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長海
人類的閱讀活動原始于文字的產生,源遠流長。歷代文人學士的閱讀經(jīng)驗,也如散珠碎玉,豐富而珍貴。在現(xiàn)代社會,閱讀作為一種智力技能,已成為每個公民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缺乏閱讀能力的人被稱為“功能性文盲”。中小學閱讀教學成為閱讀學研究的重點。在基礎教育階段,中學生應具備的閱讀能力,我認為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基本層次:
一、以認讀為起點的理解性閱讀(解讀)
理解是閱讀的核心。不理解讀物的意義,就不可能從中吸取文化科學知識、交流信息,無法通過閱讀提高思想認識、陶冶情操,更談不上學習語文表達技巧、提高寫作水平。
理解性閱讀以認讀為起點?!坝醚劬Ρ孀R文字,了解文字所表示的語言意義叫認讀”。作者從客觀事物中獲得認識再用文字符號編碼,過程是物——意——文;讀者則要解讀文字編碼,獲取意義,從中加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是文——意——物。閱讀用漢字書寫或印刷的讀物,首先要正確辨識漢字的音形義,即“解碼”。識字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一個起點和基點,閱讀教學要把識字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學的識字教學急待加強。
理解性閱讀既要微觀理解,更要宏觀理解。微觀理解指對讀物詞語、句子、句群、段落、章節(jié)的局部理解;宏觀理解指對讀物整體內容、篇章結構、寫作方法、社會價值,乃至作者的全面理解。只扣字詞句、見樹不見林不是真正的微觀理解;撇開字詞句、天馬行空地架空“分析”,也不是真正的宏觀理解。理解性閱讀包涵文字——意蘊——文字和整體——局部——整體這樣兩個雙向運動過程。
理解性閱讀應以感受為前提。葉圣陶、呂叔湘先生強調對語言的敏銳的感覺(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王尚文同志據(jù)此提出了“感受重于理解”的觀點,已引起普遍重視。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閱讀訓練提出18條要求,其中“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感受課文的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課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各條,反映了中學語文教學界對培養(yǎng)語感重要性的共識。
二、以借鑒為目的的欣賞性閱讀(賞讀)
中學閱讀教學應該培養(yǎng)欣賞性閱讀能力。中學生欣賞性閱讀的對象不應限于文學作品。其一,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欣賞課文中優(yōu)美、精辟的語句”,“初步欣賞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寫”,前一條顯然包括記敘真人真事、說明客觀事物、論說事理哲理、社會交際應用的非文學作品在內。其二,選作課文的古今文章,內容上含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等美質,形式上則具有結構美、語言美、節(jié)奏美等美的因素,閱讀時在理解的基礎上還應引導學生去欣賞、品味。這些文質兼美的課文許多并非文學作品,或者不是安排在文學作品單元里教學的,但都應培養(yǎng)欣賞性閱讀能力。
中學生的欣賞性閱讀目的在于借鑒。成年讀者欣賞優(yōu)美有趣的讀物,從中獲得身心愉悅,閱讀本身可能就是目的。但中學生除此之外,還要借鑒作者觀察問題的角度,認識事物的方法,謀篇布局的思路,表情達意的技巧,從中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門徑。
欣賞性閱讀的潛在功能是提高中學生閱讀的品位。課文經(jīng)過精心篩選,多為名家名篇,時文也大都文質兼美,中學階段學生閱讀四百來篇課文,無形中為他們選擇讀物樹立了一個高標,有助于他們課外閱讀時舍棄或抵制那些觀點偏頗、結構凌亂、故事雷同、文字拙劣、品位低下的粗制濫造的文字垃圾。
三、以質疑為核心的研究性閱讀(研讀)
研究性閱讀有不同的層次。編輯審稿、主持人播音、導演演員讀劇本、專家學者寫論文,都要作一番研究性閱讀。中學生的研究性閱讀,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課文作較為深入的、帶有創(chuàng)造性成分的閱讀。
研究性閱讀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中學閱讀教學與成人個體閱讀的顯著區(qū)別,在于課堂上同時存在兩種閱讀主體,即教師個體和學生群體。一般來說,教師對課文的理解欣賞水平高于學生。如何使學生的理解欣賞水平提高到教師的高度,傳統(tǒng)的作法是講解分析,即教師把自己的(或從教參中抄來的)閱讀體會和盤托出,奉送給學生。實踐證明這樣做費力不討好。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自己去探尋、研究、思考,發(fā)揮每一個閱讀主體的創(chuàng)造精神。如果引導得當,學生群體的閱讀水平有時會超出教師個體,達到意想不到的廣度和深度。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研究,有助于發(fā)展其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研究性閱讀的核心是質疑,即提出疑問。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程頤說“學者先要會疑”,張載說“學則須疑”。義務大綱要求初中生“就課文的內容、語言、寫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問”,是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精華的繼承。課文反映了什么內容,是否真實,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有無更好的寫法,語言表達有哪些特色,有無更好的表達方法……諸如此類的問題,只有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分析、研究,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中學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和善于質疑的能力,是培養(yǎng)跨世紀人才的需要。
中學閱讀訓練應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技能。閱讀技能“指通過練習而獲得的在實踐中順利完成閱讀任務的動作方式或心智活動方式”。閱讀技能與閱讀能力的異同這里姑且不論,我認為中學閱讀訓練應使學生獲得的閱讀技能主要是:
一、朗讀和默讀。朗讀是出聲的閱讀,默讀是無聲的閱讀。大綱要求初中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朗讀時眼、腦、口、耳協(xié)同動作,可以從中判斷學生認讀的正誤、理解的深淺、欣賞品位的高下、探究研討的精粗。朗讀的主要技能有重音、停頓、語調和語速。大綱對默讀的要求是“集中注意力”、“不動唇、不指讀”,我想對高中生則應提高默讀速度和理解率。默讀的主要技能是減少眼停和回視,擴大視距和視幅。
二、精讀和略讀。精讀的目的在于充分理解讀物,要咬文嚼字,“纖屑不遺”;略讀目的在于觀其大略,要善于“提綱挈領”。精讀是基礎,略讀為應用。精讀要弄懂讀物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帶有研讀成分,一般要經(jīng)過整體感知——局部研讀——整體把握三個階段。義務大綱要求掌握的精讀技能有圈點、批注、摘錄、制作卡片和寫讀書心得筆記。略讀則要讀一遍就能理解大意。
三、速讀和聽讀。速讀是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義務大綱首次對讀速提出了每分鐘500字左右的指標,高中生當然要讀得更快、理解得更深些。聽讀可以邊聽邊做其他事,適應現(xiàn)代生活的快節(jié)奏。大綱在聽話訓練中對聽讀記敘性、說明性、議論性文章分別提出了理解的要求。對聽讀文學作品也應提出相應要求。速讀靠視覺,聽讀靠聽覺。聽讀因受時間限制,要求更高。
以上是我對中學生閱讀的一些粗淺認識,中學閱讀訓練如能抓住上述三個重點,閱讀教學效率會顯著提高。
(作者單位:河北大名縣黃金堤鄉(xiāng)王乍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