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朱蓓蕾
編者按:
由上海市文藝人才基金會資助、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羅懷臻戲劇文集》正式在全國發(fā)行。該書全套共六卷,既是羅懷臻近30年從事戲劇劇本創(chuàng)作與戲劇理論思考的階段性總結(jié),也是上海戲劇藝術(shù)進入新時期以來的創(chuàng)新足跡與時代縮影,同時折射出民族傳統(tǒng)戲曲文化在向當代實現(xiàn)轉(zhuǎn)型時的艱難步履與頑強毅力。
羅懷臻是新時期以來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上海劇作家,他的創(chuàng)作涉及十個戲曲劇種以及話劇、芭蕾舞、電影、電視劇等,對相關(guān)劇種的時代變革和藝術(shù)創(chuàng)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對當代戲曲命運的持久思索的基礎(chǔ)上,羅懷臻倡導并實踐的“傳統(tǒng)戲曲現(xiàn)代化”與“地方戲曲都市化”理論,對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歷史轉(zhuǎn)型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2008年5月7日舉行的《羅懷臻戲劇文集》出版座談會上,戲劇界專家從不同角度對羅懷臻及其戲劇創(chuàng)作進行了評價。
尚長榮:有“人情”的作家,有生命的作品
我跟懷臻不僅是好朋友,而且是好鄰居,我們往來頻繁。多年來,懷臻對我在上海的藝術(shù)實踐給予了很多的支持和幫助。
上海京劇院曾約請懷臻創(chuàng)作一出戲——《寶蓮燈》。在懷臻最初的構(gòu)思中,有一場“雙舍子”,即兩位女性都出于對對方的同情而爭著要舍棄自己的親生孩子。當時他和我談這部即將創(chuàng)作的劇本,我聽到“雙舍子”這個情節(jié)時,眼淚就不由自主地流下來了??上У氖?,由于種種原因,懷臻的這個構(gòu)思最終沒有實現(xiàn)。我覺得如果實現(xiàn)的話,這出戲的藝術(shù)效果會更加生動。我就是從這個“雙舍子”的構(gòu)思中,感受到了他的真情。人間有真情,人間的真情比天上神仙的情更真實、更炙熱、更打動人。
懷臻才華橫溢,但他并不炫耀賣弄。他用一支筆寫透了人世的酸甜苦辣、離合悲歡。懷臻最可貴之處,是他敢于觸動文藝創(chuàng)作的禁區(qū)——人性。我認為,懷臻劇本最突出的是一個“情”字,有激情、有豪情、有深情,更有人情。因此,他的劇本不管是給哪個劇種,演出來都那么動人,能夠讓觀眾動心動情。他是在把自己的七情六欲奉獻給人們、奉獻給社會。
我與懷臻合作過一個僅有30分鐘的戲——《暴風雨》,這部戲改編自莎翁杰作《李爾王》。當時,要演一個大花臉的獨腳戲,對我來說是新的挑戰(zhàn)。然而我一看劇本,就被懷臻筆下的李爾打動了,他把世態(tài)炎涼揭示得那么動人,讓要演的演員首先受到心靈的觸動和震撼。
我所憂慮的戲曲人才后繼乏人的問題,主要不是演員——演員真有后來人;而是編、導以及各單項的主創(chuàng)人員,這些專項人才奇缺。老一輩的年齡大了,有的已離世,光有名演員是不足以帶動戲曲的大繁榮的。誠然,戲是人唱的,演員很重要,但編、導、作曲是基礎(chǔ)、是后盾,這些方面的優(yōu)秀人才,如今鳳毛麟角,令人擔憂。
懷臻演過戲,舞臺積累扎實豐厚,這是他成為一個成功劇作家的重要條件。我們需要更多像他這樣擁有扎實生活積淀、有功底的人才。因此,我認為藝術(shù)院校在培養(yǎng)編、導和各專項人才時,不能忘記現(xiàn)實生活,不能忘記舞臺實踐。如今的戲曲面臨大好時機,急需一批像懷臻這樣實干、拼搏、腳踏實地求索的劇作家來放手創(chuàng)造。我希望上海這塊曾吸引了懷臻和我的戲劇熱土,能繼續(xù)像磁鐵一樣吸引來自各方的優(yōu)秀文藝人才,共同創(chuàng)造文藝的大發(fā)展、大繁榮。
戴平:新時期中國劇壇的界碑式人物
羅懷臻是我國新時期劇壇的一個界碑式人物,他對振興戲曲藝術(shù)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打造精品,繁榮創(chuàng)作,扶植乃至搶救了一些劇種和劇團。同時,由于他創(chuàng)作的好劇本,還造就了一批表演和創(chuàng)作人才。
羅懷臻是一位三棲型的藝術(shù)家。他不僅是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涉獵廣泛的劇作家,也是一位既有澎湃激情、又有理性思考的評論家。同時,他又是一位深受學生歡迎、能點石成金的戲劇教育者。30年來,羅懷臻寫出了一批在中國當代戲劇史上必須記載的代表性戲曲劇作,不但屢屢獲獎,而且具有歷史穿透力,可以流傳后世。
在戲劇理論和評論方面,在對戲曲的繼承與發(fā)展方面,羅懷臻也常常進行深入思考,提出獨到的見解。他提出了“地方戲曲都市化”、“傳統(tǒng)戲曲現(xiàn)代化”的口號,言之成理,自成一家,發(fā)人深省。羅懷臻還到全國各地作創(chuàng)作講演,由于有著豐厚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和深切的創(chuàng)作體會,再加上深入的理論思考和當過演員的經(jīng)歷,所以他的表達十分豐富和生動。他的講課,很真誠、很坦率,從不回避自己的苦惱和經(jīng)歷的坎坷,受到熱烈歡迎。近年來,羅懷臻又在上海戲劇學院任兼職教授,投到他門下的弟子特別多,他誨人不倦,既為戲曲創(chuàng)作培養(yǎng)新人,又推出了一批戲曲新作。這三個方面,羅懷臻都出類拔萃、成績斐然。
羅懷臻甘于寂寞,心無旁騖,用班昭的精神來從事寫作。我很欣賞《班昭》中的兩句唱詞:“從來學問欺富貴,真文章在孤燈下?!彼苣偷米〖拍?,能排除誘惑,專心致志,這也是他取得成就的原因。人常說時勢造英雄,我覺得英雄也能造時勢,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時代呼喚羅懷臻式的戲劇家,他應(yīng)運而生;羅懷臻響應(yīng)時代召喚,與一批優(yōu)秀戲劇家一起幫助戲曲擺脫困境,重塑輝煌。在此期間,羅懷臻表現(xiàn)出一種不斷超越自我的自覺精神。
問及羅懷臻最近的打算,他表示最近要停頓一段時間,以便做一些總結(jié)、進行一些反思。這顯示出他的誠實、理性和大氣。羅懷臻正值盛年,處在創(chuàng)作研究的巔峰期。我相信,這套著作的出版不是其創(chuàng)作、研究生涯的終止,而是一個新的起點,一個新的平臺。這些作品的集結(jié)出版,好比吹響了新一輪沖刺的集結(jié)號。
朱恒夫:作為戲曲創(chuàng)作尺度的羅懷臻劇作
羅懷臻之所以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對此我有三點看法。
第一是劇作家本人。處在浮躁的社會,人人免不了浮躁,但羅懷臻不浮躁,他用一顆冷靜的心和一雙冷靜的眼睛看世界,看蕓蕓眾生。若僅有熱情卻沒有一雙冷峻的眼睛和心,羅懷臻也許不可能達到現(xiàn)在這樣的高度、深度。
真正的劇作家都是思想家,他能寫出人們沒有看到的東西,能總結(jié)出人們總結(jié)不出來的東西,從而足以使人對其產(chǎn)生敬仰之心。羅懷臻有這個氣質(zhì),這是他寫出好劇本的人格條件。
第二是劇作。羅懷臻創(chuàng)作的劇本約有43部之多。這些劇本反映時代,又超越時代,他寫人、寫人性,寫的是超越時空、超越階級、超越民族、超越宗教的共有的人性。羅懷臻的劇作是在探討人性共有的特征、氣質(zhì)、秉性,從他的劇作中,我們可以既看到屬于這個時代的東西,又看到屬于全人類的東西。譬如《班昭》,他寫的當然是今天的班昭,盡管班昭生活在漢代,但她又是數(shù)千年來知識分子的一個正面形象、一種具有普遍價值的人文精神。因此,作品能夠跨越時空。
羅懷臻的劇本是舞臺的,而不是案頭的;是戲劇的,而不是文學的;是民族的,而不是外國的。羅懷臻是演員出身。歷史上有許多大劇作家是演員出身,比如關(guān)漢卿粉墨登場,李漁有個家庭戲班,莎士比亞14歲就跑龍?zhí)?。歸納一下羅懷臻的劇本,發(fā)現(xiàn)有這樣幾個要素——傳奇性的故事、戲劇性的沖突、舞臺性的語言、民族性的人物,而在這些要素的前面都要加一個“羅懷臻式的”的定語。羅懷臻把個人的經(jīng)歷以及對社會的認識、對藝術(shù)的感悟都融進他的劇本之中。
第三是劇作家的理論思考。羅懷臻具備同輩劇作家少有的理論素質(zhì),這在文集的第六卷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盡管他不是專門的理論家,但他的文章充滿了理論的思辨,無論對編劇還是對演員都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90年代初,羅懷臻提出了“都市戲劇”概念,在戲曲界引起強烈反響,直到今天還議論不息。我正準備與他合作,把 “都市戲劇”這個題目做好。
羅懷臻的劇作代表著中國目前戲曲創(chuàng)作的最高尺度,引導著戲曲的發(fā)展方向。自從他一個系列的都市戲曲代表作誕生后,許多劇作家在模仿,許多新秀在模仿。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羅懷臻將會建立一套適合這個時代的戲曲理論體系。
朱國慶:自由靈魂的張揚成就獨特的劇作品格
羅懷臻的作品是出于靈魂、用自己的血淚鑄造出來的。
在上海這個地方,一個外來者要經(jīng)歷怎樣的打拼、怎樣的曲折才能成功,這是別人難以想象的。我曾因上大學的原因去過黑龍江,在那里待了一段時間,等到再回上海,感覺就不一樣了——一看你像是從外地來的,上海人就會有些排斥你,這在同行業(yè)之中尤為明顯。所以,我理解羅懷臻為什么將《暴風雨》這么一部小劇作為全書的序言——最后兩句臺詞寫道:“不是世俗拋棄了李爾,而是李爾拋棄了世俗?!边@種精神,貫穿在羅懷臻的主要劇作之中。有關(guān)《白蛇傳》的戲劇作品,歷來是將白蛇作為美好的象征,但羅懷臻卻把白蛇寫成一個異類,這個異類進入了人類社會,盡管它做了許多好事,但人類到頭來還是要排斥它,原因不是別的,就因為它是異類。這樣以來,羅懷臻就一下子把《白蛇傳》的主題深化了,并觸及到了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
黑格爾說,藝術(shù)、哲學、宗教是人類思想的三個霸主,其地位是一樣高的。藝術(shù)是最高的主題,是人類精神的最高境界。這種“最高”,體現(xiàn)為一個人如何在一個必然的社會中獲得自由,在世俗社會中獲得超越??梢哉f,羅懷臻就是金龍或蜉蝣,就是西施,就是西楚霸王,就是白蛇,就是李清照,就是班昭……這些人物,都是在世俗社會中打拼出來的,他們身上有著血淋淋的傷痕。這是羅懷臻與其他許多劇作家的區(qū)別。
羅懷臻的理論成果,使他的作品主題能夠深化到人類的最高主題——自由。他提倡先秦的自由精神,對此我十分贊同。我認為中華民族真正的文化傳統(tǒng)就在先秦時代。這個時代戰(zhàn)爭頻仍,這個時代洗滌靈魂??档抡f,自然暴力可以把人的靈魂從平庸上升到崇高。近幾十年來,人們大多熱衷于追逐物質(zhì)利益,人的靈魂肯定變得世俗而平庸。羅懷臻是從這個世俗社會中打拼出來的,他首先是批判世俗社會,然后是張揚自由和創(chuàng)造精神,所以他對自己筆下的霸王和班昭特別鐘愛。班昭用一生換來一部漢書,是個英雄,是一種自由精神,是一種來自先秦時代的創(chuàng)造精神的表現(xiàn)。這種精神,恰恰是當代許多作家難以達到的。
毛時安:理想、野性、憂患三位一體
在當代編寫戲劇的作家中,可能沒有像羅懷臻這樣涉獵過那么多劇種的。在戲劇非常困難的年代里,可能沒有一位劇作家在20年中寫了三十幾部劇作的。羅懷臻之所以在上海乃至全國劇壇受到廣泛關(guān)注,與他作為一個“外來人”確實有關(guān)。他曾向我透露過他在這個城市里遇到的種種困難,這些困難是我們本地人所不能察覺、無法感受的。
羅懷臻是一個有理想的人,始終有一種明確的戲劇理想和戲劇追求。如今寫戲的人不少,但有著自己的戲劇理想、且二十幾年始終不渝追求的人不是很多。大凡有成就的藝術(shù)家都有著宗教徒般的狂熱和執(zhí)著。
羅懷臻是一個苦干的人。每個戲出來后,他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一直管下去。他會參與找導演、舞美、演員等各個方面。天天在劇場里吃苦,這是許多劇作家根本不能做到的。
羅懷臻的劇作有思想、有個性。他成功的劇本都有兩個特點,一是帶有蘇北人生命的強烈野性——《金龍與蜉蝣》里就有蘇北人、外來人生命的掙扎感和生命的力度,這種質(zhì)地是上海人寫不出來的。二是有著知識分子的痛苦。八九十年代社會轉(zhuǎn)型后,面臨突然而來的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國知識分子普遍感到茫然、迷惑。羅懷臻及時地表達了自己的思考,那就是以《班昭》、《李清照》、《柳如是》為代表的文人系列劇作。
現(xiàn)在我所擔憂的是,一旦失去了野性和痛苦,羅懷臻將怎么辦?正像他所寫的——“真文章”出在“孤燈下”,如今的他,則是在聚光燈下、在電視攝影燈下,他會不會慢慢失去自己最寶貴的東西?羅懷臻說,現(xiàn)在他要停頓一下,我覺得,他停頓的原因可能就是為了要思考這個問題。作為知識分子,能否始終保持獨立人格,是我們共同面對的問題。在思想上保持相對的獨立性,擁有敢于犧牲的精神,這對于羅懷臻來說同樣是一個關(guān)鍵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