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潔
【摘要】李清照的詞往往通過白描手法,描繪出細膩感人的意境,既能讓人從文字中體會到詞的魅力,又能從文字表達的意境中讓讀者愛她所愛,恨她所恨,進入到她的境界中去。
【關鍵詞】詞;李清照;意境美
李清照是我國封建歷史長河中最杰出的一位女詞人,是宋代詞壇上獨樹一幟,頗具影響的大詞家之一。她生長在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人的宋代,能在某一方面自成一家已是極不容易的了,更何況她比一些詞人更大膽、更真實地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明人楊慎就說過:“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當與秦七、黃九爭雄,不獨雄于閨閣也。”(《詞品》)她的詞,從內(nèi)容和背景來看,更重要的是包含了豐富的社會生活,這就是她比許多花間詞人更勝一籌的關鍵。從藝術形式和表現(xiàn)手法來看,她的詞語言簡練,通俗易懂,富于音韻美;往往通過白描手法,描繪出細膩感人的意境,既能讓人從文字上體會到詞的魅力,又能從文字所表達的意境中讓讀者愛她所愛,恨她所恨,進入到她的境界中去。她在詞中所表現(xiàn)的歡樂之情、相思之苦、離別之愁、孤獨之悲,都能讓讀者如親身經(jīng)歷過一般。她筆下無邪的少女,惹人喜愛;幽閨的少婦,惹人憐愛;凄苦的老人,讓人憐憫。雖然在她的詞中,并沒有刻畫出少女、少婦與老人的具體形象,但讀者在品味時無不感覺到這些人物的存在。總之,她的詞化用前人一句話是“詞中有畫,畫中有詞”,是一幅詞情與畫意的絕妙組合體。下面我們試就她創(chuàng)作的前后兩個時期的詞來分析一下。
在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中,靠描繪意境來表現(xiàn)主人公的感情變化表現(xiàn)得較明顯。據(jù)元人伊士珍記載,李清照婚后不久,其夫趙明誠外出游學,清照“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而又有史書記載,婚后李清照夫妻二人生活富足,感情甚篤,有許多共同的愛好,如愛填詞、愛金石學等,使兩人在志趣上更接近了一步。因此,丈夫的外出游學,讓詞人苦惱不已,更惱人的是那揮之不去的相思。這首詞在上片寫了獨自在家急盼丈夫書信到來的情景:“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以“月滿西樓”四字含蓄地表現(xiàn)晝夜盼望丈夫回歸的心情。月夜正是人們團圓賞月、逍遙怡然的時候,而此時,詞人正一人獨處,在當年充滿著丈夫歡聲笑語的小樓上,回憶過去,更加懷念丈夫,雖形影相吊,但精神有所寄托,而不覺空虛。這仿佛讓我們看到:“在一片灑滿月光的小閣樓上,一位盛妝的少婦,在月光的籠罩下,極目遠眺,久久不倦……”
而下片則主要寫了夫妻相思之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弊髡咭蝗蜗嗨贾檎勰ブ约海瑫r也癡信遠方的丈夫也在想念著自己。作者用了兩個“自”字,責備花不解語,水不懂情,更烘托了自己的癡心,而“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則形象、具體地寫出了那欲罷不能的相思。這又讓我們仿佛看到月光下的少婦,平日總愛重游和丈夫共游過的花前、水邊,但水與花畢竟不懂人事,作者又無可奈何地低聲嘆息著,走了回來。這些都是一幅幅活生生的白描畫,語言雖不事雕琢,但清新、準確而流暢,讓這個美麗癡情的少婦活生生地站在人們眼前。
除前期作品外,李清照晚年作品也注重意境的描繪。南渡后,與她琴瑟和鳴的丈夫不幸去逝,她自己又歷經(jīng)戰(zhàn)亂,飽受國破家亡之恨、顛沛流離之苦,往日的富足與歡樂離她而去。她茫然無所依,心中充滿無限哀愁,也正因為這樣,她的作品遠離往日的歡聲笑語、鮮花美酒,她本人對社會、對現(xiàn)實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生活環(huán)境變化了,寫作內(nèi)容變化了,表現(xiàn)手法也變得更加成熟。如她晚年名作《聲聲慢》便是一個代表,這首詞一開始,便連用十四個疊聲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從藝術形式上看,連用十四個疊字,讓人難以企及。明人陸元龍說她:“連下疊字無跡能手”。今人故云翼先生評道:“李清照開頭的疊字,其運辭之技巧,描寫之真切,已經(jīng)極藝術之能事了?!边@一連串的疊聲字,既有動態(tài)描寫,又有靜態(tài)描寫;既有寫人的畫面,又有寫景的畫面。“尋尋覓覓”主要寫老婦的神態(tài)動作,她仿佛心有所失,想把它找回來,但尋覓了很久也不知要找什么,只感覺環(huán)境“冷冷清清”,這更增添內(nèi)心的“凄凄慘慘戚戚”。寫出了一個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孤苦地在秋風秋雨中掙扎,忍受著煎熬,含著眼淚把苦楚往肚里咽的那種一字一淚的沉重嘆息。言近旨遠,淺而不俗,于平實中見奇麗。讓人先由情入景,又由景生情,最后達到情景交融的境地,把凄苦冷清的氣氛更加深了一層;讓人一詠三嘆,悲涼之情油然而生,轉而錐心透骨,也為全詞奠下孤寂、悲涼的基詞。
再往后,作者寫到“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這又是轉用視覺來寫景狀物的。又到雁群過往的時候了,過去,大雁是給她帶來希望和喜悅的使者;而現(xiàn)在,睹物思人,不僅沒有一點兒喜悅之情,反而使自己黯然驚心,升起的是國破之恨,家亡之痛,寫出作者“痛定思痛”之悲涼晚境。到后半部,作者又寫到“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秋雨打梧桐,本是極平常之事,可經(jīng)作者賦予它們感情后,就使它們變得有極其深刻的內(nèi)容和人情味。首先,作者借用聽覺,讓人感受到秋雨打梧桐的點滴聲,淅淅瀝瀝,若有似無,如泣如訴。在此作者雖未發(fā)一點感嘆,但她所刻畫的這一幅秋風秋雨圖自然讓人愁情滿懷,牽動著每位讀者的情緒。到最后,所有悲苦凝成一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愁”包含了離亂之愁、家愁與國愁,愁不盡,恨不休,言已盡而意無窮,只能用一句無奈的低嘆來表達自己想說的千言萬語。在這整首詞中,作者用筆似漫不經(jīng)心,實際每一個字,每一個畫面都處理得恰到好處,讀者能從作者刻畫的人物本身、人物所處環(huán)境、人物的視覺、聽覺全方位地感受到詞人的悲涼、凄苦與絕望的心理。
這正是李清照的匠心獨具,她不求詞藻華麗,對一件事或一段情,寥寥幾筆,便已勾勒出一幅傳神之作,讓人從這一幅幅畫面中,去體味她的苦樂人生、家愁國恨,從而感受到詞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