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魁
【摘要】本實驗采用持續(xù)動態(tài)的實驗范式,研究刺激的形狀相似性及注意定勢與未預期刺激捕獲注意的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形狀相似性;注意盲;注意捕獲;注意定勢
引文
當人們專注于某件事物,通常會忽視出現(xiàn)在眼前的其他事物,即使該事物是完全可見的,這就是“未注意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
早期對未注意盲的實驗研究主要有兩種范式:靜態(tài)范式和選擇性注意范式。
為了使得研究兼具傳統(tǒng)的靜態(tài)范式對實驗條件控制嚴格和選擇性注意范式貼近真實情境的優(yōu)點,Most等人采用了一種持續(xù)的和動態(tài)的實驗范式[4]。
Most等人使用該實驗范式證實了觀察者是否能捕獲到意外刺激與其是否和其他刺激是否具有相似性有關(guān)。同時他們也指出視覺相似性要發(fā)揮作用必須滿足視覺的相似性要體現(xiàn)在關(guān)鍵唯度上,關(guān)鍵維度是指可以將注意項目和忽視項目區(qū)分的特征維度[7]。本試驗將繼續(xù)采用該范式,將關(guān)鍵維度定義在形狀特征上,探討注意定勢是否在形狀維度同樣存在。
1.實驗
本實驗嚴格按照Most等人采用的持續(xù)的動態(tài)實驗范式,在其基礎(chǔ)上依實驗目的不同而做適當改進,實驗條件的控制,實驗程序和分析討論均嚴格參照相關(guān)研究,除研究對象所取維度和實驗組設(shè)置略有不同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為驗證性實驗。力求在盡可能相似的實驗情境下獲得可資比較的有價值的實驗結(jié)論。
1.1 方法
1.1.1 被試
100名在校本科生(已排除因不符合實驗條件或?qū)嶒炦^程中因不理解指導語導致實驗失敗者),年齡在19-24歲之間,男女比例接近1:1,所有被試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
1.1.2 儀器
DELL計算機,12.1寸寬屏液晶顯示器,分辨率為1280×800,刷新率為60HZ。
1.1.3 實驗材料與設(shè)計
被試距顯示屏60cm,頭部未被固定,視線與屏幕持平。采用持續(xù)和動態(tài)的實驗范式。每一試次的刺激都呈現(xiàn)在一個背景為灰色29×17cm的任務(wù)窗口中,其中央有一固定藍色注視點。在該窗口中,會呈現(xiàn)八個獨立、隨機運動的黑色幾何圖形,四個正方形(邊長=1.0cm),四個圓形(與正方形等面積)。它們會在撞到窗口壁時彈回。(如圖)一個試次歷時15s,每個被試經(jīng)歷5個試次。
(注:實驗中所呈現(xiàn)正方形、圓形以及額外刺激在顏色色調(diào)、明度、飽和度維度均完全一致)
100名被試平均分配在4種實驗條件下:
實驗組1與實驗組2被試均被要求觀察正方形的撞擊四壁次數(shù),不同的是在關(guān)鍵試次中實驗組1的額外刺激(key刺激)為一個形狀接近正方形的圖形,而實驗組2的額外刺激(key刺激)為一個形狀接近圓形的圖形。
實驗組3與實驗組4被試均被要求觀察圓形的撞擊四壁次數(shù),在關(guān)鍵試次中實驗組3與實驗組4不同的是實驗組3的額外刺激(key刺激)為一個形狀接近正方形的圖形,而實驗組4的額外刺激(key刺激)為一個形狀接近圓形的圖形。
分析4種實驗條件下被試看到額外刺激(key刺激)的情況,我們就可能得出形狀相似性在注意捕獲中影響的相關(guān)結(jié)論。
1.1.4 實驗程序
被試的任務(wù)是將目光注視在中央的注視點上,然后再自心中默默計算正方形(或圓形)在一個試次中撞擊窗口壁且彈回的總次數(shù)。每一試次結(jié)束后,被試都要報告其看到的撞擊次數(shù)。
在第1、2試次中,沒有任何意外刺激出現(xiàn),間隔5s,從第3個試次(關(guān)鍵試次)開始,會有一個key刺激從窗口的右側(cè)出現(xiàn),水平地運動穿過整個窗口,最后從左側(cè)出去,歷時5s。由于被試事先未被告知,所以該缺口正方形是一個額外刺激。當關(guān)鍵試次結(jié)束后,被試需要額外回答其是否最后一次試次中看見除正方形和圓形之外的其他事物;如果被試肯定其看到了,則要繼續(xù)描述該額外刺激的顏色、形狀及運動軌跡。
在進行試次4時,雖然沒有明確的告知有額外刺激,但之前的問題無疑會提醒其可能有額外刺激出現(xiàn)。因此試次4是測試在注意分配的條件下的知覺情況。該試次結(jié)束后,被試要再回答一次之前的問題。
在進行最后的試次時,被試無需再去報告任何幾何圖形撞擊窗口的次數(shù),只需要簡單的注視著顯示窗口。由于沒有任何任務(wù),被試可以用全部注意力觀察額
外刺激。結(jié)束之后被試仍要回答之前的問題。試次5是為了驗證被試是否理解指導語而設(shè)置的。
當五個試次依序全部結(jié)束后,主試還會繼續(xù)提一些問題以證實被試之前沒有相關(guān)的背景知識。
1.2 結(jié)果分析
參照相關(guān)研究的指標,本實驗中,如果被試肯定其看到額外刺激,并至少能正確的描述其一項特征,就認為被試看到了額外刺激。幾乎所有肯定看見額外刺激的被試都能描述其特征,只有兩位認為自己看到額外刺激的被試不能對額外刺激做出正確描述,我們將其歸入到未看見額外刺激的總體中。當額外刺激與需要注意的項目在形狀上的相似性越高,在關(guān)鍵試次中看到額外刺激的被試越多。這與已有的明度實驗研究的結(jié)果是類似的。
實驗組1-4條件下,關(guān)鍵試次和注意分配試次中被試看見額外刺激的百分比(見表2)。當被試的任務(wù)對象為正方形時,在額外刺激形狀與正方形相似程度的不同水平下,被試注意到額外刺激的比率具有顯著差異。χ2(1,N=50)=11.3,p<0.05。當被試的任務(wù)對象為圓形時,在額外刺激形狀與圓形相似程度的不同水平下,被試注意到額外刺激的比率具有顯著差異。χ2(1,N=50)=12.8,p<0.05。不區(qū)分任務(wù)類別,將所有被試的數(shù)據(jù)看作一個樣本,被試注意到額外刺激的比率具有形狀相似性差異。χ2(1,N=100)=24.2,p<0.05。
參照相關(guān)研究,本實驗中被試任務(wù)成績的優(yōu)劣水平由錯誤率表示,即被試報告的撞擊次數(shù)與實際撞擊次數(shù)之差的絕對值除以實際撞擊次數(shù)。本實驗結(jié)果也支持了前人相關(guān)研究結(jié)果:看到額外刺激的被試(mean error=27%,SD=18%)與沒有看到額外刺激的被試(mean error=16%,SD=12.1%),其在有意外刺激的條件下的任務(wù)正確率,有顯著差異。在關(guān)鍵試次中看到額外刺激的被試(mean error=14%,SD=11.3%)與沒有看到額外刺激的被試(mean error=15%,SD=11.3%)的正確率沒有顯著差異,所以不存在被試的個體差異。在關(guān)鍵試次中,被試注意到額外刺激的百分率的提高,可被歸結(jié)為注意對象與額外刺激的形狀相似性增高。同樣,注意到額外刺激的被試在關(guān)鍵試次中的正確率要顯著低于之前沒有額外刺激的試次(各組的試次2);沒有注意到額外刺激的被試卻不存在這種差異。這可能是由于被試注意到意外刺激,注意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意外刺激的分散所導致的[10]。
1.3 討論
在全部4個實驗組中,只有15%的被試在關(guān)鍵試次中注意到未預期刺激,即使這些未預期刺激是持續(xù)從右至左水平運動5秒的顯而易見的刺激。在實驗組1和實驗組4中,當意外客體(分別為缺口正方形和缺口圓形)和需要注意客體(分別為正方形和圓形)的形狀相近時,絕大多數(shù)的被試都看見了意外刺激;而在實驗組2和實驗組3中,當意外客體(分別為缺口圓形和缺口正方形)與忽視客體(分別為圓形和正方形)之間具有相近的形狀時,幾乎沒有人注意到它。本研究與Most與Simons等人在持續(xù)的選擇性注意范式下對未注意盲問題的研究結(jié)果是一致的:即非預想物體與要注意的物體越相似,并且與要忽略的物體差異越大,人們覺察到它的可能性就越大[12]。
實驗結(jié)果也支持了一系列相關(guān)研究對未注意盲現(xiàn)象的解釋:當被試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實驗任務(wù)上(本實驗中為關(guān)察某一特定形狀對象的觸壁次數(shù)),根據(jù)實驗任務(wù)中刺激的性質(zhì),也就是區(qū)分注意對象忽視對象的特征維度(本實驗中為形狀維度),被試會形成一種注意定勢,當意外出現(xiàn)的刺激與被試當前的注意定勢不相匹配時,意外刺激所攜帶的信息不能引被試的反應,不會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意外刺激上,那些不符合觀察者注意定勢的事物無法受到注意,因而也不可能進入觀察者的覺知之中[13]。
2.結(jié)論
本研究證實注意客體和意外客體之間形狀上的視覺相似程度會對意外刺激的覺察產(chǎn)生影響[14]。當意外客體和需要注意客體之間的形狀越接近,與忽視客體之間的形狀相差越大,意外客體越易被捕獲到。因此,在日常應用中,例如在信號燈、警示燈、機械操作面板的設(shè)計上,我們不僅要研究顏色、明度的問題,同樣要將形狀設(shè)計列入考慮。實驗也進一步支持對意外刺激的被動知覺依賴于注意定勢的推斷,在基于形狀特征的注意定勢下被試會篩除無關(guān)的維度特征,只有當涉及特定形狀的特征才能影響注意捕獲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Mack A,Rock I. Inattentional Blindness[M]. Cambridge: MIT Press,1998.
[2]Neisser U. & Becklen R. Selective looking: Attending to visually specified
Event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480-494.
[3]Simons D J. Attentional capture and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0,14(4):147-155.
[4]Most S B,Scholl B J,Clifford E R,et al.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set: Sustained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and the capture of awareness[J].Psychological Review,2005,112:217-242.
[5]耿海燕,蔡文菁.不注意視盲的實驗研究綜述[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3(2):282-287.
[6]鄧曉紅.內(nèi)隱性和外顯性注意捕獲的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1(4):474-476.
[7]馬曉莉.注意定勢對未注意盲視和注意捕獲的影響[D].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7.
[8]Casimir J. H. Ludwig,Iain D. Gilchrist.Stimulus-Driven and Goal-Driven Control Over Visual Selection[J].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002,28(4):902-912.
[9]李會杰,沃建中,劉涵慧.刺激類型及表征關(guān)系對未注意盲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7,39(6):959-965.
[10]Simons D J,Chabris C F. Corillas in our midst:Sustained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for dynamic events[J].Perception,1999,28:1059-1074.
[11]李會杰,陳楚僑.注意捕獲的另一扇窗戶——未注意盲[J].心理科學進展, 2007,15(4):577-586.
[12]Most S B,Simons D J,Scholl B J,et al.How not to be seen:the contribution of similarity and selective ignoring to sustained inatten-Tional blindness[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1,12(1):9217.
[13]李會杰.特征相似性及知覺負荷對未注意盲視的影響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2006.
[14]梁華,陳湘川,張達人.不同注意負載條件下刺激驅(qū)動的注意捕獲[J].心理學報,2004,36(1):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