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杰 蒙古族,1972年生,1994年畢業(yè)于東北財經(jīng)大學。就職于渤海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遼寧作家協(xié)會理事,遼寧文學院合同制作家。曾獲遼寧文學獎、東方文學獎、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獎等多個文學獎項,出版有《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中國皇帝的五種命運》等多部著作。
一
乾隆十三年,入仕已四十七年的老臣張廷玉在漫長仕途上第一次遭遇到了處分。
十三年九月,“皇家出版社”文穎館修成了皇帝的《御制詩集》,進呈御覽?;实鄯喴贿^,發(fā)現(xiàn)了幾處錯別字,勃然大怒,遂命將大學士、文穎館總裁官張廷玉等三人“交部議處”。這是張廷玉有生以來第一次被“議處”,雖然處分不重,已足使他驚心。
這一年冬至那一天,翰林院按慣例,為去世不久的孝賢皇后寫祭文,文中用了“泉臺”二字。尚未從喪妻之痛中解脫出來的皇帝又吹毛求疵,認為這兩字不夠“尊貴”,用于常人尚可,“豈可加之皇后之尊”,以大學士張廷玉為首的管理翰林院官員以“全不留心檢點,草率塞責,殊失敬理之義”的罪名,罰俸一年。此詔一下,張廷玉更是心膽欲碎。
二
張廷玉本來是中國歷史上最幸運的大臣之一。
雖然高處不勝寒,但張廷玉卻有本事在高層政治這一高危區(qū)域如履平地,步步高升,成為清代文臣最成功的代表之一。
張廷玉,安徽桐城人。他出身書香門第,二十九歲高中進士,并被點為翰林。三十三歲那年,他獲得了一次與康熙交談的機會,給皇帝留下了極為良好的印象,認為他持重得體,成為皇帝貼身低等小秘書。由于服務出色,四十五歲時升為副部級的禮部侍郎。
康熙去世,雍正登基,見他“氣度端凝,應對明晰”,迅速升他為禮部尚書,參與機密。雍正是中國歷史上有名難伺候的皇帝,對科舉出身的漢族大臣尤其缺乏好感,對他卻一見如故,欣賞至極。不論大事小情都要和他商量,凡有諭旨均由他繕寫。雍正與他君臣相得十三年,君臣感情至好,甚至一天也不能相離。雍正五年五月,張廷玉生了一段時間病,病好后進宮,雍正說:“我前兩天對近侍們說,我連日臂痛,你們知道嗎?他們驚問其故。我說,大學士張廷玉患病,此人如朕手臂,這不就是我臂痛嗎?”此事傳開,成為一時佳話。
雍正末年,張廷玉回家省親,皇帝寫信給他說:“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余,未免每每思念?!保ㄒ陨辖砸姟稄埻⒂衲曜V》)深情義重之態(tài),形于辭色。雍正累次升遷他為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兼管吏戶兩部,權(quán)傾朝野。為了表達對張廷玉的欣賞,雍正特別立下遺囑,要以最信任的兩位大臣,鄂爾泰和張廷玉在身后配享太廟,也就是死后與他一起到陰間做伴。這是一項極高的政治榮譽,整個清朝二百余年,他是唯一享受到這個待遇的漢人。
乾隆即位后,對這位三朝老臣更是優(yōu)禮備至,繼續(xù)奉為漢臣之首。一派儒雅的乾隆,一舉一動,無不效法唐太宗等歷代圣主明王。他對前代老臣尊敬有加,稱呼鄂爾泰、張廷玉二人“先生”、“卿”而不名。平時和張廷玉說話,從來都是和顏悅色,張廷玉上朝時,皇帝從來不忘提醒身邊太監(jiān)上前攙扶,生怕老人家有什么閃失。乾隆二年,皇帝特封張廷玉為三等伯爵,開了有清一代文臣封伯的先例,恩遇可謂至渥。在此之后,屢有加太保、加紀錄等獎勵。乾隆初政,每事均向他請教,出京時則留他與鄂爾泰二人在京處理日常政務,責任至重。為了表示信任,皇帝多次賜詩給他。漢大臣中,張廷玉地位、恩遇在有清一代,堪稱空前。
三
在傳統(tǒng)政治中,做皇帝近臣,特別是位高權(quán)重的近臣,絕不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
由于專制制度的自私本性,君權(quán)表現(xiàn)出強烈的排他性和防范心理。這就決定了君臣關(guān)系,尤其是君相關(guān)系的脆弱性和暫時性。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確實,生活在專制政治的高層,處處都是陷阱,步步都是危機。一個人想始終得到君主的信任,真是難上加難。
如果你有心檢索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歷史上那些聲名顯赫的文臣武將,大多數(shù)下場不佳。特別是曾經(jīng)居大位、享大名者,幾乎沒有一個人是完滿收場的。比干被掏心而死,李斯易主則亡,韓信功成被滅,周亞夫絕食以終,岳飛血灑風波亭,于謙上了斷頭臺,袁崇煥則慘遭凌遲。以魏征之忠直,生前也被李世民懷疑有結(jié)黨之嫌,死后更居然被唐太宗“親仆其碑”。以寇準之功績,一生的結(jié)局卻是罷相遭貶,死在謫戍的路上。雖然許多君主為了讓臣下放心,向他們頒賜鐵券(所謂“鐵契丹書”),但最終還是沒有幾個人逃得過猛虎之口。即以清代而論,清代中前期出現(xiàn)過七位權(quán)傾朝野的權(quán)臣,其中除了明珠屬于善終外,都死于非命:鰲拜、年羹堯、和珅都被勒令自盡,索額圖于拘禁地餓死,隆科多死于監(jiān)獄,肅順則被斬首。這就說明,君主與權(quán)臣之間這種潛在的緊張是專制制度的本質(zhì)使然,并不以個人意志為轉(zhuǎn)移。事實上,清以前的幾千年歷史中,立有巨大功勛而得到善終的,只有郭子儀一人。后來的名臣曾國藩對此體認極深。他說:“吾通閱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權(quán)勢,能保全善終者極少?!薄傲⒉皇乐畡锥K保令名者,千古唯郭汾陽一人而已。”
而截止到乾隆十三年前,張廷玉在政治最高層一直穩(wěn)如泰山,四十多年從沒有犯過任何錯誤,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不能不說,這個人身上確有過人之處。
首先,張廷玉有過人的才華。張廷玉自康熙四十三年入值南書房,為皇帝起草文件起,就充分表現(xiàn)了出色的秘書天才。雍正即位之初,屢有詔命,皇帝“口授大意,(張廷玉)或于御前伏地以書,或隔簾授幾,稿就即呈御覽。每日不下十數(shù)次,皆稱旨”。每次雍正口述后不過片刻,張廷玉即可擬就,每日十數(shù)次從未出過差錯,其文思之敏捷實非常人所及。
張廷玉辦事非常勤勉,為皇帝服務不惜心力。史稱他晚上退朝后還要點雙燭治事,即使已經(jīng)就寢,還經(jīng)常在枕上思索所擬之文,或覺不妥,立即披衣起身改正。他心思縝密,記憶力極強,能將各部院大臣和全國疆吏的出身、經(jīng)歷以及各司員府縣甚至胥吏的姓名、籍貫絲毫不差地說出來,就像一個活檔案庫。對其辦事能力,雍正帝曾這樣稱贊:“爾一日所辦,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保ā冻螒褕@語》卷一)
當然,這只是他仕途成功的一半原因。另一半則與才華無關(guān)。
張廷玉是康熙時期的大學士張英的兒子,這是他人所不能及的先天優(yōu)越之處。張英是清代著名大臣,因為“慎密恪勤”,深得康熙欣賞,被提拔為一朝“宰輔”,在政治高層安享尊榮數(shù)十年。為了讓張廷玉繼續(xù)光大家門,張英言傳身教,傳授給他做官的秘傳心法,所以剛剛進入仕途的他就以成熟老練的風姿展現(xiàn)在朝廷之上,引起了康熙皇帝的特殊注意。
在父親的啟示下,張廷玉年紀輕輕,卻已深通“為臣之道”與“保身之術(shù)”。
熟讀經(jīng)史而又得到父親獨門密傳的張廷玉早就認識到,為臣之道不外兩個重點:一方面要能從君主那里成功地獵取功名富貴,另一方面又要不為皇帝這只猛虎所傷。
這就好比火中取栗,實在是一個高難度動作。
張廷玉深知,皇帝最防備的,是大臣的私心。在明主面前,只有以退為進,以無求為求,以無私來營私,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他為官數(shù)十年,處處事事都從皇帝的角度出發(fā)去考慮和判斷,從不露骨主動地為自己謀取私利。朝廷上下公認他為人淡泊寧靜,氣質(zhì)和平。乾隆皇帝夸獎他“風度如九齡”。他平日生活無聲色之嗜,辦事出于公心,從來沒有貪瀆指控。他做主考官時,有人欲通關(guān)節(jié),以微詞試探,他賦詩以辭道:“簾前月色明如晝,休作人間幕夜看?!?/p>
當然,越是這樣,皇帝越不會讓他吃虧。因為他清廉,雍正皇帝先后多次對他進行賞賜,賜銀動輒上萬兩,還給了一所當鋪,讓他補貼生活。因為他從不主動為自己親人謀取私利,所以皇帝對于他的子弟親戚的仕進也多有照顧。但皇帝越施恩,他就越謙退,皇帝每有獎賞,他必盡力遜讓。雍正十一年(1733年),其長子張若靄高中一甲三名探花,張廷玉聞知“驚懼失措”,立刻面見皇帝,“免冠叩首”,以自己家世受皇恩,科舉很盛,請求皇帝降低其子的名次。張廷玉說:“天下人才眾多,三年大比莫不望鼎甲,官宦之子不應占天下寒士之先?!庇赫鬄楦袆樱?jīng)他懇請,特將張若靄改為二甲一名,并把此事前后情由在諭旨中加以公布,表揚張氏的公忠體國。
四
除了以上這些原因,張廷玉身上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柔”與“順”。
張廷玉對歷代大臣得禍之由深有研究。他認為,做高級大臣最忌諱的有以下幾點:
一是性格過于剛直,比如比干和海瑞。他們不講方式方法地與天子作對,下場當然悲慘。
二是做事過于講原則,比如岳飛。只從國家民族角度去考慮問題,卻不顧及帝王個人心理隱私,以社會正義去挑戰(zhàn)帝王的一己之私,終至不死不可。
三是權(quán)力過大,不知謹慎。歷史上倒楣的權(quán)臣多是由此。一旦位高權(quán)重,臣權(quán)與皇權(quán)必然會經(jīng)常發(fā)生碰撞?;实叟c大臣考慮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性格、氣質(zhì)、思維方式及個人偏好不同,不可能事事都想到一起。丞相們大權(quán)在手,不免氣焰日盛,言談舉止不再檢點。與皇帝意見相左之事既多,不免日久生怨,積隙成仇。
第四點則比較有清朝特色,那就是由于大臣們因為“好名”而獲罪。專制主義的歷史發(fā)展到清代,連儒學的人格追求,也成了專制極度擴張的妨礙。原因很簡單,儒學固然有維護“綱?!钡囊幻妫瑫r也有追求自我完善,要求人格獨立的一面。儒學一方面要求其信徒盡力為皇帝服務,同時也要求他們不能放棄對自己人格尊嚴的堅持和精神價值的追求。
清代前期帝王皆雄才大略,在統(tǒng)治術(shù)上大有創(chuàng)新。他們認為,一個大臣如果過于注重自身修養(yǎng),過于在乎自身的名譽,也會妨礙他們?nèi)娜獾兀淮蛘劭鄣貫榛实鄯?,妨礙他們成為繞指柔的奴才。為了徹底把大臣改造成奴才,雍正帝提出一個重要觀點,那就是大臣們不但不能圖利,也不能“好名”。雍正乾隆朝,都有大臣因為“好名”而被皇帝嚴厲打擊。比如雍正朝的楊名時,是一個有操守的政治家,在很多問題,比如打擊科甲朋黨問題上與皇帝意見不同。他做了很多減輕農(nóng)民負擔的好事,卻忘了推功于皇上,遂引起雍正帝的惡感,說他“性喜沽名釣譽”,“欲以君父成己之名”,被尋故抓入大牢。
張廷玉在政治生涯中,全力避免犯以上錯誤。他的政治信條是絕不要因為政治思路的差異而與君主產(chǎn)生沖突。因此他不做政治家,而只做大秘書;不做思想者,只做執(zhí)行人。他是那種有才干,有風度,沒思想,沒堅守的奴才典型。在明主身邊,他是一個襄贊有功的能臣;在暴君身邊,他也會是一個避禍有術(shù)的“態(tài)臣”。
張廷玉一生最突出的特點是周密小心,不圖虛名。張廷玉有一句名言,叫“萬言萬當,不如一默”。他一生為人,謹慎小心,緘默持重。這一特點直接遺傳自父親張英?!肚迨犯濉贩Q“英性和易,不務表襮,有所薦舉,終不使其人知。所居無赫赫名”。專制政治是充滿風險的絞肉機,一有不慎,就會危及生命。在雍正這樣一只“喜怒不定”的猛虎身邊,張廷玉恰如一個走鋼絲的演員,全神貫注,始終緊張,沒有一分鐘松懈過。每天退回到家里,他都要把一天的大事小情細細梳理一遍,看看有沒有說錯的話,做錯的事,以為功課。他從不留片稿于私室,也不讓家人子弟得知。他很少交結(jié)外官,在朝中為官多年“無一字與督撫外吏接”。雍正對他極為信任,人事決策多向他咨詢,他卻從來不會透漏任何一絲風聲。他以皇帝之心為心,以皇帝之意為意,凡事默默去做,不事張揚。許多人經(jīng)他推薦而受重用,卻終生不知道自己被起用的背景。
他襄贊雍正十三年,幾乎雍正朝的每一項重要決策他都參與過。但是《清史稿》的列傳提及他的功績卻只有三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建議對守節(jié)十五年婦女加以表彰之類。對此,他的學生汪由敦有這樣的解釋,他說張廷玉主掌樞府二十四年,“凡軍國大政,他都承旨商度,經(jīng)常與皇帝造膝密談。至于他所籌畫者,我們卻舉不出一件事可以歸到他名下,他為國操勞一生,卻沒有留下什么明顯的記載”。他又說:“雍正以來數(shù)十年間,吏治肅清,人民安樂……張氏從容坐而論道,享極盛之世……那么張氏的慎密周詳,略可想見也?!保ā稄埻⒂衲怪俱憽罚┠且馑季褪钦f,雍正以來的治績,多賴張廷玉的襄助?;实鄣能姽φ吕?,沒有張廷玉的一半,也有張廷玉的一塊,只不過張氏自己不提而已,這正可見張氏的慎密周詳。
從康熙開始,三代皇帝都對他這點極為贊賞。乾隆描寫他這一特點時說:“不茹還不吐,既哲亦既明”。只有這樣的人,皇帝用起來才放心。
五
雖然把臣術(shù)練得如此爐火純青,進入乾隆時代,張廷玉還是感到了一絲絲涼意。他的第一感覺是,這個年輕皇帝太精明了,比他的父親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確實,剛剛登上皇位的乾隆處處效法皇祖的“寬仁”,對他和鄂爾泰兩個人十分敬重,禮貌周全得無可挑剔。對其他大臣,乾隆也盡力實踐“君使臣以禮”之原則。但是大臣們還是很快感覺到了皇帝滿面笑容背后那過人的精明。寬仁并不等于含混。在彬彬有禮地對待臣下的同時,他認真觀察著官員們的每一個表現(xiàn),細心諦聽著官僚機器的每一絲異常響動,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他絕不放過。
乾隆四年,工部奏報,為修理太廟里面的“慶成燈”,申請領銀三百兩,并二百串錢。區(qū)區(qū)幾百兩銀子,對于費用浩繁的皇家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并且,這件小事夾雜在工部上報的幾十件大事當中,誰也想不到會被皇帝注意。孰料乾隆精力過人,雖然每天要閱讀上萬字的奏折,從頭到尾卻不會忽略一字??吹竭@個數(shù)字,皇帝感覺這筆錢用于“粘補”燈具,似乎稍多了些,其中似有弊端,遂朱批詢問:此燈不過是小小粘補修理,怎至于用銀如此之多?
工部勾結(jié)內(nèi)務府,在皇家工程中濫支濫報,已經(jīng)成了慣例,多支個百十兩銀子,工部自己都沒有當回事。工部官員不知年輕皇帝的厲害,只含糊其詞地回奏說這是預支銀,將來按實用金額再行報銷,余下的銀兩自會交回。他們的如意算盤是皇帝日理萬機,此刻支吾過去,第二天皇帝就會忘了。豈料乾隆登基以來,日夜提防的就是臣下的欺騙,他說:“萬幾待理,而甘受人欺,弊將百出?!备螞r工部欺騙得如此明目張膽。他下旨說,凡有工程,都是先估后領,并不交還,查遍工部檔案,歷來也沒有交還余錢的記錄?!霸撎霉俚染挂噪逓椴恢O事務,任意飾詞朦混,甚屬乖謬。”
一番話說得工部官員啞口無言,就為太廟一燈幾百兩銀子的小事,乾隆小題大做,殺一儆百,整個工部衙門全堂都被降罪。尚書來保、趙殿最,侍郎阿克敦、韓光基等或遭降級,或被調(diào)用,最輕的也受到罰俸處理。此事一出,滿朝大臣都震悚一時,對年輕皇帝刮目相看。
乾隆皇帝的智商、情商都是尋常帝王所難及。那些讓其他統(tǒng)治者看起來頭暈眼花的官場詭計,根本逃不過他的法眼,更何況他越來越心存警惕。
乾隆初登基時,因為他人彈劾,以“因循不振,不求進取,屢誡不改”,罷黜了原工部尚書魏廷珍。這事過去幾年之后,皇帝因事召見大理寺卿陶正靖,談完正事,又問他最近朝政有沒有什么不當之處,陶正靖遂做出一副仗義執(zhí)言的直臣姿態(tài),說他要為魏廷珍鳴冤抱屈。因為魏廷珍為人清正,沒有大過,丟官罷職,處理不當。陶氏所舉數(shù)條理由都十分光明正大,皇帝當即首肯,表揚了陶正靖的直言精神。
然而回過頭來,皇帝就開始琢磨陶正靖的動機是否像他的表情那么純正。他暗暗調(diào)查陶正靖與魏廷珍是不是科舉同年,或者同鄉(xiāng)。一番摸底,皇帝果然發(fā)現(xiàn),魏廷珍與禮部尚書任蘭枝是同年進士,而陶正靖正是任蘭枝的門生?;实塾纱苏J定,一定是任蘭枝為了袒護同年,指使門生代為奏請。于是任蘭枝被革職,陶正靖被降級。(《清史稿·魏廷珍、任蘭枝傳》)。
中國的官僚集團團結(jié)起來,曾經(jīng)打垮了無數(shù)精明能干的皇帝,因為一個人的智慧畢竟敵不過眾多人精兒的相互勾結(jié),朋比為奸。不過乾隆卻有能力拆穿他們打的一個又一個馬虎眼。有一次,一個大臣在奏折中寫到,他秘密查訪,發(fā)現(xiàn)了地方上的一樁民間宗教案件,正要寫折子報告皇上時,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恰好向他匯報了此事,與他所了解的情況一樣:“正在繕疏間,據(jù)兩司道府揭報前來,與臣所訪無異”。
讀到此處,乾隆會心一笑。這就是地方大吏的“會做人”之處,也是他們“取巧欺君”之處。如果單單報告這件壞事,這位官員固然是立了功了,不過同為大吏的同省布政使和按察使卻有了失職失察的嫌疑。這位大員筆頭一轉(zhuǎn),這樣一提,既保住了自己首先發(fā)現(xiàn)的“頭功”,又為布政使和按察使推卸了失察的責任,何其工巧,又何其隱蔽!乾隆揮筆在奏折上“點”了這位大員一下:真有這種巧事嗎?怎么回回都發(fā)生在你這里?
剛剛登上皇位時,乾隆確實曾經(jīng)相信“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處事原則。他以為這些孔孟之書熏陶出來的官員們都和他一樣,愿意為建設王朝的萬世太平而獻出自己的一切。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fā)現(xiàn)事情不是他的想像。事實上,官僚們不但是他的政治工具,更是他的政治天敵。官僚體系本來是皇帝設立的,但它一旦運轉(zhuǎn)起來后,就成了一個難以控制的龐然大物。他們的利益關(guān)切與皇帝并不完全重合?;实坳P(guān)心的是天下長治久安,一家一姓的統(tǒng)治永遠不變;官員們更關(guān)心的是如何占皇帝的便宜,為自己和親人朋友撈取最大好處。官僚們最擅長把個人利益?zhèn)窝b于國家利益之中,刻意把經(jīng)念歪?;诶孀畲蠡脑?,他們還會官官相護,相互通風報信,十分默契地協(xié)調(diào)行動。如果皇帝沒有能力控制局面,那么在他們的集體努力下,國家政治很快會陷入腐敗的泥淖。
而清代官僚體系的問題更為嚴重。清代的官員已經(jīng)沒有唐宋時代的清風逸氣。經(jīng)過元代蒙古人的高壓,明代太祖皇帝的挫辱,清代開國過程中的屠殺,中國官僚集團的素質(zhì)已經(jīng)大幅退化,他們整體上放棄了社會理想,蛻變成了只知功名俸祿的“打工者”和唯利是趨的“奴才”。父祖遺留下來的這些官員們,幾乎所有行為的基本出發(fā)點都是自私的。他們于事毫無定見,只知做表面文章,迎合討好皇帝。乾隆皇帝的政治原則是寬嚴相濟,然而到了官員那里,則變成了要么寬要么嚴,毫無原則,很顯然,他們對帝國沒有絲毫的責任心。
雖然儒家學說認為人性善,乾隆卻漸漸認定了“官性惡”。慢慢的,他對大臣們的態(tài)度,從推心置腹,變成了智力斗爭。他越來越不憚以最大的惡意來推測他們的動機,對于他們的每一個字,第一反應就是從各個角度推測其中是否包含私心雜念。讓他失望的是,他所推測者,往往奇中。幾次交鋒之后,皇帝的精明就給官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有的官員對他作出了“自古人主患不明,惟皇上患明之太過。自古人主患不斷,惟皇上患斷之太速”的評價。
隨著時間的推移,乾隆很快掌握了駕馭清帝國這艘航船的高難技巧。剛剛握住舵把時的謹小慎微、提心吊膽很快就成為過去。他對大臣們越來越了解,對自己越來越自信。他發(fā)現(xiàn),官僚們具有深刻的奴性,集體性格是“蹬鼻子上臉”,“給臉不要臉”。你對他們越寬縱禮貌,他們對你就越不客氣。從風霜嚴肅的雍正時期跨入寬大溫和的乾隆時代,一開始官僚集團確實曾經(jīng)如沐春風,感激涕零,可是一轉(zhuǎn)臉,他們就開始故態(tài)復萌。康熙晚年的荒怠氣象迅速出現(xiàn)在國家政治之中。乾隆發(fā)現(xiàn),只有把這些飽讀詩書的“大人先生”們準確定位為奴才,并且用管理奴才的方式來管理他們,問題才能迎刃而解。乾隆此時才真正明白了父皇雍正為什么要那么酷烈苛刻不留情面地對大臣們。他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說:“執(zhí)用兩中(中庸之道),必隨時消息,當臨御之初,因人命攸關(guān),實切切不忍,寧失之寬。今閱歷既久,灼見事理,若一味姑息縱舍,則失之懦弱,裁度因時,方得權(quán)衡不爽。”
六
隨著時間的推移,皇帝對鄂爾泰和張廷玉兩位老臣的尊重中也加入了提防。因為他發(fā)現(xiàn),這二人正在成為兩大朋黨的首領。
“朋黨”是專制政治的毒瘤。所謂朋黨,也就是官僚集團分裂成不同的山頭,展開內(nèi)斗。同一個集團的人,相互幫助,相互提攜,對自己的對立面,則會不擇手段,進行陰謀暗算,傾陷攻擊。雙方表面上握手言歡,桌子底下卻使絆子下死手。朋黨對專制政治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一旦形成朋黨,官員們就會置國家前途命運于不顧,沉迷于相互撕咬,連皇帝也制止不了。這會使統(tǒng)治集團力量大量無謂消耗,皇帝的意志無法貫徹,政治機器高速空轉(zhuǎn),最終導致國事一團亂麻。宋朝和明朝,敗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此。
能人之間總是難于相能。鄂爾泰與張廷玉二人地位相當,性格不同,凡事都不肯居于對方之下??泼?、資歷深的張廷玉有點看不起后來居上的火箭式干部鄂爾泰,性格倨傲、排序又居張廷玉之前的鄂爾泰也不買張的賬,因此二人關(guān)系十分冷淡,“同事十余年,往往竟日不交一語”。這種狀況,正是開啟朋黨政治的最佳條件。雖然鄂張二人并無植黨的企圖,大臣們卻各懷揣度攀附之意,滿族大臣逐漸開始投奔鄂氏門下以求提拔,漢族大臣漸漸聚集在張氏之門互通聲氣。朋黨之雛形,漸漸出現(xiàn)。雍正皇帝一生以打擊朋黨為務,他一生打掉了諸王黨、年羹堯黨、隆科多黨,沒想到晚年卻在自己眼皮底下培育了鄂、張兩黨的苗頭。這正是專制政治的自我嘲諷之一例。
所謂“擒賊先擒王”,要打擊朋黨,必須從打擊朋黨的領袖入手。就如同如果要阻止珍珠的形成,就必須從貝殼中取出那粒沙子。只有讓大臣們認識到他們所依靠攀附的人物靠不住,朋黨才能不攻自散。乾隆五年開始,皇帝不斷地打擊鄂爾泰。因為鄂氏其人性格傲慢,行事張揚,結(jié)黨營私,常常被皇帝抓到把柄?;实鄱啻谓抵迹赋龆鯛柼┘俟珴街畬嵺E,下令“嚴行申飭”。鄂氏黨羽被抓入大牢后,皇帝甚至說出“鄂爾泰應該自思:朕從前能用你,今日能寬你,難道將來獨不能重治你的罪么”這樣的重話。好在鄂爾泰福大命大,于乾隆十年幸運地病死了,總算基本上保全了名節(jié),成了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得了善終的名臣。
在打擊鄂爾泰的同時,皇帝其實一刻也沒有放松對張廷玉的觀察和挑剔。幸虧張廷玉平時對于朋黨嫌疑懔如臨淵。作為官場中人,人際往來誰也無法避免,特別是作為相國,他的家是京城人際交往的核心。但張廷玉絕不輕易幫人說話,也絕不輕易介入人事糾紛,而是聽從花開花落。他的名言是:“予在仕途久,每見升遷罷斥,眾必驚相告曰:此中必有緣故。余笑曰:天下事,安得有許多緣故?!彼麖恼瓌t是事不關(guān)己,則謹守本分絕不發(fā)言。有人因此指責他說:“如張文和(張廷玉)之察弊,亦中人之才所易及。乃畫喏坐嘯,目擊狐鼠之橫行,而噤不一語?!边B乾隆皇帝都說他過于謙抑,說“張廷玉則善自謹而近于懦者”。在與鄂爾泰的斗爭中,他始終處于下風,也始終不爭不怒,打太極拳。正因為如此謹慎,所以在鄂爾泰連連受到指責和處理時,他卻安然無恙。
然而,鄂爾泰死后,皇帝的注意力必然完全集中到他身上。樹欲靜而風不止,雖然他不想成為朋黨領袖,但是身處如此高位,想不被攀附是不可能的。主動要投靠他的人如蠅之附,驅(qū)而不走。同時,身處官僚政治的利益場中,他再擺出一副正大至公的神態(tài),也無法完全掩飾自己手中巨大權(quán)力的偏向。幾十年間,他私下辦的事,偷偷送出的好處也車載斗量,雖然手腕高明,畢竟不能完全沒有形跡。所以,雖然皇帝的雷霆一直沒有落下,張廷玉的心卻無時不處于緊張之中。他知道,統(tǒng)治者是從來不講什么恩義的,雖然自己給乾隆的父祖賣了幾十年的命,但如果政治需要,皇帝打擊起自己來并不會手軟。
七
張廷玉感覺,自己退出政治舞臺的時間到了。
在乾隆即位之初,張廷玉確實是大清帝國不可或缺的政治元老。他頭腦中裝著大清帝國官僚體系中每一個零件的說明書和使用記錄。那個時候的乾隆一天也離不開他。不過,乾隆七年以后,皇帝對他的倚重卻越來越少了,不再事事向他咨詢?;实垡呀?jīng)不再那么需要這樣一個活檔案。雄心熾烈的皇帝急于進取,而張氏“穩(wěn)重和平”、“八面玲瓏”的個性已經(jīng)不太適合一個大刀闊斧,除舊布新的時代。
乾隆十年,鄂爾泰去世,皇帝起用三十多歲的訥親為軍機大臣。訥親是青年權(quán)貴,初獲任用,就位列于張廷玉之前,成為首席軍機大臣,這讓張廷玉心中不能不有些不舒服。乾隆十一年十月,皇帝又命:“大學士張廷玉服官數(shù)十年。今年逾古稀,每日晨興赴闕,未免過勞,朕心軫念。嗣后可仿此意,不必向早入朝?!边@實際上是宣布,張廷玉不再參與核心機密,訥親獨自面承圣旨。很顯然,張廷玉在大清朝廷中的實際地位大大降低了。
皇帝的這個決定不是沒有理由。自然規(guī)律是不能抗拒的,雖然一直以精力充沛著稱,但從乾隆三年起,張廷玉已明顯感覺自己有些老了。乾隆三年他在給乾隆請辭兼攝吏部的奏折中說:“今犬馬之齒六十有七,自覺精神思慮迥不如前,事多遺忘,食眠漸少?!辈坏劬ǖ每次募絹碓匠粤Γ瑢懽謺r手也開始打顫。年齡的增長使他在政治鋼絲上走得越來越費力了。乾隆十一年,他的長子內(nèi)閣學士張若靄病故,這對他又是一個意外的打擊。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他倍覺傷悼,身體一下子大不如前。各種老年性疾病,慢慢都找了上來。這種身體狀況顯然已經(jīng)不適于承擔帝國政治中樞的繁重工作了。
在這種情形下,皇帝對朋黨政治的不斷公開打擊,就如同在自己頭上懸起了一把沉重的達摩克利斯劍,隨時有可能落下來,讓一輩子沒有犯過錯誤的他陷于大戾。一是自己門下任何一個官員出了事,都有可能把自己牽扯進去。二是人一老,就容易糊涂,不知道會出什么差錯,令自己晚節(jié)不保。
臣術(shù)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及時“抽身退步”,獲得平安降落。如果做不到這一條,那么其他方面再成功,也不過是一場春秋大夢而已。歷史上有多少大臣,欲壑難填,戀棧難舍,最終大禍臨頭,不是身首異處,就是身陷囹圄。張廷玉希望自己不犯這樣的錯誤。退休的念頭越來越強烈地出現(xiàn)在張廷玉心中。給自己的一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是他余生最大的愿望。
八
乾隆十三年正月,張廷玉進宮出席皇帝為近臣舉行的一次新年宴會,宴會后得到一次與皇帝私下談話的機會。乾隆十一年以后,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了。機不可失,他趁皇帝情緒不錯,提出自己“年近八旬,請得榮歸故里”。
張廷玉認為,皇帝會順利批準他的這個請求。也許皇帝早就盼望著他主動讓位,好用來安排年輕人。
沒想到,皇帝拒絕了他。乾隆從來沒有想到一貫勤勤懇懇的張廷玉會提出退休的要求。雖然張廷玉已經(jīng)不能承擔繁巨,但畢竟他政治經(jīng)驗之豐富無人能比,在朝中作為顧問,對大清政治不無裨益。聽完張廷玉的請求后,皇帝回答說:“卿受兩朝厚恩,并且奉了皇考的遺命,將來要配享太廟的。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就是說,你死后享受配享太廟,和皇帝一起吃冷豬肉的最高榮譽,生前怎么能貪圖逸樂?
太廟者,皇帝的家廟也,除了皇族,再就是被皇帝特批的功高蓋世、純無瑕疵的名臣,才能“配享”。一旦得到“配享”之榮,必然永載史冊。因此,獲得這項殊榮的人就應該死而后已,為國家貢獻出全部力量。
素來縝密的張廷玉對皇帝的這個問題已有所準備。他叩了一個頭,引經(jīng)據(jù)典回答說,七十懸車,古今通義。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只有及時退步,才能保此身榮。況且宋明兩朝也有享受配享榮譽的大臣,退休回家的,比如明太祖就允許劉基回了老家。
沒想到,這句話令皇帝的目光一下子冷了起來。
張廷玉的話令素性多疑的皇帝心中十分不悅。明初名臣劉基退休歸里,是朱元璋猜忌功臣的結(jié)果。據(jù)說,劉基后來就是被擔心功臣造反的朱元璋秘密殺害的。
皇帝敏感地認為,張廷玉要求退休,是因為在朝中受了冷落,所以心生不滿。同時也說明張氏對自己的忠誠度和個人感情,遠不及對雍正皇帝。正是因為把自己當成朱元璋那樣的刻薄寡恩之主,擔心會在乾隆朝落得“不測之局”,所以才要抽身退步,離皇帝而去。
這讓皇帝很不痛快。天生好辯的乾隆開始拿大道理壓人:
劉基并非主動求退,而是被明太祖罷斥回鄉(xiāng)。為人臣者,當法始終如一的藎臣。比如諸葛亮,就為皇帝效忠一生,這才是大臣的最高境界。
張廷玉奏對之際,總是思維敏捷。他立刻說,諸葛亮遇到了戰(zhàn)爭時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也是不得已。自己則幸遇到太平明主,不可同日而語。希望在太平時代,能享受到林下之樂。
張廷玉一貫溫文爾雅,惜言如金,今日這樣堅持己見,引經(jīng)據(jù)典,讓乾隆覺得十分意外,也一下把他的辯興提起來了。乾隆又犀利地說,真正忠君之大臣,不論什么境遇,都會一心不變。比如皋夔、稷契得遇盛世賢君,龍逢、比干則遭逢亂世暴君,處境不同,然忠誠之心相同。
張廷玉立刻聽出了乾隆的弦外之音,這不分明是說自己不夠忠誠嗎?皇帝出言如此之重,他不敢再接話茬兒了,于是“免冠叩首”,“嗚咽不能自勝”。
乾隆看他這個樣子,也不忍心再說什么了。招呼小太監(jiān):“把張先生扶出去休息吧?!?/p>
九
乾隆皇帝與雍正皇帝的性格頗為不同,對張廷玉的觀感也大為不同。
雍正皇帝為人雖然陰鷙多謀,但是性格中卻有天真淋漓的一面,經(jīng)常有沖動急躁之舉,與周密細致耐性極好的張廷玉性格互補,因此君臣相得之感極強。他對張廷玉,不僅有才華上的利用,還有性格及人格上的欣賞,在他看來,張廷玉算得上是歷史上少有的忠心赤膽的純臣。所以,他在遺囑中給了張廷玉以有清一代漢族大臣從來沒有得到過的殊榮:
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nèi)?,抒誠供職……其功甚巨。大學士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yōu)經(jīng)濟?……洵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終不渝。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這是雍正對張廷玉情誼深厚的最好證明。
然而乾隆皇帝對張廷玉的印象與雍正相當不同。俗話說惺惺相惜,但精明人有時最排斥的就是和自己差不多精明的人。乾隆和張廷玉一樣,都是極為世故的玲瓏多竅之人。所以對于張廷玉,乾隆一眼就看出了他身上的“巧”和“滑”。
在清代帝王中,乾隆是對滿漢之分看得很重的一個。在他看來,滿族大臣雖然身上會有種種缺點,但是畢竟“純樸正直”,與皇帝一心一德,為主子死心塌地。而漢族人則心眼太多,居心巧偽,“習尚澆漓”,他們太會做官,太會做人。凡事都從自己出發(fā)考慮問題,總是把個人利益置于君主和國家利益之前,因此讓人不能完全放心。張廷玉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張廷玉的應對進退,表面上淡泊大公,背后卻心機極深。他雖然勤勉盡責,功勞不小,但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畢竟是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只不過這種動機被極高的手腕消弭得無形無色而已,因此算不上“純臣”。主動向皇帝請求退休這件事,就再分明不過地說明了這一點。
就像對父親的許多做法都不以為然一樣,對于父親給張廷玉如此高的政治榮譽,乾隆一直有些不舒服。乾隆表面上對父親的每一項遺命都奉之必謹,因此對鄂張二人刻意加以尊重,但是兒子和父親常存在著一種莫名其妙的競爭心理,父親在遺囑中公然為張廷玉背書“可保其始終不渝”,而在下意識里,乾隆一直在抓張廷玉的小辮子,以向父親的在天之靈證明:您老人家看走眼了。
十
張廷玉沒想到自己的請求遭到了皇帝如此明確的拒絕。他更沒想到的是,皇帝不僅僅當面拒絕了他,還在第二天,將君臣間的這一番爭論公布于天下。
乾隆為人極其好勝。張廷玉一哭,讓皇帝準備好的滔滔辯詞卡在喉嚨,不吐不快。第二天,他遂降下長篇諭旨,向全體大臣詳細講述了此事,并將這件事提到了“臣節(jié)”的高度。
皇帝說,作為得到了配享榮譽的大臣,自然應該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應該有任何私心雜念。如果把做官作為獲得個人利益的工具,時勢對自己有利,就全力營求,時勢不利于自己,就主動求去,以保榮避禍,這就是典型的巧宦行為,而不是純臣心術(shù)。
乾隆暗指張廷玉對自己感情不深:“日日同堂共處的朋友,一旦遠離,尚有不忍,何況君臣的情誼這么多年,更應該不忍離去。張廷玉精采不衰,應務周敏,不減少壯,如果一心想以泉石徜徉為樂,怎么對得起諸葛亮鞠躬盡瘁之訓耶!”
在這篇諭旨的最后,乾隆把這件事提到了君臣大義的高度:
“如果卿恐怕有人議論你戀棧,因有此奏,還可以理解。如果說人臣事君之義,就當如此,則大不可。……為人臣者,斷不可存此心。
如果預以此存心,必將漠視一切。于君臣之際,泛泛如秦越人之相視,年至則奉身以退耳!誰復出力為國家圖庶務者?此所系于國體官方人心世道者甚大?!?/p>
這篇上諭,含量非輕。張廷玉萬萬沒想到,自己為愛新覺羅家族祖孫三代服務五十年,換來的是這樣一個評價。
十一
受到如此嚴厲批評,張廷玉心驚膽戰(zhàn),只好打點精神,繼續(xù)到朝中點卯。不久之后,就遇到了開頭提到的乾隆十三年的政治風暴。
在乾隆十三年的政治風暴中,張廷玉只不過是被狂怒的皇帝揮舞的權(quán)力之棒不小心刮了一下。比張廷玉倒楣的人多得是。
乾隆十三年是皇帝政治生涯中最不順遂的年頭。在人生所有重大事件中,配偶的去世對人的打擊是最大的,何況乾隆和孝賢皇后富察氏恩愛無匹,伉儷情深。孝賢皇后的去世,讓皇帝悲痛欲絕。
誰也沒有料到皇后的葬禮會演變成一場全國官場的災難。皇后去世一個月后,皇帝閱看翰林院所制的皇后冊文,發(fā)現(xiàn)滿文譯文中將“皇妣”一詞不小心譯成了“先太后”,這一小小過失讓皇帝勃然大怒,命令把管理翰林院的刑部尚書阿克敦斬監(jiān)候,秋后處決。消息傳出,全國官員都大驚失色。
然而大家的震驚剛剛開了個頭。喪偶悲痛中的皇帝事事橫挑鼻子豎挑眼。五月間,因為皇帝認為皇后的冊寶制造得不夠精良,“甚屬粗陋”,配不上皇后的尊貴,把工部全堂問罪。又因為祭禮所用的桌子不夠干凈,把光祿寺主要官員一律降職。因為冊謚皇后時禮儀出現(xiàn)小小紕漏,禮部尚書也被降級。
事情到此遠遠沒有停止。清制辮發(fā),十天半月就要剃一次頭。按滿族舊習,帝后之喪,官員們在一百天內(nèi)不能剃發(fā),以表示自己專心悲痛,顧不上收拾自己的儀表。不過,這只是一種不成文的風俗,大清會典中并無記載,開國日久,漢官甚至一些滿族官員對此已不甚清楚。十多年前,雍正皇帝去世時,許多官員并沒有遵照舊習,百日內(nèi)已經(jīng)剃發(fā),朝廷并沒有追究責任。因此,皇后之喪中,許多人都剃了頭?;实郯l(fā)現(xiàn)之后,大動肝火,認為這是官員們對已故皇后“大不敬”,心中無哀痛之情。一品大員,江南河道總督周學健和湖廣總督塞楞額因此被賜令自盡,湖南巡撫、湖北巡撫因此革職。
和這些人比起來,張廷玉所受的處分實在是極為輕微,不值一提。然而,張廷玉卻從中看到了巨大的不祥。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鰥夫因為喪偶而導致的心理失常事件?;实墼跇O度悲痛中,無法控制自己,不加節(jié)制地釋放自己內(nèi)心的狂暴和仇恨,才造成了這樣的局面。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場風暴實際上也是皇帝對官僚集團壓抑多年的整體不滿的一次總暴發(fā)。即位十三年來,皇帝對官僚集團的判斷越來越悲觀,敵意越來越強烈。他一直試圖警告官僚集團不要引發(fā)他的雷霆之怒:“若視朕之寬而一任屬員欺蒙,百弊叢生,激朕將來不得不嚴之勢,恐非汝等大員及天下臣民之福。”“姑容于此日者,朕必綜核于將來?!鼻≡缇吞N醞著對官僚機器來一次大震動,讓他們從渾渾噩噩中清醒過來,認清他并非一個懦弱可欺的庸主。今天,這個“算總賬”的日子終于來了。
從乾隆十三年的官場風暴開始,乾隆對大臣的態(tài)度從開始的“以禮待之”漸漸變成了頤指氣使,呼來喝去,動輒痛罵訓斥,任意挫辱?!扒∈哪觊g,為高宗生平的第一變,由寅畏小心,一切務從寬大而一變?yōu)樯鷼⒂鑺Z,逞情而為。”“彬彬有禮”的面紗從此被撕去,“君使臣以禮”這一詞條在乾隆的政治詞典中被刪掉。儒家理想中對人格的相互尊重完全消失,乾隆朝的君臣關(guān)系,從此變成了刁鉆刻薄的主子與屏息而侍的奴才間的關(guān)系,或者說嚴厲的班主任與小學生的關(guān)系。下面的小學生稍有小動作,額頭上就會遭到老師的粉筆頭。誅殺和折磨大臣,越來越成為乾隆發(fā)泄自己不良情緒的主要渠道。
只有對張廷玉,他還竭力維持著表面上的最后一絲禮貌。不過,乾隆十三年的兩次處分已經(jīng)使張廷玉嚇破了膽。這兩次處分對別人來講,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對做了四十多年官保持著未犯過一次錯誤紀錄的張廷玉來說,精神打擊卻分外沉重。他明白乾隆朝的官是一天難做于一天了,一旦開了頭,更大的打擊會隨時到來。因此日夜提心,時時吊膽,健康大減,老態(tài)更增。年近八旬的他牙齒掉得差不多了,老年斑已經(jīng)遍布面頰。沒有人攙扶,已經(jīng)無法長距離走路了。
張廷玉的身體變化,乾隆當然看在眼里。他發(fā)現(xiàn)張廷玉這一年老得太快了,思維明顯不如以前清楚,說話有時也顛三倒四。乾隆皇帝看著張廷玉從警敏周密、精力超人的中年能臣變成眼前這個老態(tài)龍鐘,幾近廢物的老臣,心中也不免感嘆歲月無情。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在一次君臣談話中,皇帝關(guān)心地問起張廷玉的身體。張廷玉趁這個機會,詳細陳說衰疲之狀,再次試探著提出了退休。
乾隆沉吟了一下,說,我再想想,你先退下吧。
惻隱之心使皇帝破例改變了以前的決定。這個張廷玉,固然為人有取巧的一面,但是四十多年勤奮敬業(yè)始終如一,為愛新覺羅家的家業(yè)如此不惜心血,在史上也確實罕見。如今春蠶絲盡,不如放他歸去享幾年清福吧。于是皇帝發(fā)布諭旨:“(張廷玉)乃自今年秋冬以來,精采矍鑠視前大減,蓋人至高年,閱歲經(jīng)時,輒非曩比。每召見之頃,細加體察,良用惻然?!瓘娏艮D(zhuǎn)似不情,而去之一字實又不忍出諸口”,因為“座右鼎彝古器,尚欲久陳幾席,何況廟堂元老,誼切股肱?”皇帝派人把這道諭旨送到張府,說是否真要退休,聽他自行抉擇。
這道諭旨典型地體現(xiàn)了乾隆的風格,即把所有的道理都把握在自己手中,讓自己處于永遠正確的進退如意之地,而置他人于極難應對的地步。文字中他既表現(xiàn)了對張廷玉身體的關(guān)心,又說“去之一字實又不忍出諸口”,表明了皇帝對臣子依依不舍。他想考驗一下張廷玉如何回復。
按乾隆的設想,老練過人的張廷玉接到這道諭旨之后,應該善加揣摸,寫上一道奏折,一方面詳述自己確實老病,難于支持,另一方面又深切表達自己犬馬般依戀主人的心情,說自己也實在不忍離開皇帝,雖然身體衰弱如此,也決心守在皇帝身邊,直至死去。
如果這樣,乾隆就可以再發(fā)諭旨,說他讀了張的奏折,十分感動,張的忠心可為天下人臣之表,而皇帝關(guān)心有功老臣,特命張榮歸故里,享泉林之樂。這樣,君臣一場,彼此應對都十分精彩漂亮,足以為天下后世所法。載入史冊,也是一段佳話。
怎奈張廷玉太老了,已經(jīng)不復當年的精明。他見到皇帝的諭旨,以為皇帝已經(jīng)默許了他的請求,大喜過望,當即上奏謝恩,說準備明年春天啟程。
看到張廷玉的回復,皇帝嘆了一口氣。這老頭是老糊涂了,還是對自己真的沒有一點感情?不過皇帝還是表現(xiàn)出難得的寬容和善意。畢竟,大清江山這么多年的安定發(fā)展,里面有他的綿綿心力。他想與張廷玉有始有終。因此,皇帝優(yōu)詔褒獎了張廷玉,賜給他許多珍寶器物,準許他以“原官致仕”。在上諭中,皇帝還充滿感情地期待十年以后,“朕五十正壽,大學士亦將九十,輕舟北來,扶鳩入覲”,君臣重新見面敘舊。
十二
截止到這個時刻,張廷玉的一生可以說無可挑剔。享過榮華富貴,及時平安降落,死后名垂千古,這是幾千年來做大臣做到的最高境界。
可惜,人生往往就是那么難于捉摸。
在鄂爾泰死后,張廷玉在朝中并非一枝獨秀,而是又出現(xiàn)了一位勢均力敵的政治對手,大學士史貽直。此人與張是同年進士,但前期仕途遠沒有張氏順利,嫉妒之心使他轉(zhuǎn)投鄂爾泰門下。鄂爾泰去世后,群龍無首的鄂黨中許多人聚集在他的身邊,一時之間他成了鄂黨的隱形領袖,終日以編排指摘張廷玉為事。自乾隆十三年張廷玉請求退休時起,他就開始大肆在朝中宣揚張廷玉并沒有什么豐功偉績,沒有資格配享太廟,并多次在乾隆面前陳說其辭。
申請退休成功后,一塊大石頭落地的張廷玉又想起了另一個問題:皇帝上一道諭旨說過,“從祀元臣,豈有歸田終老之理?”史貽直又一直鼓動皇帝取消自己的配享資格,那么,自己這次回到江南之后,身后還能不能得到配享的榮譽呢?
從皇帝對自己的親切態(tài)度看,應該沒有大問題??墒腔实壑I旨中畢竟沒有明確提及這一點。如果自己退居林下,在朝廷中沒有了影響力,史貽直在皇帝面前再進讒言,乾隆耳朵根子一軟,那么自己可就沒法吃到太廟的冷豬肉了。
想到這里,他開始輾轉(zhuǎn)反側(cè)起來。
在家中猶豫了多日,他終于下定決心,豁出老臉,進宮面見皇帝,請求皇帝做一個明確的表示,以杜史貽直等人的奸謀。
在以前,這樣的舉動張廷玉絕對是做不出來的。以“淡泊”、“謙退”聞名的他一生從來沒有為自己請求過任何恩榮。做出這個決定,可見人到老年,智力結(jié)構(gòu)確實會發(fā)生很大變化。
冒著深冬的嚴寒,張廷玉由兒子攙扶著,顫顫巍巍地再一次進入紫禁城,跪倒在皇帝面前,說明了自己的憂慮,“免冠嗚咽,請一辭以為券”。
聽完了張廷玉的哀哀請求,乾隆十分詫異,也十分不快。他從沒想到這個老人會提出這樣的要求。自己從來沒有說過要不準他配享,他提出這個要求,明擺著是信不過自己。
不過,皇帝對張廷玉畢竟是一直盡量包容的。父親明確地說“朕可保其始終不渝”,他也不想當眾打父親的耳光。為與父親留下的這位三朝元老有始有終,創(chuàng)造君臣相得的一段佳話,就破例再開一次恩,給他寫個保證書吧!
皇帝同意要發(fā)布恩準張廷玉配享的詔書。但回頭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他寫了一首意味深長的詩給張廷玉:
造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矜惻動予悲,先皇遺詔惟欽此,去國余思或過之??衫嗵镌R,漫愁鄭國竟摧碑,吾非堯舜誰皋契?汗簡評論且聽伊。
這首詩大有深意。大意是說:你到我面前,跪地陳情,請我給你一個保證。這一舉動,令我不免起了惻隱之悲心。先皇的遺詔,我當然會遵守,原本沒有什么疑問。你離開京城,回到老家,也許會心有所思。我特準你像劉伯溫那樣,既退休,又可配享。你是否怕我會像唐太宗那樣,親手給魏征寫了碑文,又親手砸了它?我并非堯舜之君,不知道誰可配得上皋夔之臣?將來歷史怎么評價我們君臣,還是隨它的便吧!
“可例青田原侑廟”,是用劉伯溫的典故。劉伯溫以休致之臣,而得從祀?!奥钹崌勾荼?,征魏征死后被唐太宗砸碑之典。這首詩語氣相當不祥。結(jié)尾那兩句分明是說,你的功績原非皋夔那樣盛大,父皇讓你配享,是對是錯,我也說不清楚。這純粹是負氣之語,誰都看得出來。
得到了榮譽保證書的張廷玉興奮之下沒有因皇帝的這首詩太影響心情。他心中所有的石頭都落了地,終于可以睡個安穩(wěn)覺了?;实燮评┒?,按例第二天他應該親自進宮謝恩。只是近八旬之人,昨天為進宮,已經(jīng)折騰了一天,在皇帝面前又應對良久,消耗凈盡了積攢了幾十天的精神?;貋砗箢^暈眼花,身上已經(jīng)沒有一絲力氣。因此第二天他沒能起來,因命其子張若澄代他到宮門謝恩。
沒想到這個小小的疏忽惹來了大禍。
十三
張廷玉一生,對于君臣之禮,恪守極嚴。四十多年日日伴隨在皇帝身邊,從來沒有在禮數(shù)上犯過一次錯誤。因此,乾隆原以為,如此“施與特恩”,實是古今罕遇的曠典,張廷玉一定會感激涕零,第二天一早早早來面見謝恩。誰料前來的只是張的兒子。本來已經(jīng)對張廷玉不滿到了臨界點的乾隆皇帝勃然大怒。
張廷玉沒有親來,乾隆認為這一事實證明了他的設想:張廷玉對皇帝并沒有真情實感,或者說,沒有絲毫感情。在其所有要求一一都得遂之后,就視皇帝為陌路,連見皇帝一面都不愿見了。
積累已久的怒火在這一瞬間被點燃。當天下午,皇帝命軍機大臣寫旨,令張廷玉“明白回奏”是怎么回事!
當日在軍機辦事的大臣是傅恒和汪由敦二人。汪由敦是張廷玉的門生,與張廷玉關(guān)系極深。他明白皇帝這次發(fā)火非同小可,連忙派小廝到張府,把這一消息傳遞過去,讓張廷玉有所準備。
張廷玉不知是老糊涂了還是嚇糊涂了,他做出了一個小孩子才能做出來的舉動:第二天一大早,天還沒亮,他就強支撐著,跑到了宮中,叩頭請罪。這真是一個再愚蠢不過的舉動。因為此時皇帝命他明白回奏的諭旨還沒有發(fā)到張家,此舉明白告訴了皇帝,有人向他傳遞了皇帝發(fā)怒的消息。
軍機大臣向張廷玉泄露消息,此舉無疑是朋黨積習的一大暴露。沒想到自己打擊朋黨十多年,居然還有人如此大膽,做出這樣明顯的黨護之舉?;实鄣呐鹕v到了極點。他當面把張廷玉痛罵了一頓。把張趕走之后,他仍不解氣,花了一天時間,親自繕寫了一篇上諭,公布天下。
這道上諭講了這樣幾層意思。
一、既批準退休,又配享太廟,這是非常隆重的恩典。張廷玉理當親自前來謝恩,即使衰病不堪,也應該強撐病體而來。張之不來,明顯是視此“莫大之恩”為他應當應分得的,是先皇許下的,與當今皇上沒有關(guān)系。當今皇上既然下了保證,那么今后必無反汗之理,自己從當今皇上處所得到的好處也就到此為止,今后彼此漠不相關(guān)了。
二、張廷玉要求皇帝下保證書,明顯是信不過皇帝。這是皇帝生氣的最主要原因:“夫張廷玉之罪,固在于不親至謝恩,尤在于面請配享?!?/p>
三、張廷玉急于求歸,是對新皇帝沒有感情,“恝然置君臣大義于不問”。張廷玉之請求退休,在沒有龍鐘之前??梢娝曌约旱倪M退出處比朝政重要,對皇帝不夠忠誠。在為官一世,“貲產(chǎn)足贍身家”的情況下,以“容默保位為得計”。
四、張廷玉頭一天不能親來謝恩,第二天卻早早跑來,“此必軍機處泄露消息之故”。由此他想到汪由敦是張廷玉舉薦來代替自己任大學士之位的,汪因此加以回報,這是明顯的結(jié)黨營私行為。他說,張臨走前要在皇帝身邊安插親信,“留星替月”,實在陰險。
這道諭旨徹底撕破了乾隆對張廷玉“優(yōu)容”的面紗,露出了隱藏多時的獠牙。四條大罪一出,大有把張廷玉徹底打翻之意。按照此口徑,不但張氏被罷官丟爵在所不免,身系牢獄加以窮追也未可知。一旦興起大獄,則牽連張黨眾人,完全有可能把張廷玉置于死地。一時滿朝上下,盡皆緊張。張廷玉更是后悔莫及,在回奏的折子中極盡自責說:“臣福薄神迷,事皆錯謬,致干嚴譴,請交部嚴加議處。”
十四
好在皇帝并不想興起大獄。乾隆一舉一動,背后都有深謀遠慮。他不會因為一時喜怒,而打破自己的既定大框架。
接到張廷玉言辭卑切的回奏,怒氣有所發(fā)泄之后,他又發(fā)布上諭說,自己一直努力包容張廷玉,這次嚴旨斥責張廷玉,主要為打擊結(jié)黨之習,并不是真要打倒他個人:
(張廷玉與軍機大臣通消息之事)如果嚴訊,一定水落石出,但朕即位以來,一直包容張廷玉至此,何必因此興起大獄。但是此事不可不辯明,為何?因這關(guān)系到植黨營私的大問題?!奘呛稳缰鞫苋荽蟪紓?nèi)绱酥颤h樹私?此等伎倆竟然敢在我面前擺弄?張氏馬上就要退休,我再包容他一次也不難,但是我不把這件事講明白,他不但不知我保全他的深恩,還一定以為我中了他的計謀?!缃駨埻⒂窦热灰呀?jīng)認錯,我念他畢竟是三朝老臣,不想加以大罪。
不過,既然撕破了臉皮,皇帝索性把十幾年來對張廷玉忍住沒說的話都說了出來,他直截了當?shù)刂赋觯瑥埻⒂駥嵅划斉湎硖珡R:
試思太廟配享,皆佐命元勛,張廷玉有何功績勛猷而與之比肩乎?……張廷玉所長不過是勤快謹慎,當了一個好秘書。鄂爾泰尚有平定苗疆之功,張廷玉實在沒有什么能拿出手的記錄。
把張廷玉弄得灰頭土臉,名譽喪盡之后,皇帝筆鋒一轉(zhuǎn),又說,雖然張廷玉不配配享,但是他做皇帝,向來仁至義盡,只許別人對不住自己,自己決不會對不住別人,所以并不剝奪張氏配享之資格,因為配享是先皇所賜。但伯爵是自己所賜的,張廷玉對自己既然沒有感情,何必要給他,因此要削去張的伯爵,以示懲罰。“朕不云乎:張廷玉忍于負朕,朕不忍負張廷玉。朕之許張廷玉予告,原系優(yōu)老特恩,明諭甫降,朕不食言。其大學士由皇考時簡用,至今二十余年,朕亦不忍加之削奪。配享,恭奉皇考遺詔,朕終不忍罷斥。至于伯爵,則朕所特加,今彼既不知朕,而朕仍令帶歸田里,且將來或又貪得無厭,以致求予其子者皆所必有,朕亦何能曲從至是。著削去伯爵,以大學士原銜休致,身后仍準配享太廟。”
這篇奇文,把對父親遺命和張氏的不屑表達盡致,卻又理直氣壯,回旋往復,三復其說,盡逞辯才。
十五
張廷玉一生的臉面,付之東流。辛苦一生,希望的是平安收場,沒想到最終卻弄得這樣尷尬難堪。志灰神喪,心驚膽戰(zhàn)之余,他只想趕快回鄉(xiāng),遠離這個是非之地。乾隆十五年春天,他便遵乾隆“明春回鄉(xiāng)”之旨,收拾打點京城的一切,應該送人的送人,應該變賣的變賣,準備早早登上返鄉(xiāng)之程。
不料越著急,事情越有意外。十五年三月,就在張廷玉已經(jīng)寫好了給皇帝的奏折馬上要啟程之時,遇到了皇帝長子永璜去世。
張廷玉曾經(jīng)做過永璜的師傅,有師生之誼,因此必須參加喪禮。在一次又一次行禮如儀之后,好容易熬過了初祭,喪禮算是告了一個段落。張廷玉于是向皇帝上奏,要馬上啟程。
不料這道奏折又一次令皇帝勃然大怒。乾隆對這個長子很重視,長子之喪令皇帝十分傷心?;实坌那椴缓?,就要拿大臣出氣。張廷玉很清楚乾隆的這個脾氣。只不過他沒有想到,這一次是自己撞在了槍口上。心情失常的皇帝說,皇長子才過初祭,喪服未除,張廷玉就要南還,可見其人內(nèi)心并不悲痛,也可見對皇室并不忠誠。
乾隆又一次降下諭旨,舊事重提,認為毫無忠心的張廷玉不夠配享資格。皇帝說,張廷玉在雍正年間,不過是一個稱職的秘書;在乾隆年間,也不過是旅進旅退,毫無建白,毫無贊襄。朕之對他一再姑容,不過是因為他資格老,所以把他像父親傳下來的“鼎彝古器”那樣擺在朝堂之上,做做樣子而已。
在這篇諭旨之后,乾隆還把歷代配享之臣開了個名單,送給張廷玉閱看,并讓他明白回奏,自己配不配得上配享之榮,這個配享的資格自己還想不想要。
皇帝忽晴忽雨,忽左忽右,將八十歲的老臣玩弄于股掌之上,使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飽嘗羞辱的張廷玉只好回奏說:
臣老耄神昏,不自度量,于太廟配享大典,妄行陳奏?;噬显敿佑柺?,如夢方覺,惶懼難安。復蒙示配享諸臣名單,臣捧誦再三,慚悚無地。念臣既無開疆汗馬之力,又無經(jīng)國贊襄之益,縱身后忝邀俎豆,死而有知,益當增愧。況臣年衰識瞀,衍咎日滋世宗憲皇帝在天之靈,鑒臣如此負恩,必加嚴譴,豈容更侍廟廷?
敢懇明示廷臣,罷臣配享,并治臣罪,庶大典不致濫邀,臣亦得安愚分。
事件的結(jié)果當然一目了然:廷臣集議,大家一致認為張廷玉不應配享。于是張廷玉被皇帝明令取消配享資格,灰溜溜回到了老家。為了“配享”,張廷玉奮斗了一生,沒想到最后還是栽在了這個上面。
十六
回到老家的張廷玉心神俱疲。從動了退休的念頭開始,張廷玉就不斷設想自己“衣錦還鄉(xiāng)”的時刻。沒想到,想像中風光的“衣錦還鄉(xiāng)”到頭來竟然變成了這樣尷尬的場面。地方大員為了避嫌,無一人出面迎接,只有一位侄子率幾位家人,把他接進了老屋。
少小離家老大回,再度踏上故鄉(xiāng)的土地,他卻只有揮不去的羞愧。辛苦工作了一輩子,最終卻丟了伯爵和配享兩項榮譽。他深閉家門,很少見客。在家中整整休息了一個月,才有心情扶了支竹杖,外出踏訪。好在故鄉(xiāng)的水土是對走到生命末路的老年人最好的安慰。幾個月過去,他的精神漸漸恢復,心情也日見開朗起來。
然而,噩運卻并不甘心到此為止。張廷玉精神剛剛好轉(zhuǎn),朝廷中又出了一件禍事:他的親家四川學政朱荃,在母親去世后,為了掙點“考試補貼”,居然隱瞞母喪消息,“匿喪趕考”,為御史儲磷趾所參。
這件事發(fā)生得真不是時候?;实塾忠淮蜗肫鹆藦埻⒂?。因為朱荃在仕途上起步,就是因為受了張廷玉的舉薦,何況張后來又和他做了兒女親家。這樣一個品行卑污之人居然受了張的舉薦,可見張廷玉并不像他自己所說那樣“清白”,乾隆十四年間,張氏難保不曾在別的事上欺騙過他。在處理了朱荃后,乾隆又發(fā)布諭旨,說張廷玉舉薦此人,并與之結(jié)親,是在乾隆年間,“在雍正年間,伊必不敢如此”。張氏平日謹慎,深通遠禍之道,在雍正年間不會做出這樣的事。而在乾隆年間,竟敢漫無忌憚至于如此,這不是明擺著是藐視朕躬嗎?他命張廷玉老實交待,與這樣的卑污小人“公然與為姻親,是誠何心?”
連與人結(jié)為兒女親家都成了罪過。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实蹖埻⒂竦南釉怪椋缬谘员?。
絕不容眼里摻一點沙子的皇帝決定,收回以往三代皇帝對張廷玉的一切賞賜,以示懲罰:
“張廷玉深負三朝眷注之恩……豈容其冒叨寵赍。所有歷來承受恩賜御筆、書籍,及尋常赍賞物件,俱著追繳?!?/p>
皇帝派出自己信任的內(nèi)務府大臣德保,去執(zhí)行這個任務。在派出之際,特意把他召入宮內(nèi),秘密叮囑了一番。
十七
乾隆十五年八月,欽差大臣德保來到了張家。張廷玉率領全家,跪在門口迎接。他早早遵旨,把三朝皇帝賞賜給他的字畫、珠寶、衣服器物收拾到一起,準備交給德保。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德保不但帶了十多名隨從,還從知府那里,借來了二百名兵丁。這二百軍人事先顯然準備充分,進了張家,不由分說,以查找是否還有遺漏的賞賜物為名,開箱砸鎖,挖地三尺,居然抄了張廷玉的家。
好在張廷玉持身之謹并非虛言,抄家過程證明張廷玉持身清正,并無太多財產(chǎn)。
不過,德保卻帶走了抄家過程中翻出來的所有帶文字的東西:書籍、文章、信件乃至便條。
原來,派德保出京之前,皇帝秘密囑咐,到了張家,一定要借查找皇帝賞賜字畫之名,嚴格檢查張廷玉的私人文件及藏書,看看其中有沒有對乾隆的怨懟之詞。
在審查了半個月之后,德保一無所獲,他對這位張閣老不禁佩服得五體投地。作為一個文臣,誰也保不住會用文字發(fā)泄發(fā)泄心情,在書信日記中品評品評人物,說幾句牢騷話。特別是那些參與過中樞政務的大臣,回家之后,都愛寫寫回憶錄,記錄點高層政治的秘密。但是張廷玉卻沒有這樣做。在他的數(shù)百封私人書信中,沒有一字涉及政治。張廷玉確實編了一本年譜,記載了自己政治生涯中的大事。不過,這本年譜中,他只是詳細記載了三朝皇帝對他的“恩遇”、“賞賜”,雖然細到哪一天皇帝說過哪句贊賞他的話,哪一天賞了他什么食物,卻沒有一字對朝政的品評,也沒有一字涉及政治機密。德保雖然素知張廷玉以謹慎聞名,不過他沒有想到會謹慎到如此程度,這位三朝老臣真是成了精了。要知道,這次抄家,如果稍有把柄被抓住,張氏就必然要身首異處。
由收繳賞賜之物變成了抄家,這一舉動引得舉國驚疑。毫無收獲的皇帝也覺得這事做得沒有什么意思,后來不得不下了道諭旨,說是德保弄錯了皇帝的旨意,他并沒有命人抄家。不過,大家誰都心知肚明,抄家是何等大事,德保不弄清楚,怎么敢貿(mào)然行事?就算德保是真的糊涂弄錯了,乾隆必加嚴譴,何能不追究責任?事實明擺著,就是皇帝想置張廷玉于死地。
雖然逃過了一死,但既經(jīng)抄家,張廷玉名譽已徹底掃地?;实勖鼜埻⒂窠淮c朱荃這樣的卑污小人“公然與為姻親,是誠何心?”除了服罪,他更復何說?于是他上奏皇帝說:“臣負罪滋深,天褫其魄,行事顛倒。自與朱荃結(jié)親以至今日,如在夢昧之中,并無知覺。今伏讀上諭,如夢方醒,恐懼驚惶,愧悔欲死,復有何言?乞?qū)⒊紘兰又巫?。?/p>
皇帝把張廷玉的奏折交給大臣們公議。大臣們一致認為,張廷玉犯了如此嚴重的錯誤,自然應該“革去職銜,交刑部定議,以為負恩玩法者戒!”
皇帝畢竟是“寬仁之主”,發(fā)布上諭,寬免張廷玉的“罪過”,但免不了借題發(fā)揮,對張廷玉又痛斥一頓:
張廷玉身負三朝重恩,遭遇之盛,罕有倫比,而且得到了配享太廟之榮譽,應該何如感激報效。即使年紀衰憊,也應該依戀闕廷,鞠躬盡瘁,不忍言去。不料他平時則容默保位,及其年老,不能再營私,就一再要求歸榮鄉(xiāng)里。對于君臣大義,并不在心上。以如此存心,不惟得罪于朕,并得罪于皇考。所以天地鬼神,顯奪其魄,讓他一生的居心行事,至此盡行敗露。張廷玉罪過實屬重大,即使罷了他的官爵,加以嚴譴,也不為過。至于他黨援門生,及與呂留良案內(nèi)之朱荃聯(lián)為兒女姻親之罪,在他反倒是小過了。不過既經(jīng)罰款,并且令人追繳了賞賜給他的諸物件,已足以表示懲罰。如果如大臣們所議,將他革職治罪,我并不同意。在張廷玉忍于負朕,自所應得,而朕心仍有所不忍,著從寬免其革職治罪,以示朕始終矜宥之意。
經(jīng)過這場問罪,張黨完全被擊垮。張廷玉名譽喪盡,門生故吏各尋出路,如樹倒猢猻散,連吳士功這樣的死黨也去投奔了史貽直。乾隆打擊朋黨,終于以全勝結(jié)局。
十八
修煉了一輩子臣術(shù),最后還是一敗涂地。經(jīng)此打擊,張廷玉徹底灰心喪魄。他日日兀坐家中,終日不發(fā)一語。乾隆二十年,在家中茍活了五年,張廷玉終于死了。
消息傳來,乾隆也感到一絲悲痛。畢竟他們君臣相處了十四年,回想起張廷玉一生的所作所為,他感覺自己對張廷玉確實苛刻了點。畢竟,張廷玉為大清辛辛苦苦工作了近五十年。皇帝做出眷念老臣之姿態(tài),宣布寬恕張廷玉的一切過失,仍然命他配享太廟。恤典如常,謚文和。太廟那塊冷豬肉,皇帝惡作劇般反復折磨多次后,終于又擺到了張廷玉的嘴邊。只不知張廷玉是否死后有知。
乾隆四十四年,皇帝寫了一系列懷舊詩,懷念自己駕下的五位大學士。其中關(guān)于張廷玉的一首詩曰:
風度如九齡,祿位兼韋平,承家有厚德,際主為名卿。不茹還不吐,既哲亦既明,述旨信無二,萬言頃刻成??樆首鎸嶄洠涀⒛鼙M誠,以此蒙恩眷,顧命配享行。及予之蒞政,倚任原非輕,時時有贊襄,休哉國之楨。懸車回故里,乞言定后榮,斯乃不信吾,此念詎宜萌。臧武仲以防,要君圣所評,薄懲理固當,以示臣道貞。后原與配食,遺訓敢或更,求享彼過昭,仍享吾意精。斯人而有知,猶應感九京。
在詩注中解釋最后兩句時,乾隆說:張廷玉雖有過,余仍不加重譴,仍準以大學士銜休致,及其既卒,仍令配享太廟。余于廷玉曲示保全,使彼泉下有知,當如何銜感乎?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張廷玉雖然犯了錯誤,我仍然沒有嚴厲懲處,仍然準許他以大學士的官銜退休。及至他去世,我仍然令他配享了太廟。我對張廷玉如此優(yōu)容保全,如果他地下有知,不知道會怎么感激涕零?
責任編輯:洪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