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明
劉春泉,長沙人,生于公元1930年(民國十九年)。出身梨園世家,從小受家庭的藝術薰陶,在父親劉菊芬的教導下學藝,四歲登臺,六歲掛牌演出《金沙灘》,扮演蘆俊義,一炮而紅,“六歲紅”的藝名從此聲噪藝壇。她師承黃菊奎,并通過言桂云的師弟聶梅生,學了“言派戲”《打鼓罵曹》和《莊王擂鼓》,亦算言桂云的再傳弟子。她還受陳紹益、歐元霞、師青云、李鳳池、傅儒宗諸多名家的教益,成為湘劇唱做兼工的唱工老生。
1938年的劉春泉,雖只8歲,卻已是頗有名氣的童星,在醴陵和黎建明等一道,參加田漢組織領導的湘劇抗敵宣傳隊第五隊,后又轉入黃元和領導的第三隊,和大家一起進行劇場或街頭的抗日宣傳工作。到衡山縣演出時,隊里揭不開鍋了,11歲的隊員劉春泉和文書張文祥,走進縣政府找縣長要糧,縣長看過這位小演員的戲,很是喜歡,便批了幾擔米,解決了全隊燃眉之急,受到大家的稱贊。她是健在的五位“抗宣隊”隊員之一。
在近七十年的藝術實踐中,劉春泉刻苦磨礪,博采眾長,融前輩唱工言桂云、陳紹益、黃菊奎三家之長,不拘一格,在似與不似之間,并增加了一些花腔,重視唱做結合,終于形成了她獨特的演唱風格。她戲路寬廣,以唱工老生為主,高、低、昆、亂不擋,嗓音剛勁明亮,行腔如行云流水,尤擅彈腔。她的表演瀟灑大方,激情奔放,繼承了《轅門斬子》、《金沙灘》、《打鼓罵曹》、《莊王擂鼓》、《上天臺》、《胡迪罵閻》等一大批傳統(tǒng)劇目,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發(fā)揮,有所創(chuàng)造。如《轅門斬子》中,楊延昭因佘太君、八賢王、穆桂英的相繼到來,有三句導板,傳統(tǒng)的唱法是三句都唱北路高導板,劉春泉在唱做兩方面均作了革新,加以區(qū)別。如見娘時的導板,“楊六郎唱‘見老娘,離座下帳,觀察,見佘太君神色不對,停步,退三步,再前行,接唱‘施一禮恭身下拜……拱手齊額,左、右、中三拱,同時偷覷佘太君臉色仍未平和,急側身灑袍成半圓形跪下。這一連串動作、眼神都在長拖腔中完成,唱與做渾然一體。(見《湖南地方劇種志·湘劇志》133-134頁。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把楊六郎和佘太君在特定、復雜環(huán)境下的母子關系,從一句唱腔里揭示無遺。她的打鼓戲《打鼓罵曹》和《莊王擂鼓》亦是佳作。臺上幾分鐘的擊鼓,臺下“從敲枕頭到打鬧臺,足足地搞了一年(見《我演打鼓戲》,劉春泉口述,張九整理。載《湖南戲劇》1983年第三期。敲枕頭:在家以枕頭作鼓練習。“打鬧臺”:舊時戲班演出前先以鑼鼓鬧臺,借以招徠觀眾。分為三通,一通只擊鼓;二通擊鼓后鳴鑼三下;三通全堂打擊樂齊上。初學武場者多借此操練。)”她擊鼓不是單純賣弄鼓技,而是緊密結合人物此情此景中的感情心態(tài),演禰衡抓住“以下傲上”;演楚莊王則是“以上伐下”的要領,前者的心態(tài)“怒而狂”,后者“恨而恐”。同是打鼓戲,劉春泉演來,性格迥異。
她在改編的大戲《生死牌》中,塑造了主角黃伯賢主持正義,舍己為人的感人形象,如《后堂》一場,“有一段傾訴與玉環(huán)之父王志堅舊時友情的唱腔,起腔深沉、緩慢,繼而逐漸加快,到最后,情緒激昂慷慨,遂將紗帽丟在地下,借以集中地強烈地表現(xiàn)出黃伯賢對賀總兵的憤恨以及舍命救玉環(huán)的決心。(劉春泉《崇高的品質,高尚的風格——我演黃伯賢的感受》,載《表演經(jīng)驗談》第5頁。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接下來的父女別,劉春泉在《反南路》唱段中,她用“反正夾唱”的方式,先來幾句沉長的低音,表現(xiàn)人物悲痛欲絕但又束手無策的心情,唱得聲情并茂,蕩氣回腸。在這一傾刻,演員和觀眾都流下了眼淚,其情至為感人。1959年《生死牌》(當時名《三女搶板》)赴京參加建國十周年獻禮演出,毛澤東主席觀看后,“他老人家還向我要了劇本”,并建議將劇名改為《生死牌》(1993年11月6日,劉春泉在省會戲劇界紀念毛澤東主席誕生一百周年憶談會上的發(fā)言。載《戲劇春秋》1993年第6期3頁。)。在此前后,毛主席還多次接見和看過她的演出,對她的《轅門斬子》一劇給予了肯定和稱贊:“這伢子演唱得很好,我愛看(1993年11月6日,劉春泉在省會戲劇界紀念毛澤東主席誕生一百周年憶談會上的發(fā)言。載《戲劇春秋》1993年第6期3頁。)。”1975年毛主席在湖南養(yǎng)病期間,又點播了此劇和《金沙灘》、《生死牌》的錄像。上海電影制片廠于1959年將《生死牌》攝制成舞臺藝術片;1986年她又以此劇赴香港參加“中國地方戲曲展”;2002年應邀赴臺北參加“地方戲曲大展”,以精湛的表演藝術,贏得港臺同胞的熱情贊揚。臺灣媒體報道:“‘六歲紅劉春泉帶來《生死牌》,地方戲曲大展壓軸演出(見臺北報紙復印件,存筆者處。)”?;泟≈硌菟囆g家紅線女著文說:“湘劇的《生死牌》是震動全國藝壇的名劇,并且拍成了電影。在這出戲里,我們看到了劉春泉同志的精彩演出,她曲折地突出地而且鮮明地表達了正義善良知縣黃伯賢的內心世界,藝術造詣真是達到了高峰。(紅線女《陶醉在精湛藝術的氛圍里》載《湖南戲劇》1960年第三期)”
《李白戲權貴》是一出新編歷史故事劇,劉春泉扮演的李白,以唱工本行為主,吸收靠把的做派,從人物出發(fā),演得瀟灑飄逸,唱做俱佳。特別是唱腔出新上尤為突出。如“豪飲”一場,賀知章告知皇帝召見,“李白不愿‘摧眉折腰,這里有一大段‘將進酒的唱腔,以四平調為基礎,吸收長沙彈詞的特點,化以花腔,跌宕生姿,變化無窮地唱出了李白的憤怒、蔑視、清高、孤傲(黃德恩《贊劉春泉的表演藝術——看湘劇〈李白戲權貴〉》。載1982年5月12日《湖北日報》。)”劉春泉正是通過這些憤世嫉俗,裂石崩云的唱腔,將李白清高持才,放蕩不羈的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省內外專家、觀眾好評如潮。從傳統(tǒng)折子戲《轅門斬子》、《打鼓罵曹》到整本戲《生死牌》、《李白戲權貴》,可說集中了劉春泉數(shù)十年來革新唱腔的成果,其中有繼承、有繁衍,有創(chuàng)造,是沿著戲曲聲腔審美規(guī)律發(fā)展的,堅持字隨音轉,依字行腔,而達到字正腔圓,不襲陳套,形成她獨具個人魅力的彈腔演唱風格,說是“劉派”,亦不為過。
劉春泉還演過不少的小生戲,如《梁?!分荷讲?、《拜月記》之蔣世隆、《百花記》之?? ⅰ蹲肤~記》之張珍、《金印記》之蘇秦等,都是湘劇小生當行的重頭戲,她用真假嗓結合,不失湘劇小生的特點,表演落落大方,風格清新,均為行內外所稱道。
數(shù)十年來,劉春泉相繼當選過全國青代會、文代會、文教群英會代表,獲過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曾任湖南省政協(xié)常委、省青聯(lián)副主席、省劇協(xié)理事,以及《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湖南卷》顧問。為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她的表演藝術有《歐洲時報》、《光明日報》、《新華日報》、《湖北日報》及央視多家媒體報道或專訪。
劉春泉正式磕頭拜師的徒弟彭漢興、吳偉成,現(xiàn)為省湘劇院主要唱工老生。名演員王永光、顏燕雨、汪輝及老旦蔣藝正、花旦李丹紅等均受過她的教益。她現(xiàn)已80高齡,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仍在努力記錄傳統(tǒng)劇本達50多個,并根據(jù)自已豐富的舞臺經(jīng)驗,對劇本進行抹灰、整理;她決心錄制自已的唱腔300段,記譜制碟,用她的話說:“要給后人有個交待。”體現(xiàn)了一個老藝術家對本劇種的責任感。
1990年,由省文化廳、省政治協(xié)商會、省戲劇家協(xié)會聯(lián)合舉辦劉春泉、董武炎從藝50周年紀念活動,原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秘書長、文化部藝術教育局副局長李超,以“春泉同志舞臺生活五十年”為題,作《一剪梅》詞相賀:
載譽瀟湘六歲紅,四歲登臺,學藝神童。風蕭不負苦寒功。兼具才德,劇藝傳承。斬子轅門塑典型?;瞵F(xiàn)神翁,泰斗須生。五十歲月舞氍毹,浴汗鞠躬,留得蜚聲。(張九、凌翼云編注《湘劇詩聯(lián)選》224頁。內部印行)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