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平與友誼貫穿于奧運的發(fā)展進程,而與之相對的政治博弈卻從未間斷過。2008年中國即將面臨8月份的北京奧運會,國際上的個別人士伺機以各種借口抹黑中國政治,攻擊北京奧運。文章分析了以達爾富爾問題為借口號召抵制北京奧運的不合理性,并明確擺出了“奧運不應與政治掛鉤”的堅定立場。
關鍵詞:奧運會;政治博弈;和平;和諧
從古希臘的奧運競技至今,一路走來,奧運對人類之間的和平與友誼始終有著堅定不移的訴求。然而,奧運也充斥著大大小小的博弈。如今奧運在即,抵制北京奧運的聲音陸續(xù)傳來,“達爾富爾問題”成為抵制奧運的重要原因。主觀的詆毀與客觀真相之間的矛盾揭示了抵制奧運的不合理與不可取,而其中牽涉到的“奧運非政治化”原則的問題更是國際社會廣泛討論的重要命題。
一、和平與友誼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題中應有之意
根據(jù)《奧林匹克憲章》第6條規(guī)定,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是通過開展沒有任何形式的歧視并按照奧林匹克精神——以互相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比賽精神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年,從而為建立一個和平而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
奧林匹克運動是一種以體育為載體的國際運動,它還融合了偉大的奧林匹克精神,這種精神所傳達出來的和平友誼等人類活動的基本準則使奧運從誕生之初就被賦予了神圣的使命——為建立一個和平美好的世界而做出貢獻。同時,奧林匹克文化所具有的極大的包容性使奧運能夠成為促進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不同宗教和不同語言的人們平等交流、相互了解的中介。
從古希臘的奧運競技開始,奧運始終扮演著追求和平,增進友誼的角色。古希臘政治體制下的割據(jù)狀態(tài)使各城邦之間矛盾不斷,矛盾的激化需要用戰(zhàn)爭的方式解決,而體育競技提供了戰(zhàn)前訓練的最佳手段;另一方面,城邦之間的相互交流又是必不可少的,這勢必需要把矛盾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于是,古奧運的競技場便自然而然成為了敵對雙方發(fā)泄憤怒的無硝煙的戰(zhàn)場。這在客觀上減少了敵對雙方荷槍實彈的拼殺,有助于維護地區(qū)的和平與穩(wěn)定。
真正體現(xiàn)了奧運在追求和平,增進友誼的目標上做出努力的典型實例是“神圣休戰(zhàn)”的締結。伊利斯王和斯巴達王在公元前884年達成了一項定期在奧林匹亞舉行集會的協(xié)議,并締結了《奧林匹克休戰(zhàn)》盟約,即“神圣休戰(zhàn)”。如果說體育競技這一戰(zhàn)前的必備手段在客觀上促進了城邦之間的和平,那么,“神圣休戰(zhàn)”的締結則是希臘人民將主觀上的和平意愿見之于行動的表述方式,而后者之于前者更具主動性?!吧袷バ輵?zhàn)”綿延多少個世紀,這其中也不乏多次破壞“神圣休戰(zhàn)”的事例。然而,它所展示的奧林匹克的和平精神,它所具有的增進友誼,促進團結的特殊意義,都使它備受推崇進而被載入史冊。
現(xiàn)代奧運之父顧拜旦復興奧運的目的之一就是將全世界的年輕人召喚到運動場上競爭從而避免到戰(zhàn)場上去廝殺。雖然它試圖阻止戰(zhàn)爭的爆發(fā)其結果更多的是徒勞無功——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使其中的三屆奧運會被迫取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但是它為促進全世界的運動員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所做的努力曾彌合了眾多國家、地區(qū)、民族和宗教之間的矛盾,加深了世界人民之間的感情,為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和諧的世界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當今世界和平問題仍然是國際政治中的重要問題,在這種背景下,“現(xiàn)代奧林匹克休戰(zhàn)”不僅是對“神圣休戰(zhàn)”的繼承與發(fā)揚,更是對和平與友誼等奧林匹克精神的直接實踐。
二、圍繞奧運會的政治博弈不斷
從1896年開始,現(xiàn)代奧運已歷經(jīng)一百多年,在這期間,發(fā)生在奧運會上的政治博弈從未間斷過。
1912年,歐洲戰(zhàn)云密布,世界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此時顧拜旦認為奧運會可以轉移德國人的注意力,從而避免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然而,“八月槍聲”徹底粉碎了顧拜旦們的美好愿望,第六屆奧運會最終被迫取消。
1936年柏林奧運會,德國法西斯頭目希特勒一方面借用奧運會向全世界展示其和平的假象。另一方面,他又利用奧運會繼續(xù)宣傳其納粹思想。這屆奧運會給奧運歷史留下了一個大大的污點,被人們稱為“納粹奧運會”。
1940年赫爾辛基奧運會和1944年倫敦奧運會,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這兩屆奧運會最終胎死腹中。
1956年澳大利亞墨爾本奧運會,埃及、伊拉克和黎巴嫩等6個阿拉伯國家為抗議英法兩國與以色列串通一氣發(fā)動的旨在奪得埃及蘇伊士運河控制權的第二次中東戰(zhàn)爭,拒絕參加本屆奧運會。另外,蘇聯(lián)出兵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引起了西班牙、荷蘭等國的普遍不滿,為了表示抗議,這些國家紛紛對本屆奧運會進行了抵制。同時,“匈牙利事件”還直接導致了匈牙利和蘇聯(lián)的水球運動員之間的毆斗事件。
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奧運會冠軍美國黑人運動員史密斯在領獎臺上做出了抗議種族歧視的特有手勢,他希望借助奧運會這一特殊場合來表達他對種族歧視的抗議與憤怒。同樣令人記憶深刻的是發(fā)生在本屆奧運會開幕式前墨西哥鎮(zhèn)壓學生示威的慘案。
1972年德國慕尼黑奧運會,代號“黑九月”的巴勒斯坦恐怖組織中的4名成員偷偷潛入奧運村挾持了10名以色列人質(zhì),其用意是想利用奧運會的影響力,對以色列政府施加壓力,逼其釋放200多名在押政治犯,但是以方毫不妥協(xié),所有以色列人質(zhì)最后無一人生還。
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會,非洲國家進行了集體抵制。此外,在這屆奧運會上,加拿大籍的烏克蘭移民強烈呼吁烏克蘭運動員獨立代表烏克蘭參賽,而不是作為蘇聯(lián)運動員參賽。
冷戰(zhàn)期間,美蘇兩國更是利用奧運大打政治牌。自1952年蘇聯(lián)正式參加奧運會開始,美蘇兩國就將冷戰(zhàn)的氣氛帶入奧運會,兩國經(jīng)常在金牌和團體總分上進行過激的爭奪。20世紀80年代初,這類政治競技更是達到了高潮。1979年圣誕前夕蘇軍出兵阿富汗成為美國帶頭抵制莫斯科奧運會的導火索。美國總統(tǒng)卡特當時就發(fā)表聲明,蘇聯(lián)若不撤軍,美國將抵制莫斯科奧運會。自此,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抵制奧運的行動開始上演。相隔4年,蘇聯(lián)以同樣的方式報復了美國,帶頭抵制了1984年的美國洛杉磯奧運會,與蘇聯(lián)一起拒絕參賽的國家和地區(qū)共有19個。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恐怖分子再次在奧運會上伸出了黑手。7月27日凌晨,在距奧運村1.5公里遠的奧林匹克中心公園,發(fā)生了令人震驚的爆炸事件,致使兩人死亡,一百多人受傷。
2004年雅典奧運會,伊朗的世界輕量級柔道冠軍阿拉什·米雷斯麥里由于體重超標被取消參賽資格。然而,米雷斯麥里退出比賽卻與體重無關,真正的原因是他在首輪抽簽時抽中首場比賽要與一名以色列選手對陣。自上世紀70年代末,伊朗就一直反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兩國積怨已深。不少伊朗運動員為了表示抗議,在遇到要與以色列運動員同臺競技時選擇放棄比賽,而米雷斯麥里正是這些運動員的其中之一。
一位奧委會主席曾說過,“如果你踏進了奧林匹克的神圣大門,就不得不把政治放在門外?!眾W運會是一個體育運動會,它追求的是合作而不是對抗,它建造的是橋梁而不是高墻,企圖利用奧運達到自己政治目的的做法是非常天真幼稚的行為,而它原本也不應該成為政治博弈的舞臺。
三、抵制奧運打壓不了中國
1991年,中國第一次申辦奧運會,受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阻撓,中國最后沒能取得2000年奧運會主辦權;1999年,中國繼續(xù)申辦奧運會,這一次,中國得到了多數(shù)國際奧委會委員的認可,最終獲得了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但是,時至今日,反對的聲音仍然存在。
前些日子,好萊塢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宣布,由于中國在對待蘇丹問題上的態(tài)度,他決定放棄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藝術顧問的身份?,F(xiàn)在,這一奧運政治化的歪風正被竭力助長,不僅有好萊塢影星的摻和,更有諾貝爾獎得主,奧運會運動員的支持與加入。近日,美國某位國會議員又借達爾富爾問題作為攻擊北京奧運的政治籌碼,揚言要在美國國會上提出“禁止美國官員用聯(lián)邦經(jīng)費前往北京觀看奧運”的法案。
這些人權衛(wèi)士們不滿中國在達爾富爾問題上的政策,指責中國因在蘇丹有巨大的經(jīng)濟利益恣意放縱蘇丹政府對達爾富爾南部地區(qū)實行“種族屠殺”的行為,認為中國向蘇丹出售武器間接造成了“大屠殺”,并號召抵制北京奧運會向中國施壓,將達爾富爾問題與奧運掛鉤。顯然,這是毫無道理的。
達爾富爾問題是蘇丹的內(nèi)政問題,與北京奧運沒有任何關系。由于達爾富爾地區(qū)自然條件惡劣,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落后,人口增長過快,當?shù)夭柯渲g歷史上就因資源問題關系緊張,近代歐洲列強瓜分蘇丹后,劃定殖民邊界,導致當?shù)夭煌N族、部落之間的發(fā)展不平衡加劇。1956年蘇丹獨立后,近40年的內(nèi)戰(zhàn),使中央政府無力對達爾富爾進行有效的治理和開發(fā)。上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該地區(qū)沙漠化嚴重,北部的阿拉伯人向南部達爾富爾地區(qū)放牧,直接導致了他們與南部黑人的沖突。2003年,南部黑人組織了反政府武裝,進行各種反政府活動,并要求實行地區(qū)自治,與政府分享權力與資源。同時阿拉伯人中也組織了各種武裝派別,他們?nèi)我夤舢數(shù)仄矫?,搶掠財產(chǎn),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引發(fā)人道主義危機。
在蘇丹發(fā)生的人道主義危機并非像某些國家所宣傳的那樣是一場“種族屠殺”。聯(lián)合國曾派出一個調(diào)查團到蘇丹進行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果指出蘇丹達爾富爾地區(qū)的確發(fā)生了許多嚴重違反國際人權法和人道主義法的事件,但并沒有發(fā)生“種族滅絕大屠殺”。
中國與蘇丹一直保持著友好合作的關系,但不能因此就斷言中國對達爾富爾問題沒有盡力。首先,中國在蘇丹的一些主要的石油區(qū)塊并未占據(jù)主要股份。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也與蘇丹一起合作采油,并不是只有中國一家。中國與這些亞洲國家一起幫助蘇丹勘探和開采石油,使蘇丹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成為最近幾年非洲GDP增長最快的國家。其次,一方面中國認為達爾富爾問題是蘇丹的內(nèi)政問題,中國主張維護蘇丹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通過對話和平等協(xié)商推動達爾富爾問題的政治解決;另一方面,中國一直通過元首互訪,派遣特使,互通電話,互致信函,在聯(lián)合國等場合與各方溝通協(xié)調(diào),提供物質(zhì)援助和派遣維和部隊等方式來推動達爾富爾問題的解決。此外,中國還向達爾富爾地區(qū)提供了5000萬美元的貸款,用于供水設施建設。正是在中國政府的建議與斡旋下,蘇丹政府才同意實施安南三階段方案。蘇丹駐華大使薩利赫接受《國際先驅報》的專訪時曾說,“中國當然不是造成達爾富爾問題的原因,中國也沒有做任何可能被認為會使沖突繼續(xù)的事情。這些壓力是有目的的,它完全違背奧運精神,因此,是注定要失敗的。另外,中國向達爾富爾人民和維和組織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中國的支持要比所有一再利用這些錯誤說法的國家和組織都多?!?br/> 至于說中國對蘇丹出售武器造成了“大屠殺”更是毫無根據(jù)。第一,提供給蘇丹武器的國家至少有7個,中國并不是提供武器最多的國家。第二,蘇丹在非洲是僅次于埃及和南非的第三大常規(guī)武器生產(chǎn)國,完全有能力生產(chǎn)出一部分武器彈藥。第三,聯(lián)合國并沒有規(guī)定對蘇丹進行武器禁運,對蘇丹出售武器是完全合法的,而中國的武器交易在聯(lián)合國也有明確記錄。第四,中國僅向國家實體出售武器,并在武器的性能和數(shù)量上控制嚴格,并且有最終用戶證明,出口的武器不得向第三方提供。
中國人民始終倡導和諧,中國舉辦奧運會的主旨之一就是追求和平,促進交流?!巴粋€世界,同一個夢想”是所有中國人的心聲。2008奧運會不只是中國人的奧運會,更是全球人的奧運會,攜手共同經(jīng)營奧運,共享奧運才是正途,抵制、打壓終將白費。
參考文獻:
1、第29屆奧運會安全保衛(wèi)工作協(xié)調(diào)小組辦公室.歷屆奧運會安全事件回顧[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