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洛,湖南長沙人,1937年生于河南洛陽。1960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現(xiàn)為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研究員。已出版《詩美學》等詩學著作10部,《唐詩之旅》《宋詞之旅》《元曲之旅》等散文集8部。
星座:白羊座
血型:O型
中學時的職業(yè)夢想:作家、學者
中學時最喜歡的學科:語文
寄語中學生:四時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唐?韓偓詩)
青春,詞典里浩繁的詞匯中最美麗的詞語,一年四季中最美好的季節(jié),也是短促生命中最美妙的黃金時光。然而,我的青春無花只有寒,我的黃金時代沒有黃金,有的是今日驀然回首仍然銘心刻骨的饑餓與荒涼。
1960年盛夏,我從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少年不識愁滋味,滿懷建設邊疆的熱情和對邊塞風光的浪漫幻想,從首善之區(qū)的北京奔赴君不見之青海頭,被分配至西寧市一中任教。其時,全國性的大饑荒已席卷神州,我們在北京還懵然不知,雖然在西去列車的窗口已略有所見,但直到抵達西寧后才上了不是切膚而是“切腸”之痛的一課,且這一課不是短短的45分鐘,而是長長的兩年。猶記列車和夕陽一起到達西寧,同學少年數(shù)十人被引至湟水之邊的市政府招待所吃晚餐:每人一碟顏色墨黑、其味苦咸、用高倍放大鏡都勘察不到任何油星的野菜,三個每枚一兩卻越看越瘦的青稞饅頭。燈光暗淡,氣氛壓抑,狼吞虎咽之后同學們得了集體失語癥,大家都心照不宣,這不是“最后的晚餐”而是最初的晚餐!
青海地廣人稀,氣候奇寒,西寧冬天的氣溫通常在零下二三十度,缺煤少電,暖氣當然有如海外奇談,連自來水都是可想而不可得的奢侈品。商店的貨架上空空如也,所有的副食品早已全部“下崗”。我們每月糧食定量名義上是24斤;食油是“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我在青海兩載,最后半年每人每月配給“二錢”,真是“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除此之外,每人每月的全部福利是:白糖二兩,魚干半斤,煙票三張。每月苦盼那數(shù)量區(qū)區(qū)的魚干與白糖,真如沙漠中的行者苦盼一眼清泉或一塊綠洲。三張煙票呢,可購1毛3分錢一包的上海出產(chǎn)之“勇士”牌香煙三包,別無選擇。人已經(jīng)餓成全身浮腫的病夫了,奄奄一息之余,卻抽起氣沖斗牛的“勇士”,不過,不抽白不抽,繚繞的煙霧至少是有形的物質,畢竟還是聊勝于無。
我的家在湖南長沙,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春節(jié)當然要回家團聚了。1960年寒假的往事歷歷在目。青海至湖南雖然路遠天長,但當時工資微薄,坐不起快車,只能坐較便宜的慢車。歸心雖然似箭,慢車卻逢站必停,尤其是在甘肅天水縣境內還突然緊急剎車。原來前面的隧道塌方,一列貨車的車頭已出洞口,車廂卻被壓在隧道之中。我們的列車緊隨其后,命運雖然沒有讓我們這列車揚長而入做填充之物,但卻在黃土高原上滯留了三天兩夜,前不著村,后不著店。車輪不再隆隆,雪花卻更加飄飄,饑腸也更加轆轆。通車后好不容易挨到鄭州,連夜轉簽車票趕往長沙,車上早已人滿為患,寸土寸金。我在過道中苦站了幾個小時無法合眼,但實在又經(jīng)不起勞累與睡魔的雙重考驗。南唐李后主當年向宋太祖趙匡胤求和,希望以長江為界,趙匡胤的回答是“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我雖姓李卻與后主無關,有座位的乘客當然更非大宋天子,臥榻之下總可以讓我稍事喘息吧?于是我便拿了一張報紙鋪在座位之下。大丈夫能屈能伸,我施展縮身之術鉆了進去,將身體暫時蜷曲成了一只龍蝦。
回鄉(xiāng)后辦了一件大事。青海滴水成冰,我唯一的熱水瓶不幸破裂,但西寧既無熱水瓶買,也無瓶膽賣。長沙稍勝一籌的是“計劃供應”,但多半是一紙空文,有計劃而無實際供應,何況在外地工作的我屬于計劃之外!無可奈何,我只得奮勇直闖當時長沙市最大的百貨公司——五一路百貨公司經(jīng)理室,向經(jīng)理陳說我的困窘以及瓶膽對于我的重要性。大約是出于同情,他大筆一揮批給我一個,讓我喜出望外。春節(jié)結束后也就快開學了,父親好不容易買到一點洋姜,5毛錢一斤,喜滋滋地以此為我送行。我將洋姜切片裝進瓶膽以圖保鮮,瓶膽外包以衣服加強護衛(wèi)。長沙是始發(fā)站,到鄭州尚有座位。猶記鄭州火車站人山人海,路旁有小販賣3毛錢一小碗有鹽無油的清煮茄子,我大快朵頤數(shù)碗之后便登車西行。車上早已水泄不通,我雖擠進車門,但也只能夾在兩個車廂連接處的過道中,當年尚不知三明治為何物,前后左右的旅客豈止是摩肩接踵,完全是“零距離”的親密接觸。車到洛陽,也許是托生身之地的福吧,在洛陽下車的一位好心旅客,特意將他的座位移交給我。終于抵達學校,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取出熱水瓶膽,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在長途顛簸中,那珍貴的瓶膽忍無可忍,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了。我的傷心一言難盡,只得凄凄惶惶地去井邊淘洗,將洋姜片上附著的瓶膽碎屑剝離,好讓它們去安慰我的饑腸。40多年過去了,每一念及慈父在寒天凍地中給我買的洋姜,永遠的感恩和愧疚便充塞我的心房!
在青海的日子,饑寒交迫,長日如年。但青海饋我以懂得艱難困苦的寶貴人生經(jīng)歷,贈我以不向多舛命運屈服的堅強意志。除了枵腹從公,我還業(yè)余為文,寫了一些詩論在《解放軍文藝》《長江文藝》《四川文學》《湖南文學》等刊物上發(fā)表。
此情可待成追憶,且讓我寫給正處于幸福的黃金時光中的年輕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