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學
1984年的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第35個國慶節(jié)。
慶?;顒訌拈啽介_始。上午10點45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一點,廣場上爆發(fā)出的歡呼聲和掌聲壓過了牽引車的轟鳴聲:中國第一次公開展示了自己制造的各種型號的導彈(圖1)。
(1)中國首次向世界展示自己制造的各種型號的導彈
主持人:當年火箭部隊在天安門廣場用7分鐘行進了69米的路程,這69米的路程卻是幾代航天人所走過的相當長的一段艱辛歷程。
600年前中國明朝的萬戶,制造了兩個大風箏,將一把椅子固定在風箏之間的構(gòu)架上。構(gòu)架上捆綁了47支當時最大的火箭。一切就緒,萬戶坐在椅子上,命仆人用火把點燃47支火箭,隨即發(fā)出轟鳴,并噴出一股火焰(圖2)。試驗家萬戶在這陣火焰和煙霧中消失了。
(2)“航天始祖”——中國人萬戶的飛天夢想
朱毅麟(國際宇航科學院 院士):600年前的萬戶只是想飛,看能不能夠上天,人類在實現(xiàn)了無人太空飛行以后,知道太空中還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nèi)ヌ剿?,所以現(xiàn)在的載人航天和600年前的萬戶載人飛行實驗是不可相提并論的。
在萬戶為飛天的夢想獻身200多年之后,英國人牛頓第一個找到了問題的答案。牛頓認為速度可以戰(zhàn)勝引力,他曾經(jīng)設想:如果制造出一種巨型大炮,也許就能將人送出地球。但是要實現(xiàn)這個夢想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張允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火箭技術專家):應該說航天的事業(yè)最早的話,是一百年前,俄國人契爾克夫斯基提出了一個利用反作用原理,用火箭作為宇宙航行的工具,契爾克夫斯基奠定了這個理論的基礎,而真正作為航天事業(yè)發(fā)展,那是和這些國家的軍隊的建設分不開的。
20世紀50年代我國工業(yè)基礎很薄弱,當中國決定自己發(fā)展導彈的時候,真正看見過導彈的人只有從國外回來的錢學森等人,當時走的也是仿制的路線。
余夢倫(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們搞航天事業(yè),很重要的一點,是有錢也買不來,必須自己搞。我們剛開始是從蘇聯(lián)引進的,中國叫它1059。
1059是中國仿制P-2導彈的代號,而P-2導彈是前蘇聯(lián)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德國V-2導彈基礎上進行改進設計的。經(jīng)過全國各個行業(yè)的支持和努力,仿制工作取得了成功。1960年11月5日發(fā)射成功。
張允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火箭專家):1059仿制后,大家都非常高興,能一舉成功,這是沒有想到的。用我們國家自己的材料,把整個一套“東風一號”導彈,還包括一套地面的系統(tǒng),包括各種燃料氧化劑,包括壓縮空氣這一套,全部研制出來了,而且首發(fā)就成功了。大家信心非常足,當時也真有點初生之犢不怕虎,上來就搞我們自己的導彈。
今年85歲的謝光選院士是中國戰(zhàn)略導彈和運載火箭技術的主要開創(chuàng)者之一,20世紀50年代后期他就投身到這一事業(yè)中。他告訴記者中國最早的導彈取名“東風”的來歷。
謝光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們搞火箭的時候,是用了毛主席的一句話,東風壓倒西風,這叫東風。我們是搞導彈,但只是要有,絕不是用它去打別人,我們是為了保衛(wèi)自己,所以我們叫東風。
隨后在缺少技術資料和地面試驗設備的條件下,用了一年的時間又設計制造了 “東風二號”導彈(圖3)。
(3)真正獨立自主的成果:“東風二號”導彈
這是一枚中近程導彈,相對于“東風一號”來說,它是真正獨立自主的成果,無論政治意義還是軍事意義,它的作用都是舉足輕重的。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導彈發(fā)射僅僅69秒之后,就變成了災難。
魏其勇(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火箭技術專家):火箭發(fā)射的時候,我就在現(xiàn)場??粗碌?,一觸地它就爆炸了。大家心里非常地難受。
謝光選:我們很多人都哭了。我們辛辛苦苦把它做出來,幾十秒鐘就掉下來了,一共才60幾秒鐘。推進劑炸的坑,很大,不亞于500公斤的炸彈。
發(fā)射失敗的原因很快就查明了,除了局部設計上有不合理之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一套科學、合理的航天工程控制系統(tǒng)。
余夢倫:1962年的失敗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推動,彈道應該怎么搞,火箭應該怎么搞?當時在聶榮臻領導下,我們從基礎開始,就是按科研程序,按照科學的規(guī)律來做,不能急于求成。
尚增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火箭技術專家):我們一共做了大概17項大型實驗。在地面把所有的實驗都給它實驗透了,有問題在地面發(fā)現(xiàn),解決了,然后我再上天。
1966年10月27日在“東風二號”發(fā)射失敗2年后,我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導彈再次發(fā)射,終于獲得了成功。
謝光選:兩年以后發(fā)射成功了,并且連著打了好幾發(fā),發(fā)發(fā)成功,發(fā)發(fā)都在我們預定的精度范圍內(nèi)。
著名的液體火箭先驅(qū)羅伯特·戈達德先生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很難說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昨天的夢想就是今天的希望,也很有可能就是明天的現(xiàn)實”。當東風系列成功之后,國家領導人就意識到,我們不僅僅可以用它當作武器使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寬中國人的視野,用它把中國人運送到外太空中去?;鸺暮教彀l(fā)動機和航空的發(fā)動機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航天發(fā)動機不需要空氣, 它自身攜帶氧化劑;而飛機飛得再高也離不開空氣,否則無法完成良好燃燒,這就是航天和航空一個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那么火箭和導彈的區(qū)別在哪里呢?火箭和導彈本質(zhì)上講是一樣的,當火箭攜帶了制導系統(tǒng),攜帶了彈頭就成為了武器;如果不裝彈頭,僅把它作為一個運載工具(像一列火車),打到天上去,這東西就叫作火箭了。當火箭導彈都順利完成之后,下一個目標是什么呢?那就是衛(wèi)星。
朱毅麟:航天技術的基礎就是火箭;火箭的基礎就是導彈。中國的導彈也好,火箭也好,完全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當蘇聯(lián)發(fā)射了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之后,中國也開始了對人造衛(wèi)星的研制。當時中國還沒有運載火箭,連近程導彈也是剛剛開始仿制,謝光選院士在回憶當年發(fā)展遠程運載火箭時十分感慨。
謝光選:我記得是1963年,陳毅到了我們設計總部,那個時候我們還在軍隊,還沒轉(zhuǎn)業(yè)。陳老總說你們啥子時候把洲際導彈拿出來嘛?把洲際導彈拿出來了,我這個外交部長說話腰桿子就硬了,說著還拍拍自己的腰。
幾年以后我國自行研制了“長征一號”運載火箭。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火箭首次發(fā)射成功,將我國“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送入軌道。這次發(fā)射成功,標志著中國跨入了航天時代(圖4)。
(4)圖組:(4-1)“長征一號”火箭成功升空(4-2)正在組裝的“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4-3)“長征一號”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送入了軌道
“長征一號”是在“東風四號”彈道導彈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運載火箭,要完成沖出大氣層的能力,必須要達到第一宇宙速度。
朱毅麟:所謂第一宇宙速度,就是每秒鐘達到7.9公里,這個速度相當于每小時2.8萬多公里,達到這樣的一個速度,它就不會掉到地面上來了。為什么呢,地球是圓的,它飛出去以后,就一直往前飛,往前飛,盡管地球在拉它,但拉不下來,它速度太快了,所以它能夠圍繞地球飛行。
之后,中國用于航天的運載工具有了較大的發(fā)展。
1980年5月18日中國遠程運載火箭飛向太平洋(圖5)。
(5)飛向太平洋的中國遠程運載火箭
1982年10月12日,中國潛對地固體導彈猶如蛟龍出海,經(jīng)過飛行,落入預定海上靶場(圖6)。
(6)如蛟龍出海的中國潛對地固體導彈
1984年4月8日第一顆實驗通訊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圖7)。
(7)中國第一顆實驗通訊衛(wèi)星成功發(fā)射
當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爆炸的時候,舉國歡騰,世界也為之震動。在諸多聲音中,有一種說法,你中國是有原子彈,但是你沒有投送能力,原子彈只能擺在自己家里炸,頂多它是個大炮仗,有彈無槍扔不出去。終于我們有彈有槍了。國外又有媒體嘲諷說雖然有彈有槍,但是你不準,扔不精確一樣是白搭,于是,周恩來總理特意指示加上了“精確”兩個字。
王永志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 中國工程院院士):運載火箭是任何航天活動的先決條件,若是沒有火箭這類運載工具,人就無法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
20世紀80年代后期,全世界對通訊衛(wèi)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美國不但有大推力火箭,而且在1984年研制成功了航天飛機,歐洲航天局也參加了競賽。中國的火箭專家們抓住機遇,在1992年8月14日,這一天,用“長二捆”運載火箭將美國制造的“澳賽特B1”通訊衛(wèi)星準確送入軌道(圖8)。
(8)圖組:(8-1)美國研制的大推力火箭可以將航天飛機送上天
(8-2)歐洲航天局研制的火箭
(8-3)中國“長二捆”運載火箭成功運送美國“澳賽特B1”通訊衛(wèi)星進入軌道
王永志:它把運載能力一下子提高了近4倍。原來的“長征二號”,它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只有2.5噸。一加這個捆綁,就變成9.2噸了。
這項技術突破是在18個月內(nèi)完成的,它不但使中國的運載火箭打入了國際市場,也使得發(fā)射載人飛船成為可能。
對于中國航天人來說,這一時刻,標志著他們順利轉(zhuǎn)型、走向市場的成功。1994年,集中國運載火箭最新技術于一身的“長征三號甲”火箭首次發(fā)射獲得成功,為大容量、高性能衛(wèi)星提供了運載工具。
又是一個舉國歡慶的日子,又是一次隆重的閱兵式。199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日子,中國航天人向共和國五十華誕獻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禮。各種型號的導彈,成為閱兵式中最光彩奪目的焦點,所有的人都讀懂了它們的真正含義。“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fā)射衛(wèi)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就沒有現(xiàn)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標志?!?/p>
中國獨立研制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由“長征一號”至“長征四號”四大系列12個型號組成,是中國航天的主力運載工具?!吧窦本褪侨藗兯徒o“長征二號F”火箭的美稱。它是專門用于發(fā)射載人飛船的新型大推力火箭(圖9)。
(9)專門用于發(fā)射載人飛船的新型大推力火箭“神箭”整裝待發(fā)
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新建成的載人航天發(fā)射場,新研制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早已靜候在發(fā)射架上,這次發(fā)射就是要檢驗它的性能和可靠性。
18點30分,在“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升空29年之后,遲到的輝煌終于來臨了。中國的第一艘飛船在“神箭”的托舉下騰空而起,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奔向太空。
中國人從未像今天這樣,離祖先的夢想如此之近。
主持人:在短短的兩年中,中國完成了三次神舟飛船的發(fā)射任務。它不僅僅是一個科技成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它極大地增強了我們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為我們國家其它行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提升了相關技術領域的研發(fā)水平。
每一次的飛船發(fā)射總是讓人會有或多或少的不放心。那么航天人是如何保證神舟飛船能夠一如既往地獲得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