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一個火車站排隊買火車票時,看到一個年輕人,他頭發(fā)蓬亂,衣服又破又臟,一定是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他正一個一個請求排隊買票的人給他錢買早餐吃。
當(dāng)時是大清早,很多人都對這位年輕人視而不見,或者給他白眼。但是有一個人例外,那是一位衣著考究的老人。當(dāng)那位年輕的乞丐來到他的身邊時,他直視著這位乞丐的眼睛,問道:“你要多少?”我不能聽清年輕人說了什么,但是我看到那位老人從皮包里拿出幾張鈔票,很平靜地放在年輕人的手中。
我無法知曉這位年輕人是真的用老人給他的錢買了早餐或用于其他目的了。人們面對這樣的情形通常會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反應(yīng)。有人擔(dān)心或者惱怒抑或懷疑,但是也有人會像這位老人那樣做。這位老人不但不去懷疑年輕人的乞討目的,而且他還把這個無家可歸的年輕人當(dāng)作自己的兄弟一樣來對待。
盡管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萬事都需小心,但在那一刻,在那個火車站,我還是決定,我要做一個像這位老人一樣的人。因為我相信,每一天,生活都會給我們很多表示善良的機(jī)會,而我們的善良能給善良的接受者們一次選擇重生的機(jī)會。就像那位年輕人,他可能會繼續(xù)他以前那需要乞討的生活,但他也可能會在填飽肚子后,與過去的自己說再見,他會去找工作,選擇自力更生,這樣的可能性是50%。
我們的善良能給人一次選擇重生的機(jī)會,這有什么不好呢?更何況,這種可能性還高達(dá)50%!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