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銳
你可以進行防御性反收購
最近,深圳的兩大商業(yè)巨頭之間火藥味頗濃,茂業(yè)國際的關(guān)聯(lián)公司多次在二級市場買入深國商,眼看持股直追大股東且有取而代之的勢頭,深國商忙不迭地修改公司章程,還拋出“如果某股東獲得股份達到或可能超過10%時,經(jīng)股東大會通過決議,公司可向除該股東之外的其他股東,增發(fā)新股或配送股份”??蓻]過幾天,這個類似于“毒丸”計劃的條款就被叫停。
眾所周知,“毒丸”計劃是國際常用的反收購手段。但在目前國內(nèi)政策、法律環(huán)境下,其適用性還有待考察。那么,僅依靠自身的經(jīng)濟力量,那些大股東沒有絕對控股權(quán)的公司能從哪些方面進行反收購呢?下面我們提供一些在目前國內(nèi)法律、政策下,實際存在的反收購策略。
設(shè)置收購方進入董事會的障礙
一般來說,收購方收購一家公司就必須控制住董事會,然后才能通過利于自己的決策。公司對此的應(yīng)對措施是,在公司章程里設(shè)置對董事更換的限制,并規(guī)定修改這個限制必須在股東大會上以絕對多數(shù)(這個比例通常是2/3甚至更高)通過。這樣,即使收購方持股比率凌駕于大股東,也仍不足以立刻控制董事會,可以為后續(xù)的反收購爭取時間。
我們以大眾公用的公司章程為例來說明,如何設(shè)置各種條款阻擋收購方進入董事會。
首先,“更換董事、監(jiān)事會成員以及修改公司章程的議案,須連續(xù)三年以上單獨持有公司20%以上的股東方有資格提出”。其次,“每屆董事會中除獨董、職工代表董事以外,其他董事更換比例不得超過董事會中其他董事成員總數(shù)的1/5”。最后,“任免董事、修改章程,除了須由出席股東大會股東所持表決權(quán)2/3以上通過外,還須經(jīng)單一持股20%以上股東的一致通過”。
在大眾公用第一大股東持股比率超過20%,董事會成員9人(3個獨董,1個職工代表董事由職工大會選舉)等前提下,即使有人對其收購比率超過大股東,也無法即時把自己的人安插進董事會—有“連續(xù)三年持股”的限制。而滿足三年時間條件后,又只能進去1人—“每屆董事更換不得超過1/5”,在董事會還是沒發(fā)言權(quán)。如果收購方忍無可忍,繼續(xù)增持打算修改章程,可只要大股東不同意,以上那些“惡劣”的條款就無法修改—“修改章程除了2/3的股東大會表決權(quán)通過外,還得所有單獨持股20%以上股東一致通過”。
所以,像大眾公用這種安排,如果大股東認定是惡意收購,收購方幾乎沒可能成功。
降落傘計劃—增加收購的人力成本
降落傘計劃是指公司通過章程規(guī)定,或與經(jīng)營管理層簽訂合同:如果有控制權(quán)變更、經(jīng)營管理層被解雇等情況發(fā)生,公司將向他們支付大量賠償金。其中包括針對董事、高層管理人員的金降落傘計劃,以及分別針對中層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的灰色降落傘、錫降落傘計劃。
還是看大眾公用怎么安排:“如果單獨或合并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繼續(xù)收購公司的股份并成為了實際控制人,導致公司中層以上管理人員主動或被動離職,該股東應(yīng)當向離職人員一次性支付額外遣散費用?!?/p>
而“額外遣散費用”的計算方式極其繁瑣,綜合考慮了離職人員的現(xiàn)有薪酬水平、離退休時間、通貨膨脹的影響、資金時間價值和人均收入增長率等等因素。有人按大眾公用的實際情況來計算,如果全部遣散,遣散費總額在億元以上,非常驚人!對收購方而言,暫且不算它收購股權(quán)的支出,僅此一項,恐怕就會動搖其收購的決心了。
以上兩條的預防性很強,被收購方盯上的時候就可以起到威懾作用。然而,如果事先沒有做好周全的反收購準備,公司就只能靠大量資金來打一場“硬仗”了。
回購股份,或收購“收購方”
公司遭到被收購的威脅時,回購發(fā)行在外的股份,不僅增加了收購方收購足額股份的難度,此外還可以提高自身股價,增大收購方的收購成本。大眾公用在公司章程里,對公司回購股份作了特別說明:如單獨或合并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東繼續(xù)收購公司的股份,公司可立即回購股份,無需經(jīng)股東大會授權(quán)。
由于這個條款被觸發(fā)的條件很低—持股比率達到10%,公司管理層能靈活作出反應(yīng)。并且,由于是公司本身回購股份,大量消耗了資金,此舉不僅增加了收購方的收購難度和成本,還可能降低收購方的收購興趣。而如果反收購成功,公司可把回購的股份轉(zhuǎn)讓給第三方。
除了自我防衛(wèi),公司也可以主動出擊。如果收購方是上市公司,本身股權(quán)也分散,那么公司可以進行反擊—購買收購者的股票,以達到保衛(wèi)自己的目的。這就是帕克曼防御術(shù)。這么做的好處是化被動為主動,甚至可以出讓自己部分利益,尋找利益共同體一起去收購收購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