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發(fā)現(xiàn)
亞歐大陸的中央地帶,有一片黃色的荒原——塔里木盆地。盆地內(nèi)60%的土地被塔克拉瑪干沙漠占據(jù)。這是地球上最荒涼的角落之一(圖1)。
(1)圖組:(1-1)地圖上的一片黃色
(1-2)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
塔克拉瑪干沙漠又起風了。
在沙漠里,減少消耗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視野中那棵胡楊樹是沙蜥唯一可以躲避風暴的地方。
胡楊孤獨地在沙丘間守望,這是我們在這里能夠見到的唯一的高大喬木。
33萬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瑪干,是中國最大的沙漠,自古以來,人們都說這個龐然大物進得去,出不來,是生命無法涉足的地方。沙漠中到底有多少秘密呢?
專門研究沙漠的學者,曾經(jīng)多次徒步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在他們眼里,地球表面寫著它的履歷,那些蛛絲馬跡會告訴我們鮮為人知的秘密。
塔克拉瑪干沙漠中,有一座紅色的山,名為瑪扎塔格,瑪扎塔格是維吾爾語,意為“墳墓山”。
馬扎塔格風化的巖層中,竟然夾雜著海灘生物的化石。但化石大多零散破碎,很難找到完整的個體。海洋生物的化石怎么會在沙漠中出現(xiàn)呢?地質(zhì)工作者用碳14測定化石的年齡,證實這里曾是距今2800萬年前地中海的海灘(圖2)。
(2)風化巖石中的海灘生物化石
漫長的地質(zhì)運動將沉睡的海底抬升成山脈,紅色,證明從那時開始就經(jīng)歷過漫長的炎熱,而破碎的貝殼則訴說著它們生命最后的時刻(圖3):
(3)昔日沉睡的海底如今成了山脈
可能是因為海嘯,海水震蕩得激烈,海浪或者是很大的風浪把貝殼都襲碎了,再加上后面沉積物把它蓋上再埋住。
地質(zhì)學家通過地層分析得出,在長達幾億年的時間里,塔里木盆地曾經(jīng)6次遭遇海侵,瑪扎塔格是最后一次海侵留下的痕跡。而海水退去時的驚濤駭浪也很可能帶來過巨大的災難。
今天在瑪扎塔格山下,沙漠占據(jù)了海的領地,胡楊站在山腳下,好像仍在傾聽地中海的濤聲。2800萬年之后,眼前的世界已經(jīng)完全是另外一種樣子。
自從海水遠離,這里就變成了地球上離海洋最遠的地方,成為最名副其實的內(nèi)陸。
塔里木盆地被平均海拔高度超過4000米的高山環(huán)抱,天山山脈、昆侖山脈足以把任何濕潤的氣息阻擋在盆地以外。不同類型的荒漠構成了塔里木盆地,使它成為一個令生命望而生畏的世界(圖4):
(4)圖組:令生命畏懼的各種類型的沙漠(4-1)礫漠(4-2)泥漠(4-3)鹽漠
首先是缺水;第二,植被稀疏,這是從景觀上來看;要是從土壤里面來看,就是它的有機質(zhì)很缺乏,很貧乏。
塔里木盆地年均降雨量40毫米左右,塔克拉瑪干沙漠內(nèi)部不到30毫米,年蒸發(fā)量卻接近降雨量的100倍,空氣極度干燥,因此,有人把這里稱作“世界干極”。這也是地球上植被最稀少的地區(qū),干旱是這里永恒的主題。
但是,仍然有生命在這絕地中生活。
雨對于沙漠中的生命來說,實在不值得期待。胡楊已經(jīng)習慣,烏云和零星的雨滴之后,往往是一場風暴。
在極度的干旱和晝夜溫差的作用下,沙子的顆粒又細又小,它們無孔不入,會迅速占據(jù)腳下的土地。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但是它的流沙面積是世界最大,沙子的流動性也是最強的。一米高的沙丘,一年可以移動十幾米的距離。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內(nèi)部,每當風暴過后,沙漠的面貌就會改變??雌饋硐褚蛔顾慕ㄖ耐僚_,讓人懷疑這里曾是一座被沙漠掩埋的古城(圖5)。
(5)獨特的荒漠地貌:雅丹
但這確實不是古城。
地理學家用雅丹稱呼這種荒漠地區(qū)的獨特地貌。雅丹是維吾爾語,陡崖的意思。這些雅丹是怎么形成的呢?
透過沙丘的阻隔,可以分辨出一條大河殘存的身軀。當年隨著一次次洪水沉積下來厚厚的泥土,河水走后,風把它雕刻成今天的模樣:它平展的頂部是原來的河底,而像陡崖一樣的側(cè)面,則是風的杰作。
水和風反復在較量,洪水退去以后,就是風的世界,初起的沙丘,就像沙餅一樣,我們稱之為餅狀沙丘。
在漫長的風和水的爭奪中,水終于節(jié)節(jié)敗退。但是水帶來的物質(zhì),卻成了沙漠新的組成部分。
從宏觀的角度看,沙子基本上都是從昆侖山來的,河流把它帶過來,之后變成風沙了。
塔克拉瑪干沙漠干熱的風正在把曾經(jīng)的河床雕蝕成雅丹地貌;再把雅丹變成流沙。曾經(jīng)的河泥正在被粉碎成細塵,飄上天空,飛向遠方。
盡管研究人員在沙漠中找到了距今15萬年的沙子,但是塔克拉瑪干沙漠真正形成今天的面貌只有3000年的時間。
如果說,胡楊的祖先曾經(jīng)是海邊的居民,那么,在沙漠形成之前,它已經(jīng)在這里生活,而那時它應該是適應溫暖濕潤氣候的物種。
有研究者認為,《圣經(jīng)》中懸掛豎琴的那棵樹就是胡楊(圖6)。
1801年,一位植物學家在幼發(fā)拉底河岸邊發(fā)現(xiàn)了一種樹,樹上長著楊樹和柳樹兩種葉子,它被命名為幼發(fā)拉底楊。從這一天起,人類第一次用科學的方法認識它。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記載過這種樹,說明幼發(fā)拉底楊曾經(jīng)是一種很常見的樹種
地質(zhì)學家根據(jù)發(fā)現(xiàn)的幼發(fā)拉底楊化石判斷,它已有300萬年~600萬年的歷史,是第三紀古地中海時期的孑遺樹種。
在幼發(fā)拉底楊身上,依然保留著地中海植物的遺傳,在漫長的干旱過程中,在生和死的搏斗中,它漸漸發(fā)展出適應中亞內(nèi)陸環(huán)境的特性。
幼發(fā)拉底楊在地中海沿岸和中亞、西亞地區(qū)生長,在中國,它們被叫作胡楊。世界上超過60%的胡楊在中國的荒漠中生活,其中90%以上聚集在塔里木盆地。
6月,盆地四周的高山冰消雪化,一年一度的洪水是高山饋贈給塔里木盆地的禮物,條條小河在沙漠中匯成塔里木河水系,那是沙漠唯一的生命之源。
冰雪融水沿著河流涌向盆地內(nèi)部,河水所到之處,養(yǎng)育出以胡楊林為主體的片片綠洲。綠洲就像一顆顆綠色的明珠,被河流串成項鏈,環(huán)繞在沙漠周圍。幾乎所有的生命都在這些綠島上生存(圖7)。
(7)圖組:(7-1)有水才有綠洲
(7-2)有水才有生命
在沙漠和綠洲交界的地帶,水和風在爭奪著領地。
有水的地方,風就會暫時停息,沙漠也會停下前進的腳步。
然而水的邊界就是綠洲的邊界,是生命難以逾越的界限。一旦被河水遺棄,沙漠就會迅速擴張,至今,塔克拉瑪干沙漠仍然在成長中。
人們發(fā)現(xiàn),胡楊在河流的兩岸形成走廊形的天然林帶。這一生活習性說明它和它的祖先一樣,與水保持著密切的關系。根據(jù)這一特點,人們把它定義成荒漠河岸樹種。
可是,在茫茫的沙漠深處,人們?nèi)匀荒苷业胶鷹畹嫩欅E。
在沙漠中的洼地,人們也找到了水的蹤跡。
但是,胡楊和水并不在一起。
專家推測,在更久遠的時代,來自四周高山的水系應該大部分都能到達盆地中心,因此隨著河流的足跡,古代人生活的綠洲也在今天的沙漠腹地。
隨著干旱的腳步,河流逐漸縮短,人類跟著河流退出沙漠,而廢棄的河流,正在成為新的沙源地。
兩千年斗轉(zhuǎn)星移,水邊的綠洲早已消失了蹤跡。奇怪的是,在沒有絲毫水的痕跡的沙漠腹地,胡楊仍然活著。是什么原因讓河流一去不返,河水又去了哪里呢?
在某個年代,塔里木河的條條支流都漲滿了水。水溢出河床,在低洼的地方形成一個小湖。小湖邊,飛來的種子發(fā)了芽。
后來,河水改道,再也沒有回來,大片的樹在干渴中死去。小湖的存水卻足以支撐幾棵小樹長大,直到它們的根夠到地下水。
在這場風和水的爭奪中,水永遠離開了這里。沙漠迅速覆蓋了一切,但這幾棵胡楊還能夠站在這里,講述過去的故事。
這是一條曾經(jīng)的河道,胡楊站在河流兩岸,河床卻已經(jīng)堆起了流沙。從塔里木河向南,研究人員找到了7條這樣的古河道,幾乎跨越了半個沙漠。河水早已遠離,但是生命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在沙漠中生存(圖8)。
(8)曾經(jīng)的河道
在冰川時代,整個的塔克拉瑪干地區(qū)是一個很大的淡水湖,湖里有蘆葦、貝殼、魚,還可以行船。隨著中亞氣候不斷地變干,在過去的一、兩萬年中,這個大湖就逐漸干涸了。逐漸地河床墊高,沙粒聚集形成了塔克拉瑪干沙漠。但是現(xiàn)在還有一些小的支流是大湖存在的一個痕跡。但這片區(qū)域在過去的200年、100年、甚至50年來戲劇性地轉(zhuǎn)變了。
德國格拉夫瓦爾德大學的祖科夫教授由于致力于研究中亞的環(huán)境,獲得了選擇性諾貝爾獎。對中國新疆地區(qū)淡水資源的迅速消失,他表示深深的擔憂。
在地圖上,人們在吐魯番還是能找到一個很大的湖,它的海拔高度在地平面下150米,在這個湖里還能找到一些剩下的船的殘骸,這表明這里曾經(jīng)是一個真正的、可以行船的湖。在這些蘆葦蕩中還有貝殼、魚刺等等,在中國,這些湖都被廢棄了,完全地毀壞了,沒有工程師再能修復了。
?20世紀70年代,塔里木盆地眾水匯集之地羅布泊干涸以后,塔里木河一節(jié)一節(jié)地縮短,曾經(jīng)全長2400公里的總長度已經(jīng)減少了三分之一。在這場風和水的爭奪中,人口的迅速增長和耕地面積的增加,使人類成了風的幫兇。
塔里木河下游,曾經(jīng)有著密如蛛網(wǎng)的河汊湖沼。而流域內(nèi)湖泊和支流消失后,綠洲成為孤島,沙漠加快了擴張的腳步。
沙漠腹地基本上成為一個風的王國了。在1990年沿著克里雅河往下20公里,還發(fā)現(xiàn)克里雅河上游帶來的玄武巖的礫石,但是河床的形態(tài)一點都看不到了。
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全球氣候變暖變干,使盆地四周的高山雪線上升,冰川正在縮小。
米蘭,是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角的一片古代綠洲。從漢朝到唐朝,它一直是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要驛站。如今,這里是阿爾金山腳下一眼望不到邊的礫漠。
在廢棄的米蘭城中,仍然可以找到胡楊的殘骸。地上殘留的樹皮告訴我們,巨大的胡楊曾經(jīng)在這里撐起綠蔭。
專家認為,米蘭并非被沙漠掩埋,而是由于河水改道之后,經(jīng)過風蝕變成了今天的樣子。綠洲早已不見蹤影,風正在把城堡削平。在這片荒漠上,只要水離開,生命就會隨之消失,風便立即占領了這一方土地。
綠洲是脆弱的,當年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怎么也不會想到,那茂密的胡楊林,整齊的農(nóng)田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正在消失的米蘭古堡就像一面鏡子,折射著今天的繁華。今天的我們,也許仍然和2000年前的古人一樣,對自然向我們發(fā)出的信號無動于衷。
天然綠洲的面積是縮小的趨勢,人工綠洲面積是呈增加的趨勢;沙漠是呈擴大的趨勢,就是在綠洲跟沙漠之間原來都有一個荒漠植被帶,現(xiàn)在沙漠也在往這個荒漠植被帶侵入。
塔里木盆地的胡楊林,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后的一片胡楊林(圖9)。
(9)最后的胡楊林
曾經(jīng)生活在叢林中的人們,如今,越來越多地暴露在風沙中。
?胡楊,見證了億萬年間的海陸變遷,又度過了冰川時代,如今,它正在面對新的災難。缺水正在使大片的胡楊林走向衰敗,它們的后代難以成長,而胡楊林的未來就是這片土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