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出自《論語·先進篇第十一》。它主要記述了一次孔子與其諸弟子在一起各言其志向的過程。因其不但集中體現(xiàn)了儒家的思想主旨,而且如實清晰地反映了孔子一次教學實踐的全過程,所以此文在《論語》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特別是到宋、明兩朝,此篇中“吾與點也”之志一直為思想家們所稱贊與追求。
文章內(nèi)容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坐著??鬃诱f:“我雖然年長于你們,但你們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你們平時總說:‘我不被人所知?。〖偃缬腥酥瞿銈?,那你們要怎樣去做呢?”
子路第一個出來回答:“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別的國家侵犯,國內(nèi)又常鬧饑荒;如果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們勇敢善戰(zhàn),而且懂得禮義?!笨鬃勇犃耍⑽⒁恍?。
孔子又問:“冉求,你怎么樣呢?”冉求答道:“國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國家,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飽暖。至于這個國家的禮樂教化,就要等君子來施行了?!?/p>
孔子又問:“公西華,你怎么樣?”公西華答道:“我不敢說能做到,而是愿意學習。在宗廟祭祀的活動中,或者在同別國的盟會中,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p>
孔子又問:“曾點,你怎么樣呢?”這時曾點彈瑟的聲音逐漸放慢,接著“鏗”的一聲,離開瑟站起來,回答說:“我想的和他們?nèi)徽f的不一樣?!笨鬃诱f:“那有什么關(guān)系呢?也就是各人講自己的志向而已?!痹f:“暮春三月,已經(jīng)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走回來?!笨鬃娱L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皙的想法的。”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問孔子說:“他們?nèi)说脑捲趺礃??”孔子說:“也就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痹f:“夫子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可是他說話一點也不謙讓,所以我笑他?!痹謫枺骸澳敲词遣皇侨角笾v的不是治理國家呢?”孔子說:“哪里見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見方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曾皙又問:“公西華講的不是治理國家嗎?”孔子說:“宗廟祭祀和諸侯會盟,這不是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他這樣的人如果只能做一個小相,那誰又能做大相呢?”
仲由(即子路)第一個站出來說出他的志向:做一個政治家,治理好國家,又使得本國與他國和平相處。使人民既懂禮又勇敢??鬃訂柕饺角?,冉求講其志在讓一個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國民生活富足,但不能使其國民執(zhí)禮好德??鬃佑謫柟魅A,公西華說自己不足以治國,只是能在祭祀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其實在古代,祭祀是與軍事一樣重要的國家大事,《左傳·成公十三年》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痹鴧ⅲ鬃又匾茏?,后世尊稱之為“曾子”)也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此三人各有所見,雖然觀點不一,但在思想上與孔子所開創(chuàng)的儒家宗旨并不背離。所以孔子在最后的評價當中說他們?nèi)耸恰案餮云渲尽?,其實就是基本肯定三人的觀點。
至于曾皙,則要特別注意他此時的行為。老師正在問他們各自的志向,同學的三人也都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墒窃@時正在干什么呢?他正在彈瑟。也就是說,老師和同學的問答都不能影響他專心致志地彈瑟。老師問他有何志向,他才慢慢地把瑟停下來,說自己的志向與其他三人的志向不同。如果放在今天,這樣的行為多半是要被老師嚴加批評的??鬃觿t不同,他不但不生氣,而且說“何傷乎”?到這里,我們不能不說作為教育家的孔子確實與一般的教師有所不同。他在心態(tài)上的平和與寬容,確實需要我們學習。而“吾與點也”之志,也正是這種平和的、寬容的心態(tài)在處世、行動上的反映。
如果要深究四人志向不同的原因,應該與孔子獨特的教育思想有關(guān)??鬃拥慕逃枷胧重S富,擇其要點,與課文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有三個重要方面:
第一,有教無類。在孔子之前,知識只被貴族階級所掌握,一般的民眾沒有機會接受教育。根據(jù)《史記》的記載,孔子出身于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其先人是商代的貴族。他早先或許出于生計的需要,孔子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私人教師,講學于杏壇,“門人三千,其賢者七十有二”。弟子如此之多,出身也各有不同,之所以能共聚于孔子門下,正是孔子“有教無類”思想所致。
第二,因材施教。既然弟子的出身和成長環(huán)境不同,那么各自的能力、水平也不同。也就是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這個道理,孔子也是明白的,只是他沒有說這樣的話而已。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論語》中隨處可見,以“問仁”為例,《論語》記載孔子曾談“仁”達一百四十余次,幾乎每一次談“仁”都不太一樣,這就是因為他因不同的“材”而施不同的“教”。對于德行第一的顏淵,則講能體認自己并恢復周禮便是仁,并且說一旦能如此,天下之民都前來歸附。(《顏淵第十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保┒鴮τ谝话愕膶W生樊遲來講,則僅說所謂“仁”,就是“愛人”。其實“愛人”的意思就是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
第三,以德為尚,學思結(jié)合??鬃幼⒅貙W生德行的培養(yǎng),即在道德上成就人。中國自古就有一種觀點,人不應僅在形體上具備了人的形態(tài),更應該在道德上成為一個人。其實在儒家學者看來,道德不是去約束人,而是成就人,所以顏淵由衷地稱贊其老師孔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而他自己“欲罷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爾”。學與思的結(jié)合則是孔子教育思想中另一個重要內(nèi)容,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強調(diào)學與思二者應該同時進行,也就是說跟從老師學習是獨立思考的基礎和前提,而獨立思考又使學生不僅限于書本的記載與老師的講授,二者能相得益彰,才是真正的學習,真正的思考。
(作者單位:河南省淮陽縣第二實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