以下的女孩在他身邊涌動,只可惜他沒有戀童癖,否則假裝郭敬明的讀者參加這種活動一定收獲不小,而且怎么亂摸亂蹭估計都沒有人計較。因為他們有……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左小龍一直想看看這個明星是什么樣子的,但無奈他怎么踮起腳都看不見,后面的女孩子們也因為沒看到偶像——應該是看不到偶像,顯得更加激動,紛紛往前涌動,左小龍被人浪推著走了好遠。他怕自己的手指再次被擠傷,所以高高地舉在頭頂,突然間,聽到了旁邊一聲嚴厲的呵斥:你為什么對著我們小四豎中指?
左小龍連忙自保道:我最喜歡小四了,我沒有豎中指,
說罷他把自己的左手收回來,趁人不注意,偷偷豎起了食指,連同中指在一起,組成一個V字,生怕放下面會被人群弄傷,只得擺在臉前,正打算說自己是要表達小四必勝的意思,突然間,那個女生打斷了他,道:哦,原來你也是非主流啊,對不起哦,我看錯了,那我們一起來支持小四吧,四殿!
左小龍馬上入戲叫道:我們永遠支持你!
說著馬上開溜了,在群眾運動的狂熱洪流里,能自保的方式只有暫時惡心一下自己,然后找個人少的地方喘口氣。
臺上只傳來了聲音:很高興來到這里,這也是我的朋友黎波的印刷廠……嗯……今天還要帶給大家一個好的消息,就是我的新書的第一本,也就是《小時代》,要從這里出廠了,這也是這個工廠開工印刷的第一本書,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所有人都掏出手機給自己的偶像拍照,還有人大聲給朋友打電話訴說此時的激動。鎮(zhèn)長和路金波同時走上臺,禮儀小姐搬出一個木質的底座,上面有一個按鈕。等到所有的攝像機照相機到位以后,他們三人同時按動了這個按鈕。
對于臺下的女孩們來說,他們多么希望這是一個炸彈的按鈕,這樣就可以永遠和他們的偶像定格在一百米以內的距離。按鈕被按下后,禮花齊放,氣氛到達最高潮,印刷廠里的機器開始啟動,一分鐘后,流水線上就出來了第一本書,由職工連忙送到臺上,鎮(zhèn)長高舉著書宣布道,這個印刷廠的第一本書,也是亭林鎮(zhèn)向文化產業(yè)探索的第一步,正式的……出爐了。
他們三人高舉著這本書,一盞比太陽光更強的聚光燈也打來。歡呼和掌聲響成了一片。將書放下來以后,郭敬明充滿愛戀地看著自己的作品,突然間他發(fā)現(xiàn)可能因為時間倉促,這書的裝訂有點歪,便問旁邊的路金波道:你看我的這個《小時代》,是不是有點歪?
路金波忙著鼓掌,低頭隨意掃了一眼道:不要緊,這時代本來就是歪的。
柔軟的快樂和堅硬的憂傷
陳啟珍
他的文字讓人感受超越現(xiàn)實的溫暖。他是“80后”青春的代言人,在那充滿人生大愛的《幻城》里,我們似乎能看到他那琥珀色的夢想,還有感人至深的對自由的渴望。他不快樂,而那些漸漸遠行的青春,那些觸手可及的疼痛,他放不下也忘不了,所以,他用文字感嘆《夢里花落知多少》。
但在時光的流逝中,他還是漸漸長大,不再喜歡叫自己“孩子”,喜歡用45°角仰望天空,淚流滿面。脆弱不是他的缺點,因為我們已經習慣并且愛上了他的多愁善感,他的細膩,成就了我們的青春感動。
他,是郭敬明,喜歡他的人更愿意叫他小四。
他的文字總是讓人在大笑之后抵達深深的絕望,因為他的幽默,因為他對現(xiàn)實毫無保留的諷刺。他門門功課紅燈高掛,用他能付出的最大代價抨擊現(xiàn)行教育制度,他開啟了青春的“三重門”卻未能打開任何一所大學之門,他,更需要一場關于叛逆的表演。
面對人們的或是嫉妒或是不理解,他把自己塵封在《零下一度》,寒冷卻安全。他桀驁不馴,他用沉默或是鋒利的語言,展示著他的強烈反抗。他不懂什么叫順從,什么叫退讓,他更不會原諒那些故意和他作對的人。他真實而生動地演繹著他的青春。
他,是韓寒,個性獨特的“80后”,陽光帥氣的賽車手。
在郭敬明心中,青春是道明媚的憂傷,所以他總能在絕望中尋找到希望。而韓寒的青春是一場我行我素的戰(zhàn)斗,希望中總蘊涵著讓人心痛的悲壯。他們的身上,都凝聚著“80后”特有的尖銳。他們不是天生就是對立的,只是他們太不一樣了,一個是人們眼中才華橫溢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一個是言辭尖刻不知天高地厚的叛逆少年。
無論是溫柔的低調,還是張揚的孤傲,因為他們的出色,更多的是被夸大了。善意的褒獎,惡意的批評,在承受這一切時,他們都還是孩子,他們做不到滴水不漏。在人們過分注視的目光中,他們順理成章地走到了彼此對立面的位置上。
但在不經意間,他們會從心底透出對對方的贊賞。郭敬明說,韓寒有別人很難超越的靈氣和幽默;韓寒說,超越郭敬明比超越舒馬赫都難。他們都不愿意被拿來比較,卻又不得不承受這看似合理的傷害。
郭敬明和韓寒無疑都是優(yōu)秀的,出色的才華讓他們的青春與眾不同,作家都不是他們唯一的身份。從文學開始,郭敬明身上的標簽還有時尚人士、主持人、商人,他做著他想做的一切,也不斷卷入是非。在公眾面前,他完美地回應著這一切,但又有多少人看見他的文字里透出的濃濃的憂傷,他的文字告訴我們,光鮮亮麗背后的郭敬明渴望愛,渴望自由,渴望友誼,渴望他沒有得到的美麗的東西。
而韓寒似乎遭遇了更多,這個敢于說實話的孩子長時間成為我們的反面教材。我不知道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喜歡韓寒,也許是他太真實了,他太不懂得迎合了,他的反抗除了尖銳就是尖刻。當他已經在另一個戰(zhàn)場上開始新的戰(zhàn)斗時,麻煩依然不斷。賽車讓他感到從未有過的輕松和自由,也讓他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他甚至卷入和影視明星徐靜蕾的緋聞中,這一次,他沒有極力地反駁,但那并不代表默認,也許他的沉默更多意味著的是失望。和白燁關于文學的相互謾罵,和高曉松關于侵權的短兵相接,韓寒還是韓寒,他的風格從來不曾改變。和他斗,需要實力,更需要毅力,而決不是靠權威。
郭敬明溫柔而禮貌地保護自己,可有誰知道他笑容背后的憂傷。僵硬而機械的笑容,他要的完美中有無法言說的遺憾。韓寒尖銳而鋒利地保護自己,可是他說那也不是他要的人際關系,他也希望得到包容和理解,希望人與人之間是可以相互信任和依賴的,他看似快活的青春也不快樂,他沒有義務因為某一方面的優(yōu)秀承受那么多刻意的傷害。
郭敬明和韓寒,誰也說不清楚他們誰好誰壞,也許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他們的青春與眾不同,那是因為他們付出了與眾不同的代價,這些代價讓他們快樂并憂傷著。
欣賞郭敬明吧!他的精致和柔美也許會讓我們覺得溫暖。
尊重韓寒吧!他的坦誠和直率也許會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真實。
“90后”將把“80后”給滅下去
“80后”寫作者成功的主要文學形態(tài)是小說,“90后”寫作者正在嘗試和尋找的主要文學形態(tài)也是小說。如果把時間倒回到十多年前,“青春文學”正值繁花似錦的“美文時代”,一大批正值青春期和后青春期的寫作者,把文字操練得如滿天落花般美不勝收。
那時,正是“80后”們的閱讀年代,他們淪陷在了“青春美文”所營造的暖粉色氛圍里。等到“80后”開始寫作,很難說,他們中有些人過于堆砌辭藻和略顯矯情的文風,不是因為受到“美文體”的影響。
按熙“代際”劃分,當年“美文體”的寫作者,是今天稱為“60后”和“70后”的一批作家。這些同樣憑借“青春文學”起步并獲得成功的寫作者,無論是他們的年齡還是作品,現(xiàn)在都已不再“青春”了。
先行者值得尊敬,是因為他們擁有后來者所不曾擁有的經驗,更何況走的都是相同的一條路,因為如此,他們的觀點更有助于我們看清自己。
“80后”與“90后”:看誰說得更精彩
課=《課堂內外》高中版
周=周德東課:這是一個看上去似乎有點混亂的文學時代,各種各樣的出版物都套著文學的外衣紛紛出現(xiàn)你覺得這樣的環(huán)境,對“90后”寫作青,乃至這一代人的文學觀念會有什么樣的影響?
周德東:有容乃大。不過,不論是作者還是讀者,要學會從紛雜的文學中屏蔽糟粕,吸取精華。有句老話讜——百花齊放,我喜歡這樣的局面。
課:有人說過,一代人有一代人自己的作品,目前“90后”還沒有搗于自己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你覺得作為“90后”這代人,需要像“80后”一樣,也有韓寒或者郭敬明式的人物嗎?
周德東:有一天“90后”也會出現(xiàn)旗幟性人物。不過,一代人與另一代人肯定是不同的,我們必須進步。如果“90后”再出現(xiàn)跟韓寒或者郭敬明一模一樣的偶像,那是挺悲哀的事。
課:現(xiàn)在中國許多地方的作家協(xié)會都向“90后”打開了大門,很多還是高中生甚至初中生的“90后”寫作者都成了“作協(xié)會員”,你覺得“90后”應該加入作家協(xié)會嗎?在你看來,“90后”寫作者的生存又該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
周德東:不要加入作協(xié)。1998年我主編《文友》雜志,就刊發(fā)文章呼吁解散作協(xié),為此寫了一大摞檢討。只要你好好寫作,靠一支筆就能夠滋潤地活下去。
課:在商業(yè)文化泛濫的今天,很多“90后”都走在了商業(yè)的路上,你認為“90后”作家應該與商業(yè)掛鉤嗎?
周德東:我的看法是,如果為了商業(yè)而商業(yè),往往會毀掉一個寫作者,而你把寫作當成一件嚴肅的事,認真地寫,你的作品不一定不商業(yè)。我一直強調文學要大眾化,一個通俗的故事包裹一個深刻的內核,那是大作品。
有個寫詩的人,堅持認為他的詩不需要世俗的共鳴,最后實在忍不住孤獨了,半夜竟然持刀把一個美女逼到墻角,強迫對方聽他朗誦自己的詩。嘿嘿,其實只要你不裝神弄鬼,就不會有人逼你動刀子。
課:總體來說,你怎么評價現(xiàn)在的“90后”寫作者這一群
體?
周德東:“60后”、“70后”的寫作者都是從文學刊物入手,門檻很高,他們在初期都受到過幾乎嚴苛的寫作訓練?!?0后”、“90后”的寫作者大多是從網上起家,門檻相對低一些,誰都有話語權,就看你說得精彩不精彩,再加上年齡和閱歷,后者似乎不如前者更厚重。
不過,正如網絡的特征,“90后”的寫作更加自由。對于文學來說,自由是骨頭。作為“開明的老一代”,我支持一切新鮮的事物,當然也支持“90后”寫作者進行更多更新的嘗試。
“90后”應該去寫現(xiàn)實的東西
課=《課堂內外》高中版
慕=慕容雪村
課:你對“80后”、“90后”有什么看法?“80后”現(xiàn)在已經走向了成熟,剛剛才興起的“90后”在你看來,他們的未來會是怎么樣的呢?
慕:我覺得這是一個淘汰的過程,比如說“80后”取代“70后”,“90后”取代“80后”,這是必然的,“90后”的崛起將把“80后”給滅下去。我們“70后”也一樣,滅掉“60后”。我覺得“90后”是一個很強大的群體,代替“80后”只是一個過程。
課:你是“70后”,與“80后”、“90后”之間有隔膜嗎?你覺得這三代人之間有共同點嗎?
慕:這個問題怎么說……我不能代表“70后”來籠統(tǒng)地談這個問題。首先我覺得和什么樣的人談都可以,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我的交際沒限制,和他們?yōu)槭裁匆懈裟?在我看來,大家都一樣,“80后”、“90后”都有自己的圈子,在這個圈子里大家都可以交流,又何必去說得那么絕對呢?“90后”是一個發(fā)展的年代,也應該是一個更好的年代。
課:你喜歡以反秩序來寫小說,你覺得這樣寫作快樂嗎?這樣的寫法對“90后”有什么啟示?
慕:我是學法律的呢,我覺得我并沒有反秩序,所謂的“反秩序”,我個人認為是反對狂熱,持著懷疑的態(tài)度。我反復地去強調某些事情,去寫一些混亂的東西,我是想從這樣的寫法里面來解剖現(xiàn)實,講述真實的東西。從這點出發(fā),我覺得“90后”應該更注重一些實質意義的東西,去寫點比較現(xiàn)實的東西。
青春:我們筆下共同的主題
無論你喜歡不喜歡,無論你肯定還是否定,無論你看還是不看,他們都用各自的風格,以文學的名義開始碼字了。與“80后”一探頭就有個韓寒、郭敬明把人給震暈的方式不同,“90后”一開始就是一支龐大的隊伍,只見網上、紙上文字橫飛,能自立山頭的卻沒什么人。
這就是“90后”寫作的現(xiàn)狀,有人送了他們一個稱號叫“泛寫作群體”,意思就是不管你想不想出名,不管你是不是能寫,都可以去寫,只要你喜歡寫。
在口頭上,很多“90后”寫作者在談及“80后”那幫人時,都是一副很不服氣的口吻。實事求是地說,這是假象,他們心里真實的東西是“羨慕”,或者說還有一點“嫉妒”,每一個人都想復制“80后”在文學上的成功,和由此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
這些“90后”寫作者,又是怎樣看待他們筆下的世界的呢?他們有可能復制“90”后的成功嗎?
“80后”與“90后”都是商業(yè)噱頭
如果非要說“80后”與“90后”有什么不同,就文學而言,不同時代的生活賦予了不同寫手不同的時代性格,形成了他們各具特色的思維與文字。
“80后”的青春沖刷在市場經濟迅猛發(fā)展的浪潮中,個性獨立,崇尚自由,開放大膽,憤世嫉俗,是非分明?!?0后”響應了時代的召喚,他們質疑傳統(tǒng)并試圖顛覆,和一切讓自己不自由的東西大膽地斗爭,對他們所向往的理想世界大膽地憧憬與贊揚。表現(xiàn)在他們的文學中,顯得尤為突出,他們文字中所凸顯的鋒芒與睿智,也正是他們這種被成人高度概括為“叛逆”的性格,形成了現(xiàn)在的“80后”文學。
“90后”的青春是在網絡飛速發(fā)展的年代成長起來的,正如某位“90后”寫手所說,“90后”是銜著鼠標生長的一代,網絡的發(fā)展為“90后”提供了比“80后”更為廣闊的空間。在文學上,“90后”沿襲了“80后”招牌式的“憂傷”并加以改進,一些人將憂傷進行到底,從而形成了當今所謂“非主流”的頹廢;另一些人卻將這些憂傷化為一種積極的拼搏以及反思;還有一些吸收了網絡及商業(yè)的流行元素,更瘋狂地“惡搞”一些傳統(tǒng),以表達自己的憤慨與無奈。這大體來說就是我眼中“90后”文學的幾大派別。
在文字上,網絡語言的普及對“90后”文學影響極大。所謂網絡語言的核心是“簡潔”,于是“90后”寫手行文利落大方,情感抒發(fā)得強烈直接,觀點鮮明,一針見血。相對于“80后”,“90后”的文字更加成熟和大膽,但這兩個形容詞并非褒義。網絡本是把雙刃劍,很多網絡垃圾或多或少影響了“90后”的思想,加之他們的“成熟大膽”,也形成了很多惡俗的垃圾文學,在這些垃圾中,韓流的沖擊與“非主流”對“90后”毒害頗深,值得人們擔憂。
“80后”與“90后”本是商業(yè)的噱頭,在我眼里,沒有明確的所謂“80后”與“90后”的劃分。無論是“80后”還是“90后”,他們都還年輕,都要長大,無論怎樣的方式,他們都是積極的。對“80后”與“90后”而言,文學都是自己內心自覺或不自覺的真實表露,而“青春”,是我們筆下的共同主題。
“80后”與“90后”將聯(lián)手
“80后”這一詞匯的興起是和韓寒等人的走俏分不開的。
對于“80后”文學,精明的媒體總是喜歡把其拉出來當作“典型例子”品頭論足一番,從文字到句子直至文章。幾年后,不甘寂寞的媒體又盯上了“90后”,也許“90后”的文字太過“自由”,“90后”的“作家”也太過泛濫,這種批評的焦點似乎分散了,力度便遠遠不如“80后”了。其實,每一代人都要經歷一個自我蘇醒的過程,每一代人在經歷青春時也都會產生一種焦慮,有許多關于自我、兩性關系乃至社會、人生等的思考與擔憂。不得不承認,劇變的社會背景,也讓“80后”和“90后”的文字,具備了令人嘆服的劇烈能量!“80后”用自我意識的覺醒,迸發(fā)出張揚的文字,難免狂妄:而“90后”將他們這種特質更推進了一步,在透出文字靈氣的同時卻顯得底氣不足。
如果說“80后”是傳統(tǒng)文學的顛覆者,那么“90后”就是新興文學或者說是網絡文學的推動者,至少他們認為時代賦予自己的責任就是如此。左手“80后”,右手“90后”,一個年代的跨越竟然成了一種態(tài)度、一種意識與一種風格的代名詞,這大概也是前無古人吧。
不管是“80后”還是“90后”,離真正的文學都尚有一段路要走。也許再過20年,他們就會聯(lián)手,成為中國文學的“崛起一代”!
年輕一代的中國詩人
我是一個號稱寫詩的人,就談談“80后”與“90后”的詩歌吧!
其實我是很早就關注”80后”詩人的,比如春樹、唐不遇、小樹大人再到后來的鄭小瓊等,我的第一感受是:他們讓我大吃一驚!因為之前我讀過很多成名已久的中老年詩人的詩歌,他們寫得無懈可擊,卻無法激起我的閱讀興趣。而“80
后”詩人給我?guī)砹艘环N從來沒有過的閱讀感受,他們語言開放、無所顧忌,有一種年輕的美,總有很多詩句讓人讀起來熱血沸騰。
不過縱觀“80后”詩人的詩,他們作品的主色調大多是灰色的,有種莫名的悲傷,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正好生活在社會轉型的時候,物質與精神在他們的世界里劇烈碰撞而產生的迷茫。
相比起來,生、長都在“蜜罐”里的“90后”詩人則陽光很多。雖然到目前“90后”詩人并沒有真正登上歷史舞臺,無論作品數量與質量都無法與“80后”詩人相比,但是,“90后”詩人們正向著一條令人欣喜的道路前行?!?0后”生活優(yōu)越,有很多的理想與幻想,他們的詩,大多充滿了童話的色彩,陽光、積極是他們創(chuàng)作的一種風格,靈動、清新的意象是“90后”詩歌的最大特點。而他們的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90后”詩人很少經歷過真正的社會洗禮,作品內容都還比較膚淺,詩歌技法也還顯得稚嫩,使得思想沖擊力大大降低。
不論是“80后”詩人還是“90后”詩人,他們的道路都還很長,許多磨難與考驗都將擺在他們的面前。尤其是詩歌這種文體,它是一條寂寞的路。正如編輯《“90后”詩人7家》的詩人發(fā)星就曾說:“但愿這7個‘90后詩人中有一人,在10年20年后還在寫詩讀詩,那就是詩歌的福了?!弊8!?0后”、“90后”詩人能夠堅持下去!
“80后”和“90后”文學,我從其新穎性、傳統(tǒng)性、市場價值、以及局限性來品讀。
從最淺的層面來看,“90后”的少年作家們普遍年齡還小,他們的思維方式還沒有定型,接受的信息卻比十年前要多得多,思維便像水晶一樣把信息不斷地反射、折射、發(fā)散。
“80后”寫作者的文學熱潮基本上已過了大半,“90后”的少年作家不會再去趕什么風、追什么潮。反之,中國最近幾年講究“復興國學”,很多“90后”的文字明顯受到古代、近代文學作品的影響,已“返璞歸真”,開始用非常簡潔的文字去描述美好的事物,善用詩詞?!?0后”的文學要比“80后”更“傳統(tǒng)”一些。
當然,在寫作的同時,“90后”的少年作家們也充分考慮市場的需要。這是他們的優(yōu)勢——在經歷了“80后”文學熱潮后,市場已經徹底接受了少年作家這一特殊群體,并開始對少年作家的作品有所期待,有比較大而穩(wěn)定的市場需求。
從現(xiàn)在來看,“90后”文學的市場價值遠沒有“80后”文學大。“90后”作家們的年齡尚小名氣不大、作品稚嫩不成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隨著社會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讀者對精神食糧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在經歷了市場缺乏節(jié)制的炒作風潮后,他們的分辨力大大增強,拒絕接受炒作出來的書籍,拒絕接受文學價值低下的作品,一切靠實力說話。市場需要更出彩的“90后”作家!最后,“80后”與“90后”共有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顯的。作為青年、少年作家,他們經歷不豐富,思想不夠成熟穩(wěn)重,他們鋒芒畢露,少年成名卻耐心不足。也許正因為如此。人們對“80后”、“90后”的文學才抱有更大的期待。
什么都敢嘗試的“90后”文學
以前讀過博客上一篇文章,用了“90后”的標簽。從此以后,每當我被問到關于“90后”文學的話題,那個標簽,就像磁鐵書簽一樣,催促我翻到那一頁那篇文章,作為“90后”文字的雋永持久的代表篇。
文章的主角、配角名字是一個字的,文章里的人物對白星星點點:人物說話的時候好像是在拍臺灣片,場景里的物品似乎有喜力和泡騰片:幾個字的短句成了經典的段落構造,反反復復只有引號的對話成了基本的組成框架。后記里面作者還標明這個故事是依照~種叫做“souls in one”的寫作方法,一種把自己的靈魂抽離出來與身體對話的精神分裂式創(chuàng)作方式。
“90后”的文學,真是什么都敢嘗試。讀完之后,我像是一個已經遠離了這個時代一般意味深長地對著液晶屏點頭感慨,幾乎要忘記自己也是屬于“90后”文學圈里的人。
“90后”文學,實際上開始于“80后”文學鼎盛的時候,也就無法擺脫“80后”文學縈繞在每個字符之間的孤獨憂傷感。在尋找屬于“90后”文學特點的過程中,“非主流”似乎可以濃縮“90后”文學那些令人費解的文字的一切特征。而在不斷反對主流的過程中,“90后”文學的特點卻越來越趨同,融化成一個單一的抽象名詞。我接觸過的“90后”文學作品,從和我的作品一起入選各種作品集的作品到網絡圈子里的自由文章,都越來越呈現(xiàn)一種模式性的統(tǒng)一,帶有一種刻意特立獨行趨向的創(chuàng)作風格。
“90后”的“非主流”作品,本應更具多樣性,現(xiàn)在卻在我們無法放開的多愁善感之中變得如此一致。我覺得這是一種遺憾。
我一直認為“90后”文學是與眾不同的,作為新一代的我們,應該勇敢地嘗試新的手法、新的思想、新的主題和新的風格,“90后”文學亟須努力去解開那些大眾文字模式的羈絆。那篇留在我腦中揮之不去的“90后”博文就是最好的代表。
時間是最好的證明
我不服!這應該是這兩代少年作家為數不多的共同點了。
“80后”總覺得我們這些“90后”懂個屁文學,就知道脫了衣服炒作。并且,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還“特別”年輕,不舍得把青春文學主導者的位置拱手讓人。
而從一開始,“90后”就是天不怕地不怕的,說白了就是自高自大,連那些老一輩的作家都不甩,干嘛要認你個只比自己長兩歲的小毛孩?
這一景象轉到圖書雜志這個戰(zhàn)場上就更顯激烈了。“90后”一會進作協(xié),一會當導演,一會又脫了衣服炒作,如此等等,賺足了眼球。出版商那眼又不是吃素的,看到誰有價值就給誰出書唄。
“80后”一看,這哪行啊,你們一鼓作氣上來了,我們吃啥呀?但又不能公然在雜志上罵人搶飯碗,是吧?只好在博客以及媒體上大肆放言,說“90后”寫的那不叫文學,那叫垃圾,寫的是“狗不理”等等,來迷惑大眾視聽??墒谴蟊姴恢腊?,就看他們說“90后”寫的文章哪看哪不順眼,一會說咱炒作,一會說咱寫的沒水平,再加上我們那些非主流同胞們隔三差五爆兩條頭條,更沒我們這些無辜作者的活路了,被罵得很慘。逼迫俺們這些可憐的孩子只好晚兩年再出道,在經濟危機的時候,把這兩口飯留給他們吃。
事已至此,我們就靜候著,看看這互不服氣的兩代人,哪個能掌握明日文壇吧。
我的“文學貶值”觀
“90后”應該說是一個文字泛濫的時代,我不知道文字在我們當中算不算得上一種潮流。說算,似乎也沒那么多人在意:說不算,好像還沒人不知道韓寒郭敬明。
怎么說呢?看那些進進出出圖書館的人越來越多,似乎文字在我們這一代重新“風騷”了,可仔細一看書架上那些東西,好的、壞的、優(yōu)的、劣的,混于一體。其實這也沒什么,只不過是當下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釋義。文字出版在增值,文字本質在貶值。
貶值,不是說它能賣的錢越來越少了,而是它被讀的價值越來越低了!“90后”是泡在蜂蜜罐里的一代,少了眼淚,取
而代之的是笑到僵硬的嘴角,然后造就出一堆又一堆無病呻吟天真幻想的文字。就說現(xiàn)在市場上越來越流行的“韓式言情小說”,用句現(xiàn)實點的話來說,的確可以換幾張鈔票來花,可是如果說“它們是一堆患有嚴重幻想癥的同學的結晶”,也可以解釋得不那么一般。
“90后”文字更“超前”的是發(fā)明出了一個叫“火星文”的東西,你不要問他們是想反古,還是裝洋氣,或者是要挑戰(zhàn)大家的視力,那樣他們就會說你老土了。這當然也可以用矛盾定義來解釋這一個現(xiàn)象,當“90后”把文字玩得這么天馬行空的時候,既可以把它們歸結為一種創(chuàng)造,也可以認為是一種風格。當下的情況卻是,這樣的“90后”腦殘文字非把“90后”文壇弄得一塌糊涂不可,那是文字貶值了。
再回頭看看現(xiàn)在的出版社,炒作功底可見一斑,和娛樂圈有一拼。寫書的作者要炒,作品要炒,也許并非出自作者本意。他們把序言、封面炒得比內容還精彩,恐怕哪位作者某天在書店看到一本自己的書,都要驚嘆一句:“我有這么紅嗎?”不過也就圖個賺錢,同時也理所當然地把“90后”文字推向商業(yè)市場,又光鮮又理直氣壯地大批大批印刷,滿足了那些堅持“出名要趁早”的“90后”的愚笨夢想,賺足了大把鈔票,可惜的是貶值了大批文字。
“90后”的文字,應該是摒棄劣質的“路邊攤”,也不要商場競技,真正用心描摹出一個心靈棲息的青春帝國,那才是真正有“質”的文字!
早熟并不代表成熟
鄭淵潔說“90后”的文學,是一代孩子的文學,連作協(xié)都對這些孩子敞開了大門。如果我們仔細地去讀“90后”文學,像唐朝的《把夢還我》,或者是李軍洋的《一路向北》,或者是高璨的詩歌,會發(fā)現(xiàn)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一代人的文學觀比較隨意、開放,不太講究文學的方向,自由發(fā)展。到底說來,“90后”還是一群孩子,一群童真未去的孩子,文字還顯得有些稚嫩。雖然“早熟”似乎成了“90后”的標簽,但早熟并不代表成熟,最多是用化肥催熟的一代。
“80后”文學剛出現(xiàn)時,更多的是對周圍的批判與自我內心的表達,而“90后”文學對周圍的批判并沒有“80后”那樣尖銳直接,更多是對所謂“個性”的一種張顯,比如非主流、火星文等,都是他們所認為的“個性內容”。其實有的時候,非主流的東西多了,也就主流了,個性的人多了,也就共性了。不知“90后”文學是否會朝這個方向發(fā)展,個人認為這不是個性的表達方式,至少不是最佳表達方式。
一個時代對應著一幫人,一幫人也凸顯著一個時代的背影。仔細看看,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當金錢和欲望泛濫的時候,“90后”文學表現(xiàn)出來的是生活的一種孤寂感。生活不一樣,思想也不一樣,這就決定了“90后”文學比較復雜,同時也有點簡單,因為這就是他們的生活。孰是孰非,依舊不是一兩句說得清的事。
如果說“80后”文學的主基調是感嘆青春的傷和痛,現(xiàn)在的“90后”文學,似乎還看不出什么大的共同特性?;蛘咭部梢哉f,“90后”文學更少制約,更加自由,也更加個性,“90后”的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代表,在從不同的方向來嘗試更多樣的表達。
“90后”不再去考慮安妮寶貝的文字是如何華麗,不再去想韓寒是多么的狂妄,也不會跟著郭敬明去賺取青春的眼淚。相比之下,“90后”更注重表達的本身,比如有人寫道:“我今天吃飯了,吃飯看見了美女,美女又看見我了?!边@有點像法國的口語化詩歌,把一天的事情全記錄下來,流水賬一樣。
讀著“80后”的作品,騎在“80后”的尾巴上長大,如果說沒有一點模仿的痕跡,那也是騙人的話。不能否認的卻是,與“80后”的刻意和矯情比起來,“90后”更直截了當,也更單純。他們對于生活的感受,也更從容和更多了一份真實的熱愛。
一
在“90后”的少年作家中,有兩個特例。一個是16歲就告別人世的子尤,這位出生于1990年的北京少年,很早就顯示了在文學上的天賦,卻不幸身患絕癥。在與病魔抗爭的痛苦過程里,卻一直保持著昂揚的斗志和樂觀的態(tài)度,用文字記錄著獨特的內心歷程,留下了一本震撼無數人的《誰的青春有我狂》。另一位是移居深圳的張悉妮,這位同樣出生于1990年的美少女,幼時因為藥物致聾,一直生活在一個沒有聲音的世界里,卻從不曾失去過對生活的信心,寫出了自傳體小說《假如我是海倫》等一大批作品,感動了無數人。
與其說他們是靠作品的文學品質打動讀者,倒不如說是他們面對自身不幸經歷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更讓人動容。當你看見瀕臨死亡的子尤仍然面帶微笑,看見張悉妮在中央電視臺的節(jié)目里,打著手語和人交流的那一刻,你沒有辦法不為他們的堅強、樂觀、積極和陽光雙眼濕潤。而文字,只是他們通往這個世界的心靈之橋。
因為他們,“90后”文學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張標簽一陽光寫作。
2008年,被稱為“90后”元年。這一年一開始,成都市石室聯(lián)中15歲的初三學生、被稱為“90后”韓寒的唐朝,就以《把夢還我》高調闖入了人們的視線。2008年3月初作品一上架,就連續(xù)三周登上北京圖書銷售榜前十名,他的文字甚至引起了英國《新觀察家》報的關注。無獨有偶,四川省的另外兩名“90后”作家楊大慶和雷蕾,也幾乎在同一時間分別推出了新作《大明遠征軍》和《探戈下樓》,均受到讀者熱捧。
在其他地方,這一年里,廣東、山東、北京、重慶、天津、湖南、陜西等地的“90后”寫作者們,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作品?!?0后”寫作者,在這一年大規(guī)模集體亮相。
與“80后”作家們出道時飽受爭議的境況不同,“90后”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各地的作家協(xié)會和相關組織,紛紛為他們召開作品研討會,掌握著文學話語權的著名和非著名人士,也都紛紛表態(tài),大力支持。這一年,許多“90后”少年作家,都被所在地的作家協(xié)會吸收為會員,他們中很多人的簡介里,從此多了一項“xx作家協(xié)會年齡最小的會員”的特別說明。
二
2008年8月,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著名作家鐵凝在北京國際新聞中心一場名為“當代中國文學”的集體采訪中,公開表示了對他們的支持。鐵凝表示,“80后”、“90后”作家貼近青春的寫作贏得了當代很多年輕讀者,讓她很是羨慕,他們“為文壇帶來了色彩、動感與活力”。她認為,“80后”、“90后”作家,在知識儲備、生活環(huán)境、寫作環(huán)境和整個中國大的社會背景以及藝術起點上“比我當時要高得多”。
雖然與“80后”當初的強勁風頭比起來,“90后”似乎缺少了一些凌厲的銳氣,更“低齡化”開始的寫作,讓他們的文章更多地具有一種“童話”色彩,而更加寬廣的網絡寫作環(huán)境,也讓他們的寫作文本,從一開始就顯示出了多種發(fā)散方向?!八麄兊奈淖殖錆M靈氣,也很有網絡特點,有些句子一瞬間就能吸引讀者”,“他們新鮮的文字,飛揚的想象力給目前略顯沉悶的文壇吹來了一股清新的風”,一些出版過他們作品的編輯,都一致性地對“90后”的文學嘗試給予了鼓勵和肯
定。他們的文字,讓被“80后”詮釋得過于沉重和疼痛的青春,多了一絲溫情脈脈。
三
因為“80后”文學巨大的市場成功,“90后”剛一浮出水面,許多出版經紀人和出版社自然而然地就把目光轉到了他們身上,這些市場追逐者,期待“90后”能再現(xiàn)市場奇跡。事實應該是,就目前而言,“90后”的市場號召力讓他們有些失望了。
除了“90后”作者文學功底本身還需錘煉的因素外,與“80后”作者所處的年代相比,市場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利用“80后”的旗號,“青春文學”已經在長達數年的時間里,被過度詮釋,已經被商業(yè)傷害了,諸如很多“惡炒”手段所沉淀下來的負面效應,現(xiàn)在都落在“90后”身上?;蛘呖梢哉f,在某種程度上,“80后”寫作者透支了“90后”寫作者的市場,提前搶了“90后”的飯碗。
2008年,有一個例外,她就是自詡為“泛‘90后”的湖北美少女蔣方舟。蔣方舟出生于1989年10月27日,如果按照“代際”劃分,她應該算是“80后”,如果按照寫作年代劃分,她卻是標準的“90后”,她開始寫作的年齡是7歲。蔣方舟的文字“早熟、怪異”,語不驚人不罷休,她也一直自詡為“天山童姥”。11歲時,蔣方舟就因為長篇小說《正在發(fā)育》,大膽涉及早戀、性、偉哥等敏感內容,引發(fā)廣泛爭議。
除了內容,蔣方舟的文字也同樣備受爭議,有人認為她在作品中所使用的語言,十分的隨心所欲,無論表達的主題、描寫的對象還是行文的方式都絕少條條框框,顯得太輕松,太任性,而少了一份嚴謹,經不得推敲。同樣,她的寫作風格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除了一大批癡迷的讀者,包括文學界的權威專家都給予了她很高的評價。
例如蔣方舟寫過這樣一段話:“當我激動著心,顫抖著手,走進了會議室。啊,神圣!啊,莊嚴!啊,空蕩!啊,干凈l我這個離十八歲還有八年的孩子,竟有些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手足無措了?!北本┐髮W的錢理群教授在引用這段話時稱“寫得太漂亮了”,認為對詞語的吸收能力很強,在抒情手段不夠的時候,能夠創(chuàng)作性地使用語言,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到最暢快的程度。著名文學批評家謝有順甚至這樣稱贊蔣方舟:“忽然發(fā)現(xiàn)努力多年才稍微領略文字的秘密?!?/p>
到現(xiàn)在,蔣方舟已出版了十多部個人作品,2008年6月,高中畢業(yè)的蔣方舟被清華大學降低60分特招入學,引來一遍爭議。在“90后”作者中,蔣方舟無疑是到目前為止最成功的一位,無論在市場還是個人的前途上,文學都為她贏得了實實在在的名聲和利益。
四
大多數人在評論“90后”的寫作時,都接受“網絡文學”是他們的起點這一說法。也正是網絡的無限開放性,和對傳統(tǒng)寫作話語霸權的顛覆,讓“90后”寫作者的心態(tài)更自由、更平等,使他們的情感更放松,文字里經常流淌著傳統(tǒng)書面寫作里很難看到的非常鮮活的語言和形式。
唐朝在接受采訪時,就公開表示,雖然韓寒、郭敬明、張悅然、孫睿等“80后”作家的小說,對自己的影響很大,但他認為,很多“90后”從校園和網絡上收集題材,而且“想象力豐富、寫作獨具一格”,“90后”只是需要不斷積累閱歷,使所有想法得以表達。他的觀點,也是“90后”寫作者的普遍觀點。
如果說“80后”文學的標簽是“銳利”和“不羈”,現(xiàn)在還很難給“90后”文學一個整體的鮮明標簽。盡管評論界對于“‘90后作家”這一稱謂也尚存質疑,但是一個青春群體急于表達的欲望卻是不爭的事實。
“文學上的‘90后”一定會在“文學上的‘80后”后出現(xiàn),這也是客觀規(guī)律。從文學的角度說,“90后”還是“幼年”,他們需要做的,就是更加深刻地去認識和理解生活、生命的意義,通過成長本身的不斷積累和沉淀,完成內心和文字的蛻變。
祝愿每一位“90后”寫作者的未來都陽光明媚!我們也有足夠的理由,期待他們將用文字帶來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