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奎
我們先來看幾個例子。
(1)別人傷心,你可能也會感到難過,這種感同身受很多人都有。
(2)消息是傳遞簡明的信息,讓人知曉;而通訊是把信息寫成一個新聞故事,讓人感同身受,有進一步的理解。
(3)那天晚上,所有的觀眾都成了那個年輕人,都坐上了那條小船,因此都感同身受。童話的寓言,就是這樣上升到人生哲學。
(4)清晨,我來到天安門廣場,當五星紅旗升起的時候,在場的群眾自發(fā)唱起莊嚴的國歌,強烈的愛國熱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例句中的“感同身受”,文句的作者大都理解為“身有同感”、“親身感受”、“深有感受”等意思。而“感同身受”的實際含義并不是這樣的。感:感激。身:親身。心里感激就像親身受到對方的恩惠一樣,也泛指他人的煩惱,自己也能親身感受到,多用于代人向?qū)Ψ街轮x。
下面是兩個正確使用感同身受的句子。
(5)《晚清文學叢鈔·轟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萬事求二兄代為照顧,感同身受?!?/p>
(6)葉圣陶《感同身受》:“你如果能給我解決三分之一,我真是‘感同身受呢!”
諸如此類的成語還有像“萬人空巷”“不刊之論”“目無全牛”“危言危行”“不贊一詞”“火中取栗”“文不加點”“三人成虎”“七月流火”“差強人意”“兵不血刃”“不足為訓”等等。之所以會使用錯誤,主要原因是這些不常見或是似曾相識的成語,它的字面意思與它本來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由于讀者的望文生義造成誤解,甚至是曲解。因此正確使用這類成語,首先要正確理解詞義,特別是語素不常見的的義項,比如“差強人意”:差,稍微地。原來意思是很能振奮人,現(xiàn)多用來表示比人預(yù)想的好一些,還算讓人滿意。不是“不如人意”。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查一查字典或詞典,以便準確理解和使用這類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