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琴
近幾年,為魯莊公“翻案”的文章經(jīng)常見諸報刊,如《再識魯莊公——對〈曹劌論戰(zhàn)〉一文中莊公的另一種解讀》(《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長勺之戰(zhàn)關鍵在于魯莊公》(《語文教學與研究·讀寫天地》2006年第4期)、《重讀〈曹劌論戰(zhàn)〉中的魯莊公》(《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6年第8期)、《魯莊公形象新探》(《語文教學之友》2007年第7期)等等,而且網(wǎng)上也偶或發(fā)表一些短論,為其“鳴不平”。最近,李光老師在《語文學習》上撰文(見2008年7-8合刊《魯莊公:何“鄙”之有?》),進一步把類似的觀點導入課堂,引導同學們重新審視魯莊公這一形象。應該說,這對培養(yǎng)學生“不唯上,不唯書”的獨立思考精神是十分有益的,但從整個課堂的流程來看,師生討論的角度失之偏頗,最后的結(jié)論也過于草率。下面筆者擬從三個方面談談魯莊公之“鄙”。
首先,我們應該思考,曹劌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的原因何在?以往老師們都是從課文之中為曹劌的這句話尋找依據(jù),配套教參上也說:“‘鄙字為下文寫魯莊公作鋪墊,‘遠謀二字又為下文描寫曹劌的深謀遠慮張本?!?人教版初中語文第六冊《教師教學用書》)這就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身為“藿食者”的曹劌,偏居鄉(xiāng)野,并未與“肉食者”莊公接觸過,他憑什么斷言其“鄙”?
大家知道,長勺之戰(zhàn)是齊國公子小白(后來的桓公)與公子糾王位之爭的余波,《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明確記載,魯莊公十年,“齊伐我,為糾故?!标P于這一點,《史記·魯周公世家》有段簡潔的敘述,茲錄于下:
(莊公)八年,齊公子糾來奔。九年,魯欲內(nèi)子糾於齊,后桓公,桓公發(fā)兵擊魯,魯急,殺子糾,召忽死。齊告魯生致管仲。魯人施伯曰:“齊欲得管仲,非殺之也,將用之,用之則為魯患。不如殺,以其尸與之?!鼻f公不聽,遂囚管仲與齊。齊人相管仲。
面對齊兵來犯,魯莊公全然失去了主意,一味屈從桓公意旨,不聽施伯勸諫,以致放虎歸山,令齊國坐大,如此大事,魯國上下應該是人盡皆知的。正是因為有了一年前的經(jīng)驗教訓,所以這次得知敵軍在此壓境時,“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曹劌為了避免覆轍重蹈,才會不顧?quán)l(xiāng)人的勸阻,挺身而出,力挽狂瀾。
其次,課文中所敘的魯莊公之“鄙”更為明顯:先是認不清戰(zhàn)爭成敗的先決條件,荒唐地以為,靠身邊的幾個大臣、將領,靠神靈的庇佑,便足以打贏一場戰(zhàn)爭,只是在曹劌再三追問與啟發(fā)引導之下,才漸漸明白,人民的信任和擁護才是國家固若金湯、無往不勝的根本保證;戰(zhàn)場上,一見到敵人就想打,看到敵人逃跑就要追,完全不思前想后,做通盤考慮,更不懂兵法所云“兵以詐立,以利動”“避其銳氣,擊其惰歸”“佯北勿從,銳卒勿攻”等為何物了;等到打了勝仗,自己還搞不清楚是什么原因。這些都足見魯莊公之“鄙”。
至于《魯莊公:何“鄙”之有?》一文的師生討論中,以其能直接召見曹劌,請他坐到自己的車輿里,并在戰(zhàn)場上大膽采納曹劌的建議,便認定他不“鄙”。對此,筆者不敢茍同,第一,這些做法與“鄙”“不鄙”無關(請注意,這里的“鄙”義為“目光短淺”——課文注);第二,考慮到當時的形勢,我們未嘗不可以如此理解:魯莊公之所以將戰(zhàn)斗之事全權(quán)委托給曹劌,并對之言聽計從,正是其在危機之中束手無策、死馬當活馬醫(yī)的表現(xiàn)。常言道,“聽其言,觀其行”,知人方能善任,而魯莊公不可能對一個身處鄉(xiāng)間的下級武士有很多的了解,僅憑幾句話就把軍隊乃至整個國家的存亡交到了他的手里,其危險可想而知——如果說者是一個趙括、馬謖之類只會夸夸其談、眩人耳目的人怎么辦?
第三,李光老師最后對學生說,歷史文獻資料關于魯莊公的記載并不多,這個結(jié)論也值得商榷。除了《左傳》,一些秦漢之際的文獻中也都載有他的事跡,比如《國語·魯語上》記載,莊公要到齊國去觀看祭祀社神的活動,曹劌以“齊棄太公之法而觀民于社,君為是舉而往觀之,非故業(yè)也,何以訓民”為由勸止,他則“弗聽,遂入齊”;另一次,他要將先君魯桓公廟堂的柱子漆成紅色,并在屋椽上雕刻精美的花紋,匠師慶告誡說:“臣聞圣王公之先封者,遺后之人法,使無陷于惡。其為后世昭前之令聞也,使長監(jiān)于世,故能攝固不解以久。今先君儉而君侈,令德替矣?!倍廊徊粸樗鶆?我行我素。還有,他的妻子哀姜嫁過來的時候,他命大夫、同宗大夫的妻子見哀姜時,用同等的見面禮,夏父展說“非故也”(這不合傳統(tǒng)),他還狡辯說“君作故”(國君所做的就將成為傳統(tǒng))。后來夏父展又講了很多道理,然而最終他還是“不聽從”。此外,《史記·刺客列傳》記載他信用武夫曹沫,任之為將,結(jié)果“與齊戰(zhàn),三敗北”,而他“猶以之為將”?!妒酚洝斨芄兰摇分羞€記載,由于莊公不顧魯國王位“一繼一及”的傳統(tǒng)慣例,立戍子子斑為嗣,他剛死,國內(nèi)便爆發(fā)了“慶父之難”……這些都是我們準確把握《曹劌論戰(zhàn)》中的魯莊公“鄙”的形象的有力的參考,何謂“不多”呢?
王力先生說:“從前常常聽見某人對某一句古書的解釋是新穎可喜的。其實如果不能切合語言事實,只是追求新穎可喜的見解,那就缺乏科學性,‘新穎不但不可喜,而且是值得批評的了?!惫P者認為,這個觀點同樣適用于文章解讀,只有充分尊重文本實際和歷史實際,在此基礎上綜合考量,才能做出更趨于準確的評價和鑒賞。如果一味地求新求異,結(jié)果往往會以訛傳訛。
(黃琴 安徽省合肥市五十七中學23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