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勇強
德國真是一個極其認真的國家。在女人胖與瘦的問題上,德國政府明確表態(tài):生命有重量,骨感不是美。
這項計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是政府發(fā)動的,健康部長施密特說,德國政府將制訂一系列的措施和計劃,將厭食癥列入政府預防錯誤飲食、運動缺乏等“健康飲食和鍛煉”行動計劃。
之前,關于抨擊“以瘦為美”現(xiàn)象的行動,大都發(fā)生在民間,并且屬于公益行動。
去年開幕的馬德里時裝周,有1/3的模特兒因為太瘦被拒之門外,而此后舉辦的倫敦時裝周、巴黎時裝周以及米蘭時裝周,都拒絕太過于瘦弱的模特兒。
雖然這些行動“聲響”很大,但都未能上升到政府層面,依靠政府的力量去倡導。
德國政府之所以在乎女人那種病態(tài)的“以瘦為美”的心態(tài),如果從深層次上講,其實關乎的是人口質量。
我尚未找到德國關于“以瘦為美”帶來的負面數(shù)據(jù),但從其他西方國家公布的數(shù)據(jù)來看,仍然令人觸目驚心。英國的女孩子從6歲起便開始挑剔自己的身體,希望長得更瘦些;美國女青年80%不滿意自己的身體,75%說自己胖,70%在節(jié)食;在法國12歲至18歲的少女中,大約有1%至2%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厭食癥,患者中約有10%的人死于與厭食癥有關的各種精神與身體疾病。
這種“以瘦為美”的潮流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德國的一位社會心理學家說,這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心理現(xiàn)象,譬如一個女人在房間里換衣服,有人說:“哇,你的腰好粗?!迸藢τ谶@樣的話非常敏感,而這種思維如果推及到社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式,那就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最后就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審美觀。
胖與瘦是否合理,標準就是健康。如果因為“瘦”而引發(fā)一系列的健康問題,那么這種審美觀肯定存在問題了,需要糾偏。而現(xiàn)在的問題恰恰如此。
因此,西方國家對模特兒、明星、主持人等設定體型標準,是一種積極行為。胖與瘦,其實就在一念之間,當公眾人物以健康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他們的示范效應不可低估。
(馮國偉摘自《今晚報》2008年1月14日)