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慢性盆腔炎;中西醫(yī)結合療法;療效
中圖分類號:R711.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8)02-0014-01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內(nèi)生殖器包括子宮、輸卵管及其周圍的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fā)生慢性炎癥。臨床出現(xiàn)低熱、腹痛、白帶異常,勞累、性交及月經(jīng)前后加劇,月經(jīng)失調,不孕,可有下腹包塊及局部壓迫刺激癥狀。筆者運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該病36例,取得一定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診斷治療學》診斷標準。(1)癥狀:下腹部疼痛墜脹,腰骶疼痛,在勞累后、性生活后、經(jīng)期加劇,常伴有月經(jīng)不調,白帶增多。(2)婦科檢查:子宮活動受限,粘連固定,宮旁組織增厚,有壓痛,附件一側或雙側觸及到條索狀物,或觸及囊性包塊,有壓痛。
1、2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為2000年~2005年本院符合慢性盆腔炎診斷的門診病人共100例。隨機分為3組。中西醫(yī)結合組36例,年齡16~52歲,平均年齡39,5歲;西藥組32例,年齡19~49歲,平均年齡40歲;中藥組32例,年齡20~55歲,平均年齡38歲。3組病例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2、1中西醫(yī)結合組
西藥治療:氨芐青霉素每日4~5g;甲硝唑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氨芐青過敏者,可選用紅霉素1~2g靜滴,每日1次。中藥治療:采用自擬慢盆湯治療,處方:蒲公英15g,敗醬草15g,紅藤15g,薏苡仁30g,牡丹皮12g,赤芍12g,當歸15g,紅花10g,川楝子15g,青皮12g,益母草15g,丹參15g,牛膝15g,甘草6g。加減:熱毒重者去當歸加金銀花30g,黃柏15g,土茯苓15g;寒濕者加肉桂10g,炒艾葉10g,吳茱萸5g;氣滯血瘀者加五靈脂15g,桃仁12g;有包塊者加三棱、莪術各15g,雞內(nèi)金15g。每日1劑,加水300ml,煎3次,每次取汁150ml,分3次口服。
2、2西藥組
同上西藥治療。
2、3中藥組
同上中藥治療。
2、4療程
3組病例均治療2周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統(tǒng)計療效。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痊愈:癥狀、婦檢均正常;顯效:癥狀消失,婦檢有明顯改善;好轉;癥狀體征及檢查均有改善;無效:癥狀體征及婦檢均無改善。
3、2治療結果
中西醫(yī)結合組療效優(yōu)于單用西藥組及中藥組,見表1。
4、討論
慢性盆腔炎是由急性盆腔炎未能徹底治療,或患者體質較差,病情遷延所致。中醫(yī)學根據(jù)臨床主癥的不同分別歸屬:“帶下、腹疼、熱入血室”等范疇。其病因主要是六淫之邪入侵,或手術感染,或房勞所傷,熱毒、濕毒蘊結,氣機郁滯,瘀血阻滯而成。中藥慢盆湯治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中西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能取得一定的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