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晨
小說是一門回憶的藝術(shù)。初寫小說,潛意識里就要把小說做舊,一則多寫些老人和孩子,二則遣詞造句與現(xiàn)實生活語言求隔,暗暗使用著一種特殊的技巧,以致一些編輯對我發(fā)出疑問,看你的小說怎么像是出自二三十年代的作家之手?愛寫老人和孩子,也確實有討巧處,因為二者本身就如同一種審美和詩性的符號。就像男人少有沉溺于攬鏡自照的,年輕時瞧著自己總沒可觀處。這樣做的結(jié)果,一個字:難。想想吧,將人一生中的中間部分去掉,實際上也就是既離幼年近,又離老年不遠。而且總有一些文字的鋒芒會銳利地突破新敷的泥巴和苔痕。
但活到眼前這個年紀。就已有所不同。不斷增加的人生閱歷,決定著觸目所及無不帶上記憶的滄桑和斑駁。嚴重一些說,所有的一切,也都是過去。因之,我甚至不覺得自己擁有現(xiàn)在,現(xiàn)時,也不用絲毫費力地去尋找記憶和歷史,每一頁記憶的畫片都無需刻意地涂抹。
那樣的一個小學老師,遠遠地向我踽踽走來,也可以說他本來就在那兒,在天地之間的深處,像星月和土壤一樣古老而永恒。我相信他既是我的小學老師,也是你的。
每當我回憶起自己的童年,眼前都會閃現(xiàn)這樣一位小學老師的形象,親切,風趣,講起課來惟妙惟肖,手舞足蹈。直到那年再次遇到他,我都沒真正想到自己熱愛的小學老師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
在我家的地頭,我看見我的小學老師跨過一道道田埂,快步向我走近,雖然他的外表變化得厲害,但他在我身上喚醒的感覺。跟多少年前沒什么不同。
我跟小學老師恭敬地寒暄方畢,小學老師像有備而來似的,就馬上對我講述了自己被鄉(xiāng)鎮(zhèn)“教育組”無情辭退的經(jīng)過。專門的考察課上,小學老師向孩子們教授描寫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隨手取譬:麥垛之高,高上天;站在高高的麥垛頂,“撕塊白云擦擦臉”。我不禁驚異于自己的耳朵。小學時光即使不算太久遠,也已經(jīng)過去二十多年,幾乎同樣的話語卻重又響在我的耳畔。小學老師憤憤不平:這樣講“有什么錯”?多少年都這樣講過來的,不是很精彩嗎?
小學老師的語調(diào),語速,神情,舉手投足,無不讓我想到腦子壞掉的祥林嫂。但我心底感到的凄涼,絕不是因我不能夠坦率回答小學老師的質(zhì)問和迷惑。
已有十九年的時間,我生活在遠離故鄉(xiāng)的一座小城。
一次,母親從老家來,自然常常說起老家的人和物。
“張莊的某某,你還記得吧?”母親問我。
“好像記得?!蔽艺f。其實腦子里一點印象也沒有。
母親隨后告訴我,臨村張莊的某某小時候就心心念念想去看南京長江大橋,村里人給他起個外號叫“南京迷”。突然走失后二十多年,才又返回村子,雙腿卻已被火車壓斷?;貋砗笠膊缓煤酶苫?。惹得他越來越年老力衰的母親忍不住抱怨他拖累了自己晚年的生活,做兒子的聽到后再一次不辭而別,從此沒了蹤影。
于是,我寫了這個小說《去往約塞米蒂》。
每個人的童年都擁有純凈的質(zhì)地,但在充滿悖謬的年代,一個獨具異秉的童年的心靈更容易為那無比輝煌的假象所迷失。一個叫張生的孩子,遭遇了一個叫張德北的小學老師。輝煌的假象無處不在,小學老師非但自己深信不疑,還以自己夸大的激情深深影響著自己的學生,致使張生在那假象的迷惑下,走上了通往遠方的不歸路:他要親眼目睹那宛然神話中的南京長江大橋。隨之而至的則是一個母親和一位小學老師的漫長等待。母親等待愛子的歸來,小學老師等待自己的愛情開花結(jié)果。
對于每一個有關(guān)的人,命中注定的是夢想的破滅,謊言的消遁,情愛的徒勞。兒子的殘肢斷體,讓一切的來龍去脈水落石出,苦熬歲月的母親無法克制自己內(nèi)心的憤怒,小學老師的愛情遂成泡影。曾經(jīng)的輝煌,到頭來不過是一場人生的悲苦,而傳說中的母愛也并不是沒有限度。自從當年張生出走,他即已不屬于生養(yǎng)他的村莊,和這個現(xiàn)實世界。張生再次的不辭而別,也再次驗證了自己的宿命,同時也讓母親明曉了母愛的堅定和真實。
鳥已死,人已去,屋已空,小學老師終于選擇了自我放逐。
《去往約塞米蒂》會把我們帶回自己遙遠的童年,會讓我們回憶起自己的小學老師。我那難以忘懷的小學老師就這樣從時間的深處走來,又向時間的深處走去。他在那里,原本在那里,在時間的雨滴下,身披自己的苔痕,或紅銹。而我不論是在寫作,還是在沉思,也都像是生活在漫無邊際的回憶里,時刻感受著時間那動人的微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