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 明
一、以偉大的精神塑造人
北京市魯迅中學是一所百年老校,是以偉大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命名的一所學校。魯迅的思想、魯迅的精神是一本讀不完的巨著,是一個研究不盡的領域,是一個博大的精彩世界。在魯迅去世后的70年間,我們更感到他的偉大和重要,更加發(fā)現(xiàn)他的思想的深刻和預見的正確。因此,弘揚魯迅精神,學習魯迅人格是我們每個魯迅中學人的神圣責任和偉大使命。
北京市魯迅中學的辦學宗旨首語就是“弘揚魯迅精神”,我們將弘揚魯迅精神,學習魯迅人格概述為四個方面的內容——學習和弘揚魯迅的批判精神、魯迅的求真精神、魯迅的博學精神和魯迅的立人思想。多年來,我們堅持不懈地向歷屆學生介紹魯迅生平和事跡,堅持不懈地為學生感受魯迅精神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眼中有魯迅像,心中有魯迅魂,讓他們帶著對魯迅的敬仰、興趣和探索精神走出校門,讓他們通過在學校的幾年讀書,終生與魯迅結緣。多年來,我們平和地、求實地、生動地宣傳著魯迅,弘揚著魯迅精神。
二、以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陶冶人
魯迅中學作為一所百年老校,歷史賦予它文化,偉人賦予它靈魂。古老的校園、光榮的傳統(tǒng)、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都是一筆無價的精神財富。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營造一種更具有特色、更具有強大生命力、更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環(huán)境文化。
北京市魯迅中學現(xiàn)校址是京師女子學堂和北平女子師范學院的舊址。1923年~1926年,魯迅先生曾在女師大任教。1926年“3·18慘案”發(fā)生后,為紀念女師大劉和珍、楊德群而作的經(jīng)典名篇《記念劉和珍君》成為我們永久的教科書。校內現(xiàn)存的由1931年校友豎立的劉、楊紀念碑,矗立于文化園的翠柏之中,魯迅當年發(fā)表演講的禮堂都十分完好地保留著原始樣貌。正是這些人物、事件、建筑、樹木賦予學校特有的文化和傳統(tǒng)。幾年來,我校就是在這樣一個基點上設計、營造校園環(huán)境文化的:一走進校門,一號樓過廊兩側懸掛著中央兩代領導人毛澤東、江澤民對魯迅的評價和對魯迅精神的概述;穿過過廊,迎面二號樓嵌刻著“實事求是、博采眾長、堅韌不拔、篤志報國”四句校訓,是我們對魯迅精神的提煉和概括,也是對全校師生的激勵;二號院中央坐落的魯迅塑像更是讓人感到親切,似乎讓人又聽到了先生那孜孜的教誨,似乎又看到先生在和青年對話,感到對青年一代的期盼和關愛;文化園學生閱覽室中“魯迅生平展”,向師生述說著魯迅先生那戰(zhàn)斗的一生,它同樣是我們一本傳記教科書;走進辦公室、會議室或教室,都懸掛有精心裝裱的對聯(lián)書法作品——“旗展鮮明,師承魯迅,行思榮辱,學秉和珍”,滲透著魯迅精神。
三、以精彩活動培育人
古樸而現(xiàn)代的校園中,到處充滿新文化的氣息,到處展示著魯迅思想的真諦。在這里,我們每年“3·18”都舉行高三年級的成人儀式:學生身著整齊的西裝,表情莊重,高舉右手進行成人宣誓,師長們予以親切的鼓勵,這些都那么感人至深。在先烈的紀念碑前,學生們表示,將承擔起法律賦予公民的責任,并鄭重地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證明一個人的偉大志向由這里開始。
“追尋魯迅足跡”的活動是由學校德育處、語文教研組和高一年級組共同舉辦的,到目前為止共舉辦了3次,先后有20位語文教師參加了活動,共有文科實驗班新生50人參加了此項活動。每次都是從校內的文化園啟程,學生們在浙江紹興參觀魯迅故居,在百草園里玩耍,在三味書屋跟隨著先生念書,仿佛回到魯迅的童年,親身體驗多趣的生活。
2005年,第三次“追尋魯迅足跡”活動中,北京市魯迅中學還和上海魯迅中學、紹興魯迅中學、三亞魯迅中學一起,在紹興魯迅中學禮堂同臺舉行以魯迅先生不朽著作改編的話劇展演活動。我校的課本劇受到好評,整個展演交流活動是學生對魯迅作品的再學習,既培養(yǎng)了能力,也展示了才能。在上海虹口公園魯迅先生墓前,我們拜祭了先生的英靈,表達了對先生的追思。整個追尋的過程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過程,學生們知曉了西湖之名的由來,蘇堤、白堤的故事,蘇州園林的特點,看到了浦東的巨變。一路上大家吃了東坡肉,坐了烏篷船,品了龍井茶,切實領略了江南的風土人情。他們說:“這次夏令營,我們走近了魯迅,了解了魯迅,體味了魯迅,更是放松了身心,開闊了視野,感悟了文化?!?/p>
多年來,我們堅持開展多姿多彩的弘揚魯迅精神的活動,讓全校更多的學生在這樣一種獨特的文化氣氛中,將一個偉大的形象留在心中,以一種偉大的精神默默塑造著心靈。一位高三學生這樣寫道:“我愛我的校園,是因為我們的校園里充滿著偉大的魯迅精神,那是浩然正氣、天地正氣的磅礴氣概,那是解剖自己的無情。日日夜夜,月月年年,我們在這境界與激情的感召中學習、進步。我愛我的校園,因為我們校園充滿著燦爛與陽光,我們的校園蕩漾著時代的教育新風,我們的校園給我以力量?!?/p>
四、讓魯迅精神走進課堂
弘揚魯迅的偉大精神,首先要了解魯迅,普及魯迅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學習魯迅、研究魯迅。多年來,我校是從普及魯迅的A、B、C開始的。初一、高一新生入學的第一課是關于校史的介紹,開學的第一個參觀活動是校文化園內的“魯迅生平展”。9月1日新學年的開學典禮上,學校又專門放映了由濮存昕主演的電影《魯迅》。從1996年開始,學校和魯迅博物館共同合作、由鄭智主任和蔡升增老師合編了《魯迅知識入門》、《魯迅名言錄》,這兩本書既是魯迅生平和魯迅思想的普及本,也是我校文科實驗班的校本教材。
偉大的精神充溢著校園,更應走進教室,進入課堂。多年來,我們十分關注課本中魯迅作品的教學。語文教材中,每年都選用了魯迅的許多經(jīng)典之作,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讓文章中體現(xiàn)的思想永遠鮮活地留在學生未來的發(fā)展中,使之永遠成為學生在未來了解社會、了解人,感受社會、感受人的語言形式。在魯迅作品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堅持不簡單圍繞課文,不強加結論的基本思路,嘗試課文背景故事化、人物形象圖片化、經(jīng)典語言獨立化的教學方式,以一種平和聊天方式,講述魯鎮(zhèn)的封建、未莊的封閉、“3·18慘案”的來龍去脈。對于文章中的形象要盡量提煉濃縮為可供學生記憶的一個個身影、一個個場景。對于文章中的經(jīng)典語言,我們讓其離開作品成為獨立的存在,不求深刻,要求背誦。何為真的猛士?何為慘淡人生?什么是中國的脊梁?為什么世界根本沒有路?對這些問題相信終有一天,學生會作出解答。
魯迅的人格,魯迅的思想,魯迅的精神就是這樣由一節(jié)課、一個活動、一次電影、一次會見(和周海嬰),融進我們的生活中,逐漸成為師生人生的積淀,塑造著一屆又一屆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