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榮梅
20世紀60年代初期,這座南宋古城,為縣人自豪了數(shù)百年的古州府,滄桑了數(shù)百年的青磚古城墻,五里城域,早承載不了子民繁衍的膨脹,民居沿瀟水河往南遷延。縣志記載,洪澇發(fā)生的頻率,僅“解放后十年九遇(四十一年出現(xiàn)三十六次)”(指到1989年止)??h境四面環(huán)山,中部低平,瀟水河和濂溪河像根樹叉一樣,斜穿豎挑盆地中的縣城。一遇暴雨則山洪暴發(fā),沿河民房淹沒殆盡,西關(guān)橋水淹尺許,西門街上可劃船,橋背街水深五尺。老輩人刻骨銘心的是1961年春天的那場春水,在城墻垛上坐可洗腳,百年未遇,街道上靠船通行。當年下游建的雙牌水庫,開始蓄水,縣城沿河低洼房屋全部受淹,只一點五平方公里的城區(qū),百分之六十五的成了水澤。
父親的木樓,就隨那場大水從江華街三拱橋旁,像積木一樣在洪水的浸泡中轟然坍塌了。兒時從那路過,母親指著瀟水河邊突兀的一棵香櫞樹(與柚子樹同類),說,那就是你父親家木樓的遺址。母親嫁過來時,是木樓倒塌了的第二個冬天,她也沒見過木樓,新婚的母親和父親借居在鄰居家里。我每次都要多看幾眼那株代表我祖屋的樹。那香櫞樹從黃土河堤上努力向上伸著腰身,抗拒著河風對它的欺侮,拒絕河水羈絆、淹沒它的根基,我總也沒看清楚它到底有多高。父親的木樓存在的時候,也應(yīng)該是個吊腳樓,在半懸河面的黃土堤岸,在咆哮的洪水襲來時,它肯定是毫無抵抗之力的。據(jù)說,木樓緊貼地面的只有三米左右,懸空在河堤斜坡上的有一間房屋和廚房。
那場洪水也卷去了父親童年、少年里二十年的風景。在單薄可見腳下木板縫隙間流水的吊腳樓里,父親的風景,應(yīng)該是有豐富的聲響的,放排漢子們的蒼勁號子,下長沙、漢口的船家的吆喝喧天,魚鷹、水鳥的悠長鳴叫,歇腳漁人的肆意酒話,還有孩童戲水的無忌嬉鬧……風景里的色彩曾經(jīng)應(yīng)該也是豐富多變的,河心沙洲上修林翠竹的紅肥綠瘦,對岸郊野桃李柑橘青橙黃紅,還有探著身子,想偵察一下這個木樓里獨子的秘密的棗數(shù),在炫耀著它青的、紅的果實?;蛟S透過木板還有姹紫嫣紅的桑椹、刺莓在招搖,柚子、桃樹帶著香甜的味兒在誘惑。
待我走過這條路而有記憶時,應(yīng)該是在父親的木樓被洪水席卷而去十余年后。父親的繼父——“店子公公”,就在這木樓沿河走三四百米左邊的豆子街里的國營飯店里,做大廚師。70年代初期,我四五歲左右,這也是我一生中最初有記憶的時候,我家已經(jīng)移民到了城南,離木樓五六里路的高崗上。記得還沒上學(xué)的我,愛跟著小學(xué)一二年級的哥哥,步行到“店子公公”的飯店里,享用那大廚房里金黃噴香的鹵肉、豬腳,然后去旁邊的縣城里惟一的電影院看電影??墒谴罂於漕U的記憶似乎很模糊,只有一個鏡頭刻在腦子里。我已經(jīng)記不清,尚無汽車之類交通工具的那時,那天我是怎么帶著只有兩歲多的弟弟,走到“店子公公”的飯店的,而乘我上公共廁所的間隙,我那懵懂的小弟弟,竟然一個人走失了。“店子公公”一生無嗣,把兩個孫子視同己出,平日慈愛的老人,也重重地責罵了我,心急火燎地沿來路追了過去。我一邊流著淚,擔心父母更嚴厲的責罵,在后面跑著。追到接近父親的木樓旁,卻見小弟在那大馬路上,正悠閑地從左邊走到右邊。幸好那時沒有現(xiàn)在這樣車輛如蟻,人心也古,小弟也就無恙了。見了我,他還指著父親木樓旁的那棵香櫞樹說,我要去摘果子。不知道他這小人兒,怎么也記住了那棵香櫞樹?不久,小妹出世,一個多月后,“店子公公”突發(fā)腦溢血去世了,我也就很少有機會與香櫞樹見面了。
母親曾經(jīng)也在那棵香櫞樹的視野里工作過。那是一家集體辦的飲食店,就與香櫞樹隔路可望,不過百余米。大約是在“店子公公”去世后的一兩年吧,居民委員會照顧母親到這里就業(yè)。中專肄業(yè)下放回城的母親,在當時算個文化人,成了飲食店的出納。打烊下班的時候,就是晚上八九點鐘了,那條冷清的沿河路,沒有路燈,靠河邊有一兩里路無一房屋,另一邊也是郵電局、糧食倉庫幾家單位的圍墻,還有幾大片農(nóng)田。母親說,她不怕強盜,最怕顛子(瘋子),十來歲的我,就成了母親的“保鏢”。
放學(xué)后,安頓了弟弟妹妹,吃了晚飯,踏著暮色,路上還熱鬧著去看電影或看戲的人群,我就到母親的店里去,五六里路,沿現(xiàn)在的道州路一路逡巡而下。路是河卵石鋪嵌而成,本地人叫花階路,形同玉米,又有“包谷路”之名,還鑲嵌了大塊的青石板。遠遠地望見那幾株百年古樟樹的碩大華蓋時,便可嗅到一種像藍墨水的氣味,是街口那家染坊,染工在撈出藍錠家織布,把濕漉漉的布支撐在木架子上,空氣里便彌漫了各種顏料的氣息。那個瘦老頭染工的一雙手,經(jīng)年在比我還高的大染缸里攪拌、打撈,再擰干、攤曬,我一見就總會想起本土產(chǎn)的一種叫腳板薯的塊莖,醬紫色,嶙峋的骨架。我身上穿的褲子,也有出自這家染坊的。接著就有薰人的烤煙香,是那家手工卷煙鋪里飄灑出來的,有時我也到那鋪子,稱幾兩煙絲回家,和哥哥一起,用自制的木卷煙盒,給父親卷幾盒手工煙。
街邊的房子,一色的木板青瓦構(gòu)架,鄰街一面,大多有吊樓陽臺,晾曬著生的蘿卜、豆角、辣椒,蒸熟的茄子、苦瓜、紅薯……混合著太陽的氣味。許多人家門口,擺了石頭鑿的水泥砌的池子,或是大蓊缸。有的池子水缸里盛滿了水,水浮蓮在里面探著身子,開著紫的白的花,有的卻裝的是細細的河沙,是防火用的。這樣比肩擠密的木板樓,真是像那些消防的標語所說的“一家失火,四鄰遭殃”。而街盡頭新華書店和老東風電影院的兩場大火,是很嚇人的,我見過它們灰燼中的遺骸,黑枯殘敗的支架,像死神張開著嚙噬大嘴。還聽說,曾有小孩子,一頭栽進家門口的水池里,被淹死了,對那長了青苔的水池,我也就心存幾分恐懼。有的門口,還用木桶插了截段的甘蔗,三五分錢一根,竹筒量滿一筒煮花生、炒花生、瓜子或者爆米花,幾分錢一筒。我一路細細地看過去,當聽見轟隆隆的抽水泵聲音,就是三拱橋的抽水機房,這樣就可以望見那棵香櫞樹了。
其實,父親上的濂溪小學(xué),十二歲就去學(xué)徒的飲食店,及他后來工作直到退休的建筑公司,都籠罩在香櫞樹守望的木樓不過幾百米的視野里。濂溪小學(xué),是很有來歷的,是著名的“濂溪書院”遺址,也就是濂溪祠所在。學(xué)校門前是濂溪街,街臨濂溪河。這個亭廡錯落、重脊飛檐的古舊建筑,宋紹興九年(1139)年修建時,是為祭祀出生在濂溪河源頭的周敦頤而建。八百余年來,這里曾經(jīng)有過怎樣的輝煌,單從宋理宗“道洲濂溪書院”、清康熙“學(xué)達性天”兩次御書,就可以想見,這位宋明理學(xué)的開山鼻祖濂溪先生,為其家鄉(xiāng)宗親曾經(jīng)帶來了多大的榮耀。父親在那里讀高小時,不知道濂溪先生的事跡,只是,在他的眼里,校園里那些兩個同學(xué)都環(huán)抱不過來的石鼓是他攀爬的一個地方;那些滑溜冰涼的階梯石頭,是他課后的滑梯;那些像太師椅的花崗石柱礎(chǔ),是他玩石子游戲的好道具……至于那些烏黑放亮的石雕木刻、殘碑斷碣,上面有他太多不認識的文字和不明白的圖案,偶爾成了他眼里的風景,湊近去瞅幾眼把玩一下,是沒留下什么記憶的。還有隔壁的文廟,那些殘存的仿古宮殿式的院墻、欞星門、樓閣亭臺、白玉石雕五龍圖,等等,還能依稀可見曾經(jīng)的油飾粉彩、雕梁畫棟,這一切更吸引著他和同學(xué)放學(xué)后去攀爬游玩。
但這些算是童年風景里最絢爛的日子,到父親十二歲那年小學(xué)畢業(yè)時,就遽然結(jié)束了。在兒女的面前,父親閉口不提從前的艱辛。他幾乎是跳過了少年,直接進入青年、成人的時代,盡管他的年齡只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十二歲,但是他開始了自食其力的小飯店學(xué)徒生活。天還沒亮就要起早生火,擔水,灑掃,洗碗、擇菜,練刀工,不時還要挨上大師傅們的責罵……一切場景,我只能按照曾經(jīng)在電影里看到過的小學(xué)徒的遭遇,去想像和復(fù)原。我后來在閣樓上看見一份父親的工作自傳,字跡是母親的,知道他后來的多個工作經(jīng)歷:曾經(jīng)在瀟水河放過木排;到當時的行署所在地有過正式的工作,參加過修湘黔鐵路;70年代初辭職回到縣城,做過很多零工,從頭學(xué)砌墻,成了一個技術(shù)很不錯的砌匠,被招納到了縣里的建筑公司……父親這些職業(yè)給我們家里帶來的好處就是,逢年過節(jié)、來人來客時,他就拿出“大師傅”的架勢,炸魚、走油、剁肉丸子,刀工講究,色香味俱全的一兩桌酒席、十大碗葷素,他一個人搞定;而在父親做建筑行業(yè)期間,從80年代初期到現(xiàn)在,家里先后建起了三棟樓房,都是自己設(shè)計、自己指揮施工。
而從那份自傳里,我也知道了“社會關(guān)系不好”這句話。母親說,因為這句話,她那個時代在小城雖然算是有文化的人,受到牽連,一直沒被安置一個好的單位;父親也一輩子因“社會關(guān)系不好”沒有好的去處。我才知道了這“社會關(guān)系”指的是父親的第一個繼父,在解放初,屬于偽政府的官員,被鎮(zhèn)壓。原來,奶奶一共嫁過三家。父親的生身父親,販菜、抬轎、挑鹽,一個城市平民,中年就雙目失明了?!暗曜庸笔歉赣H的第二個繼父。我終于明白了父親一輩子的寡言。一個沒有兄弟姐妹的獨子,長期寄人籬下,過早缺失父愛,而奶奶,在父親十六歲時也過世了,給他留下的遺產(chǎn)就是這團復(fù)雜的“社會關(guān)系”和“社會關(guān)系不好”的亂麻。
據(jù)說,那木樓前,曾經(jīng)也擺著奶奶的水果攤。奶奶我從未謀面,連我的媽媽都沒見過她。我無法具體地想像著奶奶水果攤上賣的是什么水果,肯定那時沒有現(xiàn)在到處一年四季可見的外地甚至進口的香蕉、蘋果、提子等,無非也是本地的上關(guān)桃子、富塘李子、水南柑橘、午田柿子、五洲甘蔗、清塘洗子瓜、營江西瓜,還有楊梅、荸薺、涼薯……在那個女人除了做專職太太外沒有別的職業(yè)可謀生、沒有獨立生存能力的年代,擺的這個小水果攤,是難以維持母子生計的。當為了生存,只有再嫁人時,在當時,是多么的被人瞧不起,也給自己的兒子一生的生活留下了陰霾。我想,奶奶當時的選擇也是有許多的無奈的吧。
而對于那木樓和公公奶奶的生活細節(jié),父親在我們兄弟姐妹面前卻是只字不提。都是母親從鄰居婆婆家了解的一些零星話語。也不知道為什么,我路過時,雖然常常要多看幾眼那標志著我家老屋的香櫞樹,而記憶中卻從來沒過多駐足或者攀摘過香櫞呢?
去年國慶節(jié)前,我出差經(jīng)過老家,在家停留一晚。母親的手臂長了些皰疹,次日上午要到一個時常關(guān)照兩位老人的老鄰居的診所去換藥。我已經(jīng)一年沒回老家了,我執(zhí)意要陪她去。父親也說同去。習(xí)慣了獨立行事、堅韌了一輩子的母親,此時就像一個孩童一樣,順從了我們的陪同。換了藥,我說想沿瀟水河邊那條路走走。兩位老人欣然帶路,從瀟水河大橋,插下濱河新修的路。
父親,在這條河邊,生活了六十多年。哪里是他兒時游泳、跳水的大巖石,哪塊岸邊有巖洞躲的魚蟹多,哪里有個碼頭是什么時候建的……他的導(dǎo)游解說,最有權(quán)威。在那個兩岸只剩下一雙突兀的直刺藍天橋的橋桿——一架廢棄的索拉橋的橋礅邊,周邊的房屋正在拆毀。我們問工地上的工人,這橋礅不會拆吧?他說不知道。這索拉橋,是50年代建的,早已廢棄,但它也可以算這個小城歷史的見證,保留下來,也讓多少飄落異鄉(xiāng)的人,回來時,還能撿拾一些記憶。
那些環(huán)抱不過來、被寄生的荊棘妝成披掛鎧甲的武士一般的老樟樹沒了,只剩下零星兩三棵小的,空留下一個“樟木樹”的地名符號。這里新修了一個廣場,大理石地磚,十幾根石雕,臨河一面,刻著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等詩文的長廊,廣場就叫“愛蓮廣場”。
廣場延伸線,就到了三拱橋,父親的木樓曾經(jīng)的所在地。這橋,縣志上說是“參架橋”,在縣農(nóng)行南側(cè),始建于什么時候,也不詳。從前是條石漿砌而成的拱橋,長不過五米,寬是四米。50年代拓寬路時,在原來的橋基上加寬到二十六米。父親用腳步丈量著,指點說,過橋十幾米,就是木樓的所在。我問,還記得那棵香櫞樹么?是不是木樓旁邊有很多別的果樹呢?父親說,木樓都是緊挨著的,就只有那棵樹吧。吊腳樓下是廁所和豬圈,年年漲洪水,常被水沖跑,根本沒辦法種菜啊、果樹的。我想像的父親兒時木樓的風景,就這樣被洪水沖沒了?有些空落。
但我走到這木樓舊地,才發(fā)覺,木樓和河心的西洲公園的距離比我印象中的要近得多。父親說,小時候,每天都要過河到洲子上去抓魚,魚好多咧,只要圍洲子打一個圈,好幾斤魚就裝滿了簍子;團魚也多,在沙灘上,常常一挖就是一窩團魚蛋,幾十個。我們上了西洲。沙洲在瀟水與濂溪河的交匯處呈東北西南延伸,長不過四百米,寬不過一百米。四周綠水環(huán)繞,洲上樟樹、皂莢、桂花、楊梅樹,有些年輪了,翠竹、芭茅草密匝匝的。一座三拱石橋與西岸相連。父親說,這橋是他們公司70年代承建的,橋的對面,就是他的公司所在。洲上曾經(jīng)有個轉(zhuǎn)龍庵,父親引我到那地界上,空空的坪地里,片瓦無存了,就連父親所說的他見過的很大的柱礎(chǔ)和老地基也看不到一絲痕跡,但坪地四周的幾棵大樹,自然地形成一個四方形,像一個庵堂留下的立體氣場。
在密林里穿行,我試圖尋覓一點父親兒時的風景。洲東,曾是白鷺棲息的地方,留下一個白鷺灘的雅號。洲西,是每到漲端午水時,龍舟的號鼓擂得山響的地方,那里是龍舟賽拔旗奪魁的終點,留下一個“狗肉灘”的俗名。洲頭,濂溪從西而來,清澈、溫婉、嬌俏,如一嬌羞的少女,溫柔地撲入北往的雄渾而大氣的瀟水河寬廣的懷抱。仰望,就是自秦代置縣以來的古城,千百年的生活場景在此重疊交替著,民房、碼頭、縣衙、古石城墻、文昌閣、廟宇……在父親的指點解說中,我的祖輩身形,也在這一片參差的青磚黑瓦中隱約漂移,那一幅幅先民們曾經(jīng)生息的場景,與我腦海里無數(shù)次構(gòu)想的父親兒時的風景,交融,如同黑白照片的底片一樣……
責任編輯:遠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